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还有两照片木上~
水笺 发表于 2011-1-16 10:34
第二张是这个


第一张照片找不到了,不过搜到了很多同样姿势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11-1-16 16:23 编辑

这是获奖的样子,非常惶恐,不高兴,好像手里拿的不是奖杯,是炸弹




傻帽


还是傻帽



突然奔放,给镜头凶猛一击。有点惊悚,更喜欢傻帽。



和夫人阳子的另外一张照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27# 施国英

很珍贵的老照片,张可到了老年也很有风姿。
左边莫非是年轻时候的施女士。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11-1-16 16:04 编辑
忽然想起,水色的文字,和水色的声音,也是一个钝角。
kemingqian 发表于 2011-1-16 00:40
文字装 b,声音卖萌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比较之下,还是喜欢第一张照片,只是觉得老了以后不要梳蘑菇头。
比较之下,还是喜欢第一张照片,只是觉得老了以后不要梳蘑菇头。
水笺 发表于 2011-1-16 17:01
嗯,说的是阳子吧。后面那张很漂亮,但是太日式美女了,没有一点识别度。 蘑菇头虽然有点怪怪的,但是年老了还有一股子不合作态度,还能那样飙眼色,不喜欢都不行呢。村上春树说阳子是《挪威森林》里绿子的原型。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27# 施国英  

很珍贵的老照片,张可到了老年也很有风姿。
左边莫非是年轻时候的施女士。
水色 发表于 2011-1-16 15:59
张可在1979年严重中风,读写能力俱失。从我1988年认识他们起,张可始终给我优雅,从容,温润的感觉。虽然她时常要进出医院。
是啊,左边那个是我。现在每当有人说我看上去年轻的时候,偶就在心里嘀咕,如果拿老照片对比的话,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另,阳子年轻时蛮好看的。我也曾经是村上的粉丝,只是现在很少读小说了。
水色好文!收藏了。因为电影《挪威的森林》所以最近重读了小说,还不说,这阳子还真有点绿子的味道。
30# 水色

余含泪回忆张可


余秋雨:长者

       

     一

     
  一九六三年我十六岁,高中毕业。高中毕业的体验是永远无法重复的。
  一群既可称为少年也可称为青年的人突然要为自己作出终身选择了,选择的范
围又毫无限制。你说将来想做中学语文教师、图书馆管理员,或外科医生、国际海
员而去报考相应的专业,周围没有人会笑你。人的一生就这么短短的个把月时间的
无限制状态,今后到死也不会再有了。照理父母和老师应该来限制一下,但他们那
时也正在惊喜自己培养的成果怎么转眼之间拥有了那么多可能,高兴得晕颠颠的,
一般也拿不定主意。于是,在那个绝对不应该享有那么大决定权的年岁,作出了不
知轻重的决定。那个夏天那么烦热又那么令人兴奋,只有树上的知了在幸灾乐祸地
叫着,使很多人成年后不愿再回忆这种叫声。
  与很多男孩子一样,我照例也有两个小伙伴,一个姓丁,一个姓张,成绩都很
好,相信只要自己愿意,任何一所大学都考得上。一天在操场边上商议,现在报考
的大学分三类,一类为理工科,二类为医科,三类为文科,我们三人如果各报一类,
二十年后一起周游世界,走到哪里都没有不懂的事情了,那该多痛快!这个想法很
吸引人,立即通过,而且决定,一定要选每一类里最好(也就是最难考)的学校。那
么,三类怎么分工呢?用三张小纸写上号码,折成小球往上一抛,抓阄。丁抓到了
第一类,很快打听明白,最好的是清华大学;张抓到了第二类,经过衡量也作出了
决定,当时最难考的医科是第二军医大学;我抓到了第三类,可恨的文科,该选哪
个大学呢?三个人都苦恼开了。
  肯定不能考名牌大学的中文系。为什么三个人如此快速地一起作出这种判断,
现在回想起来还不大能够理解。大概是觉得中文系里闹不出一个极有意思的工作,
或者是觉得我们在中学早已把《离骚》、《论语》和几十篇古文背得滚瓜烂熟,难
道大学里再去做这种令人厌烦的事?张同学说:“我刚读过郭沫若的自传,连他也
没有上过中文系!”丁同学说:“巴金也没有。”那天的初步意向,我应该报考外文
系,至于哪个大学的外文系最好,还要分头打听。
 但第二天发生了一件事情。班主任孙老师把我找去了,他身边站着一位我不认
识的瘦瘦的老师,自我介绍是上海戏剧学院来的。“我们学院要以最高的要求招收
戏剧文学系的一个班,现在已有几千人报名,只招三十名,但我们还怕遗漏了最好
的,听说你在全市作文比赛中得了大奖……”没等他说完我就急着问:“那你们是
不是今年全国文科大学中最难考的?”“还没有作这种排列。”老师说,“你知道郭
沫若先生吧?”“知道。”我回答,心想昨天张同学才提起过他。“郭沫若以中国科
学院院长的身份兼任了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他在这个大学高年级里发现了一个能写
剧本的高材生,立即决定中止他的学业,转到我们学院来读书。”“你是说,连中
国科学院院长也认为,科学技术没有戏剧文学重要?”我的班主任孙老师惊讶地问。
  “我可没有这么说,”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含蓄地笑了一下,“但是科技大学
的这位高年级学生只能进入我们的一年级,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如果你来报考,”
他把脸转向我,“他是你的竞争对象。”我的脑子开始有点发呆,他又丢过来一句:
“你的竞争对象还有巴金的女儿。”果然还有巴金!昨天我们刚刚说郭沫若和巴金
没读过中文系,没想到他们两位不约而同地把学生和子女托付给了上海戏剧学院戏
剧文学系。怎么能怀疑这两位长者的判断?我当即下了报考的决心。
  戏剧学院是提前考试,一共考了九场,真把人累死。还没有等到发榜,全国高
校统考开始了,我当然还应该参加。统考的第一志愿填了军事外语学院,因为听说
这个学校毕业后能做外交武官、情报人员,这对一个男孩子来说太刺激了。
  不久传来消息,两校都录取了我,戏剧学院抢先一步,拿走了我的档案。军事
学院一位姓刘的军官坐在我家里不走了,反复给我父母说,我的英语成绩在今年考
生中是第一名,学校决定非要我不可,现在唯一的办法是让我和家长到市招生委员
会吵,把档案抢回来。
  我父母本来就对戏剧学院没有兴趣,但又平生不会争吵,只得不断写信给招生
委员会。姓刘的军官又来了,说写信没有用,得当面去说。父亲对我说:“这种事
由家长去说没有说服力,你自己到招生委员会去一趟吧。”上海市招生委员会设在
同济大学,换了三辆车才找到。那天奇热,进校门前先在马路对面的小银行门口站
了好久,怯生生地端详着大门,猜想会见到什么样的人,盘算该讲什么样的话。进
了校门后又故意在一幢幢因暑假而阒寂无人的楼房间胡乱穿行,直到培养足了对军
事外语学院的热爱,对上海戏剧学院的憎恨,才推开招生委员会的大门。
  我才与一位工作人员说了几句,他就笑了,说你爸爸每天寄来一封信,现在都
在姚主任那里,就让姚主任与你谈吧。就这样,我轻易地见到了大名鼎鼎的上海市
招生委员会主任姚力先生。
  姚力先生一脸慈祥,笑眯眯地听我把准备好的那一套讲完,就把笑容收住了,
用一种宣判式的语调对我说:“我们国家打仗的时间太长,军事人员过剩而艺术人
员缺乏,你应该读艺术。”他的语气完全不容辩驳,好一位威严的长者,我看着他
发了一阵傻,他也看着我,却不再讲话。结果是我点了点头,起身告别。
  如果说郭沫若、巴金还比较遥远,那么,姚力却实实在在地以长者的力量把我
推进了戏剧学院。
  班级里三十个人,我被分在第一小组。坐在我后面的同学叫曲信先,他就是郭
沫若推荐来的那一位;我的邻座叫李小林,巴金的女儿。

   二

  不知是该怪学校还是该怪时代,我们入学后遇到的课程实在太差了,差到
我根本不敢写信告诉在清华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的那两位小伙伴。
  专业主课叫“剧本份析”,分析的第一个剧本是朝鲜的《红色宣传员》,然后
是中国的《夺印》和《英雄工兵》,更让人惊异的是所谓分析只讲解思想内容,猛
一听全部都是政治课。这些社会上人人都能讲的话,难道就是大学课程?我当时不
知道更大的背景,只认为上海戏剧学院以一种“最难考”的假象把我们骗进去了,
于是整天忧郁。一位有革命经历的干部要我们抄写他新创作的剧本,说是给我们一
个学习的机会,记得剧本是歌颂一个劳动模范的,一抄之下便大惊失色,对学习的
前景更加担心起来。
  终于有一位稍有名气的陈汝衡先生来讲古典文学,他用标准的苏北口音教了几
个月的平仄和格律之后要我们学写古诗,待我们把作业交上去之后他着实有点吃惊,
连连问:“这是你们自己写的?”同学们不禁暗暗一笑,你们忘了是以什么样的标
准把我们招来的。
  写了几首古诗,古典文学课也就结束了,而那个写劳动模范的剧本还是一稿一
稿改,每一稿都由我们抄,抄完后再送到打字间打印,我想这些劳动加在一起,一
定远远超过那位劳动模范本身的辛劳了。那天我又一次奉命把剧本送到打字间,在
等候的时间里听到了一段有趣的交谈。几个打字员都是年轻小姐,她们手指不停嘴
也不停,在争论全校风度最好的是哪一位教师。他们的争论对象,渐渐从表演系转
到别的系,从青年转到老年又转到中年,从男老师转到女老师,最后停留在一个人
的名字上不动了,这个人的名字叫张可。
  从她们的七嘴八舌中听得出来,张可老师是个传奇性的人物。出身富贵之家,
容貌美丽,娴熟英语,莎士比亚研究专家,而居然早在三十年代十几岁时就参加了
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等到一九四九年共产党夺取政权,她却功成身退,离开组
织成了一名普通教师。但是,只要学校有重要外宾来访,总少不了她。高雅的仪容
和漂亮的英语每次都让来访者感到有些意外。打字员们说,那时她们总会暂停手下
的工作冲出去看,不是看外国人而是看张可老师,看她的举手投足、言谈风度。
  旁听这番议论后不久我们要下乡了,说是不能让我们在高楼深院里成为书呆子,
必须到农村参加当时正在开展的“四清运动”。全班同学正好都厌烦了听那些课,
觉得再听下去未必成为书呆子却一定成为呆子,于是便欢天喜地地打点行装,只有
郭沫若推荐来的曲信先同学得了肝炎,不仅不能去,还要由医务室隔离,眼泪汪汪
地十分悲伤。
  我们去的地方是江苏太仓浏河,每个村去一个教师、一个同学,再搭配一个从
附近县乡抽调过来的农村干部。在一堵公布名单的墙上看到,与我一起到一个叫郏
家宅的村子里去的农村干部叫李惠民,而教师,则是张可。
 



  我们三人住在全村最穷的一户农民家里,这家农民有三间小泥屋。东间挤着房
东夫妻和子女;西间住着房东的母亲,还养了两头羊;中间一间放置农具和吃饭,
又养着四头羊。六头羊都是集体所有的,在这家借住,和我们一样。
  我们三人就在这家吃饭。按城市标准交饭费,但照规定,如果饭桌上出现了荤
菜,一筷子也不能去动。不过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这家人家的下饭菜永
远只有一碟盐豆,连一片青菜也没有,这让人感到奇怪。我们的任务第一是参加田
间劳动,第二是帮助这个村庄清理近几年的账目,看看有没有人贪污。但清理来清
理去,最大的疑点数还及不上我们三人每月交的伙食费。当然不敢说房东贪污,但
我们三人的脸色已每况愈下。我年轻,更依赖营养,张可老师几次欲言又止,最后
终于说了:“你正长身体,不能长时间这样,我昨天去打听了,你的其他同学也在
补营养。”说着悄悄递给我几粒巧克力。农村干部李惠民则每天晚上端给我一小碗
炒米粉,这是他的未婚妻留给他的。
  张可老师当时应该是四十四岁,她在那间低矮的泥屋里挂了一顶雪白的帐子,
与成天咳嗽不停的老太太和两头羊勉强分开。我知道她最受不住的不是伙食、住宿,
而是用水,因为这儿淘米、洗衣、梳洗乃至刷便桶,全靠屋前一条杂草丛生的污浊
小河沟。另一项受不住的是雨天走路,在溜滑无比的淤泥中她简直迈不开步,有时
狠心一迈又必定重重摔跤,引来座座泥屋门口的一片笑声,我便一拐一扭地赶去搀
扶。
  进了泥屋她稍作梳理立即又容光焕发,走到门口站着与我说一会儿话,顺便扫了
一眼我手中卷着的书。下乡时我特意挑了一本比较耐读的书带来,那是兰姆写的莎
士比亚故事集的英文版,哪想到会在这儿遇到真正的专家,因此故意掩掩藏藏不让
她看见。但是一个人对自己熟悉的书籍的感应总是超常的,张可老师只远远闪过一
眼就笑着说:“不要只读兰姆,最好读原文。”我红着脸说:“那是古英语,很难。”
张可老师说:“你真不知道读原文的乐趣有多大。”然后她又比较起朱生豪和吴兴
华的翻译,用郑重的口气介绍法文翻译家傅雷,最后对我竟然没听说过傅东华有点
不满意,说这是一位国学西学俱佳的学者。说着她走进西屋拿出一本陈旧的牛皮纸
封面文集,里边有一篇傅东华论国学的文章,让我阅读。
  谈话一旦开始就渐渐养成了习惯,她即便是随口说几句也能带给我一个文雅的
世界。我毫不掩饰地抱怨学院里课程之拙劣,她微笑地说,倒真的不必来读戏剧文
学系。“莎士比亚是位诗人,向他学编剧技巧委屈了他;中国话剧的发展,关键是
导演;至于传统戏曲,剧本历来不重要,主要是演员的表演。”她从根本上动摇了
我本来就不坚实的专业思想后,又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我十分陌生的京剧女老生演员
张文娟,用词之热烈在她平日的从容谈吐中很少见到。对此我不无惊异,但结果却
是触动我日后渐渐建立起一种以演员为中心的比较健全的戏剧观念。对于在戏剧学
院的课堂上已经消失、而在学生课余阅读中仍然热门的贝克、劳逊、亚却、斯坦尼、
布莱希特,她以温和的语气提醒我都不太重要。
  现在回想起来,这么多看似至高无上的大师早早地被一位女性温和的声音化解
了一大半,这节省了我多少钻研的时间,提升了我多少鸟瞰的高度!减法比加法更值
得感谢。
  天暗了,一盏昏黄的油灯点燃了起来,房东又在叫我们去吃盐豆稀饭。饭后,
农村干部李惠民和我们坐到了一起,他说:“你们经常在谈的东西我听不大懂,知
道自己没文化,现在天天晚上练毛笔字,请你们帮我指点指点。”我和李惠民同室
而居,知道他每天晚上都要练很长时间的毛笔字,有时我睡了一觉醒来看见他还在
练,至于他已经练到什么程度了,却没有去注意。待到他拿出最近写的一大叠毛边
纸来,我和张可老师都惊呼起来。才几个月,他手下的欧体九成宫已经非常像样。
  一天,我正在门外洗衣服,从泥路上驶来一辆农民驮货用的自行车,骑车的是
青年农民,而货架上却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清瘦老者,一看就知道是文化人。车在
我跟前停下了,老者跳下货架走上一步问我:“请问,许玄在哪个村?”许玄是我
的同班同学,我立即断定,这是许玄的父亲,华东师范大学著名的文学教授许杰先
生,全国闻名的“大右派”。那么衰老的他居然长途颠簸看望女儿来了,汽车站离
这里很远,货用自行车显然是他从车站雇到这儿的。
  “您是许伯伯吧?”我问。他高兴地点了点头,我就指给他看许玄的住处,自
行车又驮着他上路了。我连忙叫出张可老师,张可老师看着许杰先生的背影深深叹
了一口气,说:“受了那么多罪,还一心关心着女儿!”从许杰先生,谈起文学界。
我说前不久读了陕西作家王汶石的几个短篇不错,她说从王汶石一篇谈结构的文章,
可以知道他比其他农村作家要用功。如此平静地以“用功”一词来评价一位当时颇
为轰动的作家,我看到了一种宁静的文化风度。
  “国外的小说家你最喜欢谁?”她想把我从中国作家中引开。
  “法国的雨果,俄国的契诃夫。”我回答。“那也一定知道翻译俄文的满涛?”
她问。“当然。”我说。
  “他是我家里人,哥哥。”她说。“他也姓张?”我愚蠢地问。她忍不住笑了,
点了点头。 
  她既然提到了哥哥,我就大胆地追问:“张可老师,据说你有很传奇的经
历?”她又笑了:“什么传奇?不值一提。”她没有顺着这个话题讲下去,而是换
了一种口气对我说:“你的古文已经不错,现在最好把外语学好,光凭英语课本没
用。我觉得你还应该再用功一点。”又是“用功”。我认真地点了点头,说已经把
最容易买到的《毛泽东选集》英文版通读了一遍,她连忙说:“那是偷懒的办法,
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的词汇,猜都猜得出来。读英语,先读狄更斯,再读莎士比
亚。”这样的谈话,几乎天天进行,特别是在晚上。羊睡着了,老太太的咳嗽声有
节奏地传来,李惠民继续在油灯下与欧阳询厮磨。北窗外是一道很高的长堤,长堤
外是浩阔的长江,往东不远,有一个古老的阅兵台,是戚继光留下的遗迹;往西不
远,是郑和下西洋的码头所在。江风阵阵,涛声隐隐,而我们居住着的村落,从明
末以来一直是海盗的据点。当年让航船者们闻风
丧胆的“七十二家村”就在这里,这个如此破败的小村落就是“七十二家村”的一
部份。
  长江、海盗、郑和、戚继光,现在又加上了雨果、契诃夫和莎士比亚。我纳闷:
是一种什么缘份,让我在这样的一个地方遇到了这样一位长者?
  春节到了,上级通知,每村三人中一个留守,两个可以回家探亲。留守者
当然是我,他们两位走了。李惠民天天嘴上挂着未婚妻,何况他的炒米粉也早已被
我吃完了。过几天,不知在哪个村庄,家家户户的春联都会换上漂亮齐整的欧体?
张可老师回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呢?作为学生,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询问老师,就
是不适宜询问老师的家庭。她日日夜夜给我讲了那么多话,怎么除了哥哥满涛,却
从来未曾提起自己的家里人?



    
从农村回到学校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们班级的同学,很少有
家里不出事情的。作家、教授的后代自不待说,连“高干子弟”们也接二连三地大
祸临头。郭沫若几经痛切检讨后还保留着位置,但他推荐来的曲信先却遇到了家庭
出身问题。李婴宁同学父亲的党龄几乎和党史差不多长,但不幸他又是一位出色的
书法家和文物鉴赏家,当造反派闯进他家打烂了那些文物,他也就不想活了。我父
亲籍籍无名,居然也因是“阶级异己分子”而被关押,他可是我们一家八口人唯一
的经济来源,我这个大儿子虽然不到二十岁却面对着一副家庭生计重担,盘算再三
觉得能救我们全家的只有在安徽工作尚未成家的叔叔了,但刚刚想到,叔叔已在一
场游街批斗之后自杀。他游街批斗的罪名是“蓄意美化大毒草《红楼梦》”。
  这样大同小异的悲惨故事,在几天之内都压到了各位同学身上。不久前还嘻嘻
哈哈的班级,一下子变得很沉默。现在回想起来真不理解大家年纪轻轻为何那么懂
事,不哭泣、不诉说、不求告,只是每天平静而怆然地走在处处飘拂着标语、大字
报的校园里。背后的长者都不见了,热闹中的脚步迈得多么孤独。不知在何处阴暗
的房间里,长者们正目光痴痴地悬想着这些脚步,而这些脚步却已走不到长者们身
边。
  学校中的造反派骂我们班级是顽冥不化的“三座大山”,其实他们哪里知道,
这个班级压着多少个家庭悲剧,有什么心绪在学校里胡闹,又有什么资格胡闹?有
一天,突然在校园里见到了张可老师,她历来不是那种常能见到的老师,从农村分
别后就很少照面,不知在干什么。那天她显得很疲倦,走得很慢。猛地看到我她非
常高兴,彼此问对方好吗,回答都含糊其词,艰难地找着话题。
  “李惠民最近有联系吗?”她问。“谁?”“李惠民。”她又重复了一次,这下
我想起来了,与我们一起住了很久的农村干部。倒不是我忘了他,是没有料到张可
老师会在这样的时刻提起他。那些谈莎士比亚、练九成宫的夜晚又浮现在眼前,我
把张可老师搀到路边草坪上谈了一会儿。她又告诉我,她家有一个邻居,是我中学
的校友,每次见面都把我作为谈论对象。我想不起那位校友,但请张可老师代我向
他问好。
  “听说你们又要下农村?”她问。
  “是的,已经动员了。”我说。“多久?”她问。
  “说是一辈子。”“让带书吗?”她又问。“还不知道。总可以带几本吧。”
但我心里明白,张可老师说的书,不是可让带的那几本。
  “一辈子,与父母商量了?”我淡淡苦笑了一下。张可老师好像感觉到了这种
问法有点不合时宜,便轻轻拍了拍我的手臂,说:“好好照顾自己。”这次下乡劳
动的时间并没有预想的那么漫无边际,等我们在几度春耕秋收之后突然被通知回到
上海,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工宣队、军宣队和造反派之间吵闹得很厉害,造反派
的一些头头被关起来了,又出了林彪事件,一来二去,上级居然下令要复课了。复
课又没有教材,于是一窝蜂地成立各种各样的教材编写组。原先被作为运动对象或
运动阻力看待的那帮人,开始有点事干了。先听说有一批教师要去参加修订《辞海》,
名单上有张可老师;后来陆陆续续又有一些教师被抽调出去,一天在大食堂,有一
个军宣队员找我谈话,要我参加设在复旦大学的一个现代文学编写组。“每个文科
学校都有人参加,以复旦、师大为主,我们是小学校,要谦虚。”他说。
  当时所有的修订组和教材编写组都由市里的写作组统管,写作组对我这样一个
“文革”以来未曾参加过任何组织的年轻人有点看重的意思,然而毕竟我的运气太
好,一九七五年年初就发觉得了肝炎。在家休息一阵还不行,只得住院,出了医院
就到故乡休养去了。要不然,从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七六年,我如果在上海,没准也
会奉命参与一些诸如“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其他名目繁多的小运动,居然都让我逃
过去了。古人说“因病得闲殊不恶”,信然。记得回乡休养前在学院医务室里还遇
见过张可老师一次,她说:“没关系,我爱人也得过肝炎,少吃药,多休息,增加
营养。”顺便她还愉快地告诉我,学院里受人尊敬的朱端钧教授现在也在参加修订
《辞海》。
  这次她终于提到了自己的爱人。我曾听系里的老师说,她爱人是“胡风分子”,
究竟是谁,却不清楚。
  说是回乡养病,故乡却只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祖母,我怕传染给她。后来是我
同乡的老师盛钟健先生在奉化县的一个半山腰里找到一间小房子,让我住了下来。
吃饭则有一顿没一顿,搭在山脚下一个极其简陋的小食堂里。那里连一份报纸也看
不到,完全不知道天下发生了什么事。又是大幸,居然让我认识了一位八十多岁的
沈老先生,他受当地文化馆委托管理着早年蒋经国先生在山间的一个读书室,经他
点头,我就全身心地钻到那些旧书里去了。那儿除了《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
史》、《四部丛刊》外,还有《万有文库》和比较完整的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文化杂
志,我反正有的是时间,一本本阅读。正经书读累了,就去兴致勃勃地翻阅一大堆
《东方杂志》。读书室外面是长天荒草,安静无比。我从来没有获得过那么优越的
读书条件,当然绝不放过,连生病的事也忘记了。
  那位沈老先生有点仙风道骨,那么大年纪还每天爬山,有时居然亲自提一小篮子
家栽时鲜水果,到半山小屋来送给我,让我既惊讶又感动。我问他为什么不在读书
室里交给我而要亲自送来,他说这是“礼数”。他倒是每天早晨在家听点广播,把
重要的消息告诉我。有一天他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你半山腰的小房子也危险,于
是我几经打听搬到一个庙里躲避。在庙里又住了不少时日,仍然天天去读蒋经国先
生留下的那些书。那个读书室造得很坚固,即使发生地震也会很安全。沈老先生说,
蒋经国先生从来没有充份利用过这个读书室,这个读书室简直就是为我造的了。从
古庙到读书室那条冷僻的荒路,我已经走得悠然陶然,几乎记不得年月了。终于有
一天,我从两位过路山民嘴中得知,立即又在老先生那里证实,毛泽东去世了。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张可在1979年严重中风,读写能力俱失。从我1988年认识他们起,张可始终给我优雅,从容,温润的感觉。虽然她时常要进出医院。
是啊,左边那个是我。现在每当有人说我看上去年轻的时候,偶就在心里嘀咕,如果拿老照片对比的话,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另,阳子年轻时蛮好看的。我也曾经是村上的粉丝,只是现在很少读小说了。
施国英 发表于 2011-1-16 17:18
92年,看起来还是少女摸样,一袭胭脂红棉裤,却已经很有时尚胆略。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水色好文!收藏了。因为电影《挪威的森林》所以最近重读了小说,还不说,这阳子还真有点绿子的味道。
sarah 发表于 2011-1-16 18:47
谢谢sarah. 绿子的性格我是从书评里看到的,我看了十几本村上春树,大多数都比较外围,不常被提及的。好东西放一放,留下一点念想,生活就有了奔头。挪威森林太有名了,好像蛋糕上的樱桃,很向往。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小夏,你们为什么老爱在女燕燕的豆沙包里夹肉呢。一并谢了。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看到了一个青葱,很青的一根葱。
另,39楼,侬格只上海冒充额小瘪三,要捣浆糊也用像样的浆糊桶,好伐?痰盂罐里捣浆糊,也亏得侬格只冒充上海小瘪三做得出来的,恶心!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1-16 19:36 编辑

小夏玩得过分了。

---------------------------------------------------------------


村上春树的故事里,我不知为什么最喜欢《再劫面包店》。太超现实主义了?
44# ironland
就此打住。。。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村上春树的故事里,我不知为什么最喜欢《再劫面包店》。
ironland 发表于 2011-1-16 19:32
激动,志同道合!!!!!我和黎妹妹说过这句话,一摸一样,一字不差。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46# 水色

太不容易了!!!!难得碰到喜欢这篇的!!!!
47# ironland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顶这份眼泪滔滔的肉麻
小夏:拿你的文章到网上搜索了一下,知道你说的谁了。这个也能拐到我的帖里面,你怎么能对我做这么不着调的事情,太让人失望了。
水色 发表于 2011-1-16 15:38
他不着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还没事跟着他的恩师何新追杀共济会呢,没什么奇怪的。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他不着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还没事跟着他的恩师何新追杀共济会呢,没什么奇怪的。
网事情缘 发表于 2011-1-16 19:52
还是老网了解俺。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还是老网了解俺。
夏加坤 发表于 2011-1-16 19:55



笑倒!!!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好文字,一波三折的,这包袱抖得太绝了!
阅之即顶之
本帖最后由 夏加坤 于 2011-1-17 19:52 编辑
小夏,你们为什么老爱在女燕燕的豆沙包里夹肉呢。一并谢了。
水色 发表于 2011-1-16 19:25
爱恶作剧的阿紫,也曾在虚竹先生的素面里面夹肉,罪过,罪过。
一并道歉。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俺倒很想看“他”的跑步照,水版主有吗?惭愧,只读过他讲跑步之书。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只有一张,还是跑步书里有的


买一赠一,送给老范这张,非常特别,看他的眼睛。
村上的灵魂是个不规则图形,但他总是向内调整形状,从不对外出示棱角,避免伤及他人。倘若他的眼里有了尖角,我想那就不是棱了,是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多谢水版!看了俺脚不痒痒也难。小说写不来,步还是会跑的。
或因版本之别,俺读的跑步书里没这张。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听说跑步对身体不好。老范还是慎重考虑健身方式。
以前龙姑娘在燕谈领跑过。不知道现在坚持下来的还有没有人。
不知道跑步为何对身体不好,我有听说晨跑不好,不要清晨跑步,可以把时间换一换。村上春树每天从凌晨四点工作到九点,然后做家务,运动。 听起来很不错,九十点阳光最温暖的时候跑步,可以把最好的阳光的吸收进肌肤骨骼,把冬季身体里阴郁的寒气从血液里逼迫出去。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