[转帖]今年夏天的书

往复论坛 > 书林 > 书林清话 >

天地一沙鸥

没有暑假了,还是要读书,即使读不了,买一本放着也很高兴,就这样,又过去一个夏天——
  
  1,《世说新语精读》,骆玉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35元
  复旦中文系在陈思和的策划下开设原典精读课程,讲义整理陆续出书。这本是这个系列里面最让我期待的,不仅因为著者前些年主持的新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让人耳目一新,更在于他编选的《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复旦版,2000),不光选文精彩,点评更是到位,这是功力啊!这本书一度是我的礼品首选,送出去若干册,没有不赞赏的。此后,只要遇到他的书,都会买来看看,没有失望的,比如近期重印的《老庄随谈》(复旦版,2007),以及在当当上淘到的一本闲书《权利玩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后者颇有些知人论世的“书生之见”,比如敢于直谏触犯龙颜的魏征,“人家看到的是刚直,我看到的却是妩媚”,一针见血,发人深思!
  不过,在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欣喜之余,却有点失望,并不厚的册子,前一半是专题讨论,后半本竟然是全文照录,如此注水,看着难过。找了一个极烂的理由才说服自己买下来——迄今还未曾拥有“世说”的简体横排无注释本——实在很勉强。
  
  2,《中国历史的十六个片段》,葛剑雄,上海书店,2007年8月,22元
  上海书展上的收获,近水楼台,先睹为快。葛是我敬仰的学者和喜欢的作家,他的文章(未必是专业领域的)有着史学家的贯通与思辨,以及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无怪乎成为国内知名度很高的“公共知识分子”,频频上镜的热闹后面,想必也有些寂寞吧,最近被任命为复旦图书馆长,这个位置倒是很适合他。记得本科时候,学校请他来讲座,会后我“不知趣”的跟着组织活动的学生会干部送他出门,间或在客套寒暄中插嘴问一些他的书上的题目,道别时,他还特地走过来跟我握手,很诚意的感谢我看他的书。
  这本书收入的十六个历史故事,都是作者治史之余写的普及文章,时间跨度很大,记人叙事都有,大致有个思路:在习以为常的史料或结论中发掘问题,独立思考,未必旨在翻案,却有澄清辨析的用意。比如曾刊登于“读书”引发争议的重新评价冯道的文章,再读之下,我依然欣赏葛老师敢说人话的勇气:“有人喝着参汤做发扬艰苦朴素光荣传统的报告,带着浩荡的豪华车队去访贫问苦,儿子拿了绿卡再提议限制出国,挪用公款却要公教人员体谅国家的困难,或者跑到海外去指责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独立人格,入了外籍后来教导我们如何爱国……”,这种假道学的做法,比起走第三条道路的冯道,的确远远不及。
  还有一篇写王莽改制,也颠覆了我以往的看法。王莽的正直清廉,安抚民心、秉公执法(甚至逼着自己犯法的儿子自杀),就算是作秀,愿意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又有什么不好的呢?王莽在众望所归的登上王位后,竟然没有改弦更张,还是继续推行他的复古改革,就是这样一个怀抱理想而遭遇现实挫折的人物,“等他山穷水尽、必死无疑时,竟然还有千余人自愿与他同归于尽,或许能给他一点安慰,也向后人透露了一点真实的信息”——读到这里,不胜唏嘘。
  
  3,《严耕望史学著作集》,上海古籍,已出六种十三册,2007年8月,450元
  也是在书展看到的,都是藏之名山的传世大作,以前只能在网上偶尔看到有台版拍卖,动辄上千,这次上海古籍为此岸的读书人做了件大好事。耕望(归田)先生的治史路线深受其师钱穆影响,一途制度,有《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两汉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表》;一途地理,有《唐代交通图考》、《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隋唐通济渠考》等(晚年还计划写一部“国史人文地理”,可惜没有完成),全是彻头彻尾的朴实之作。
  初识严先生,得益于辽教版的新万有文库收录的《治史三书》,虽是小册子,所谈及的治学经验、人生态度,胜过长篇累牍,千纸万言,盖因这位不鹜声华的学者切身甘苦,娓娓道来,推心置腹,读着不仅受教,还有感动:严先生为了一心一意做学问,不参与任何活动,甚至一般性的学术会议,也尽量拒绝,更不愿担任行政职务,“当时我的生活极其困难,一家四五口往往只有一碗青菜佐餐,但自觉学业基础尚未巩固,坚持不兼差”,其妻也“不曾敦促我多赚钱”,更是难得!通常认为,居高位,有资源,可以省力不少,殊不知,为此要牵连进去多少精力与心思,受名利之累,难以保持心情平静,更谈不上深入学问之境!
  
  4,《文学将杀死建筑》,董豫赣,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4月,28元
  听说过作者不少故事,比如读书到了视网膜脱落的地步。还一个故事,说老董的生活困境到了何种地步,难以想象啊,在名校里面教建筑的副教授,自从北京的地铁涨到三块钱,竟然很多年出门只敢搭公交或是骑车。北大的林子大了,不必质疑故事的真实性,只是暗自佩服他的夫人,该是多贤惠体贴啊,安贫乐道,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
  
  5,《概念与交锋——市场观念六十年》,(美)罗斯托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6月,48元
  著者正是发展经济学、区域规划中的经典文献《经济发展的阶段》的作者。但出乎意料的,这本书远远不是一本讨论经济学基本概念的学术书,而是作者的自传,期间贯穿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作者为美国总统担任特别顾问期间,在经济、外交、军事、建设方面的回忆录。起笔是童年时仰望星空,充满对宇宙的好奇,结尾是六十年后,对个人和历史的反思,即便是亲历了2001年9月11日的纽约,作者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信心。
  每个夏天(以前是暑假),总能读到一本好看的自传,近几年看过的,有《顾维钧回忆录》、《黄河青山》(黄仁宇)、《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上学记》(何兆武),都是美妙的享受,长者们的奋斗人生、心路历程,给我启发鼓励,书中记载的逸闻八卦,也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好奇——与好书的相遇,不得不说是人生的幸运。
  
  6,《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英)彼得•迪肯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53元
  这本书是经济地理学者对于全球化的全面阐述,作者亦是世界级的地理学家,以学识渊博、观察敏锐著称,而且还有非凡的幽默感。在课堂上听到一则故事,访华期间,有人问之,如何评价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回答十分简洁:not new, not geography. 这就是高手过招,对于获诺奖呼声很高的克氏,也是毫不留情,手起刀落。
  
  7,《证明与反驳——数学发现的逻辑》,拉卡托斯,复旦版,2007年3月,15元
  这本好几个月前就已出版的书,直到最近才在当当上买到。被收入这套“西方数学文化”丛书的其他各种,如《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微积分概念发展史》、还有《古今数学思想》的作者莫里斯•克莱因写的《数学与知识的探求》都不难买到,唯独这本,极为抢手,恐怕跟作者同时也是和卡尔.波普尔一道创立学派的科学哲学家有关,这就足以吸引很多学科的人士共同关注。
  虽说晚到手一段时间,每次去复旦周围大小书店期盼等待的心情,也是很美妙的。现在不比本科时候,吃了晚饭骑个车就去了,每次换车越江的购书行还是有些费时费力的,更何况,我的竞争者还是眼光毒辣的复旦学生——上一次的惨痛经历是萧政的《面板数据分析》,晚了半拍之后,硬是等了足足两月才轮到下一波,拿到手时,已是第二次印刷——“尘满面,鬓如霜”!
  
  8,《中国古代房内考:中国古代的性与社会》,(荷)高罗佩,李零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68元
  这本是再版重印的,出于对作者的敬仰,买一本放着。上一版还是1990年上海人民出的内部发行,印制粗糙,很对不住这部名著。这本书和另一本《性心理学》(霭理士著,潘光旦译,三联版,1986年)放在我的床头,不知吸引了多少同学(当然了,都是男生)爬上去翻阅,又是何等失望的放下,我也很对不起兄弟们啊!
  作者是一位传奇人物,语言学天才,职业外交官,痴迷中国文化,精通琴棋书画,抗战期间,担任驻华大使,在重庆与各界名流过往,响应唱和,传为佳话。他还有一大贡献就是小说创作,四卷本、近百万字的《大唐狄公案》(三环出版社,2006),在我读研的最后几个月碰到,陪伴我度过了煎熬学位论文的很多个不眠之夜。争分夺秒、雕琢论文的紧迫,与手不释卷,欲罢不能的牵挂交织缠绕,间或还有夜深人静、毛骨悚然的惊险,那种滋味恐怕很难再体验到了!
  除了情节引人入胜,我还体会到了作者在古代语境下叙事透露出的现代观念,比如对人性的理解,对法理与人情的把握,都不同于一般的公案小说,毫无迂腐陈旧气息。译者数人,多是现任驻外使节,文笔十分典雅,颇有明清话本的风格,读来十分畅快。
  
  9,Collapse: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ll or Succeed, Jared Diamond, Penguin Book, 2006
  “人在家中坐,书从海外来”,好友在伯克利访问,帮我淘到此书,据他的博客,还在年会上见到了这位戴老。说起来,我也是资深的“钻石迷”(Diamond’s fans),始于那本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译文,2000)。戴老研习生物出身,继而执教地理,长期在外考察,把跨学科的知识与广泛的阅历结合,提出挑战传统的社会进化观,在浅薄如我的眼里,只有惊叹与佩服。
  本月中旬,赠书的朋友走出了人生重大的一步,就如同八年前他从湘西县城来到燕园一样,迈进了令我艳羡不已的哥大校园。伯克利和哥大是我最向往的北美学府,半年之内,被这位老兄先后平躺,还将从此在纽约长住,体验雅各布笔下的伟大城市生活,这是何等畅快淋漓的人生啊!尤其哥大还是胡适先生的母校,能与老校长成为校友,更是至高的荣誉,我必须毫无保留的对此表示衷心祝贺与强烈嫉妒。
  8月19日,北京前往纽约的飞机上,满载着勇气与希望,“When you come back, we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谨以适之先生当年出国时的自勉语,赠与我的朋友。
  
  还有几本在当当上淘到的,不是新书,但也值得写下来:《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袁伟时,广东人民,2004),一本可收藏的资料集;由此牵出另外一本写五四的传世大作:《五四运动史》(周策纵著,欧阳哲生等译,岳麓书社,1999),周先生是毛爷爷同乡,曾给老蒋做秘书,四十年代末,弃政从学,赴美深造,并终老于威斯康辛的麦迪逊(周将Madison译为“陌地生”)。周先生的诗词修养极为了得,一生钟爱红楼梦,今年五月,年过九十高龄,归卧道山,看到这个消息时,我还是有些黯然。还有一本《中国现代哲学史》(冯友兰著,广东人民,1999),南方的出版毕竟宽松些,总算把冯晚年可以称得上自由思考的文字公布于世,看了这本书,对于这位出身哥大的哲学博士,会生发些许“同情之了解”。
  还有本《自由的真谛——熊伟文选》(中央编译,1997),却是命运可叹,和这位国内唯一的海德格尔亲授弟子一样,被人遗忘了,问世十年后还在打三折处理,而且作者名还被写成了“熊伟文”,叫我说什么好呢?抄一段熊先生在书前译的海氏诗句:
  凡属贫者,安其贫于至乐。
  其无言的遗言,
  浩然保持于记忆中。
  把真理道出:澄明,
  恬然于不居所成。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