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历史的裂缝:中国官员隐瞒实情有“传统”

李鸿章为何隐瞒疫情?

“某些有关官员隐瞒实情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雷颐在《历史的裂缝》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1896年5月李鸿章作为清廷“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去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之前在莫斯科的霍登广场举行的群众游艺会,发生拥挤惨案,造成近两千人死亡。当时的俄国总理大臣维特伯爵在《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维特伯爵的回忆》一书中回忆说,李鸿章见到他后,仔细打听有关消息,并问维特是否准备把全部详情禀奏皇上。维特回答说详情已经呈报。李鸿章听后竟连连摇头:“唉,你们这些当大臣的没有经验。譬如我任直隶总督时,我们那里发生了鼠疫,死了数万人,然而我在向皇帝写奏章时,一直都称我们这里太平无事。当有人问我,你们哪里有没有什么疾病?我回答说,没有任何疾病,老百姓健康状况良好。”然后他又自问自答道:“您说,我干吗要告诉皇上说我们那里死了人,使他苦恼呢?”对此,维特这样写道:“在这次谈话以后我想,我们毕竟走在中国前头了。”

在同时代官员中,李鸿章相较而言还是少有的开明有识、敢于任事之人。从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不认为隐瞒疫情不好,反将此作为一种值得夸耀的经验对外人宣扬。揆诸古今,这种“官风”在中国早已相沿成习。正是这种“文化”的巨大力量,使“法治”真正实行起来阻力重重,公民个人权利常遭忽视。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雷颐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慈禧如何尊重传统的?

对中国人具有启蒙意义的《海国图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限,然而这本书传到日本后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短短几年就再版二十几次,日本朝野正是通过这本书对世界大势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说这部著作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发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部旨在启发中国改革的著作,在自己的祖国备受冷落,却在异邦大受欢迎,启发了异邦的改革,并反过来不断侵略中国,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讽刺,是中国的悲剧。

“人们固然要重视传统,但更要重视的是究竟是谁在掌控传统,又是如何利用传统的。”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残酷镇压维新运动时,其最重要的“理由”是维新改变了祖宗“成法”、违背了“祖制”和“家法”、破坏了传统。但实际上,慈禧连皇位承继程序这种事关王朝安危的“祖宗之法”都任意破坏。

雷颐总结说:纵观晚清历史,每当还有一线希望、还能控制一定局面的时候,清廷总是拒不变化;只到时机已逝、丧失了操控能力的时候,它才匆匆忙忙地被动“变革”。改革愈迟,所付出的“利息”也将愈大。然而清廷对此似乎毫无认识,它总是在下一个阶段才做原本是上一个阶段应做的事情,而且拒不“付息”,不愿再多做一点让步和妥协,完全丧失了变革的主动权,完全是被“形势”推着走,改革的空间终于丧失殆尽。

从更深一层的原因来看,清王朝的被推翻说明了统治者对“社会整合”的失败。如果统治者不能成功对社会进行整合,那么不是以强权压制社会的进步,就是自己被社会革命所推翻。

雷颐:祖籍湖南长沙,195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当知青数年,后参军,复员后到工厂当车工。1978年参加高考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化史、思想史。著作有《萨特》、《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雷颐自选集》、《被延误的现代化》、《图中日月》等。译著有《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等。

今天,我就是高瑜

这种事情应分两方面来看:

其一,像李鸿章这样的大臣,我相信是为不给皇帝添烦,自己扛下来。

其二,因为发现这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故中国的这些官员为掩饰自己的无能,滥用这一理由。

但就算是李鸿章的那种初衷,也是不能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