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书评的快与慢 2007年05月21日 10:59:5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5月9日第6版发表杨泽文先生的文章《新书能不能慢评?》,杨先生认为,当前报刊发表的书评大都是对新书的快评,加上非常煽情的醒目标题,让人感觉有炒作与变相广告之嫌,而真正有见解的好书评越来越难见踪影。而且,这种一味追求“新书快评”的结果是,书评的文字越来越空洞无物,越来越言过其实,越来越天马行空,越来越不负责任。因此,杨先生呼吁,新书应该慢评——应当经过细心和耐心的阅读,深思熟虑之后再发表见解。 因机缘巧合在报纸上发表过几篇书评后,我对书评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十分留心不同报刊上的书评文章,对于杨先生所提到的书评界的诸多不良现象也深有感触。比如许多书评缺乏见解,常常是大段照抄原书的相关内容,在前面加上“本书作者认为”之类的话;还有许多书评人甚至只读原书的序言或大略浏览一下就匆忙出手,往往下笔千言,却无一句动人心弦,有的更是谬误百出,令人不忍卒读。当然,在这点上,报刊的编辑也应该承担责任。最让人不齿的是所谓的“红包书评”,这种由出版商、作者、书评人以及报刊编辑共谋的所谓“书评”只唱赞歌,不见批评,将一些质量低劣的图书包装成一副“传世经典”的模样。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对书评的信誉构成了严重伤害。诚如杨先生所言,“长此下去,书评只会招人嫌,惹人厌,书评的信任危机也会随之到来,这不能不让人深感忧虑”。但杨先生将书评文字越来越不靠谱的原因归结为“一味地追求新书的快评”,却不能不说是打错了板子。 在我看来,书评质量的好坏并不决定于快评还是慢评,而是取决于书评作者的素质:书评人是否具有独特的眼光,选取到有价值的著作;是否具有客观的立场,经得住各种利益的诱惑和人情的影响;是否具有独到的理解,能够发掘出图书的深刻内涵。如果具备了这三点,再辅以适宜的文笔,即使是对新书的快评,也一定会十分精彩;反之,即使是对旧书的慢评,也不免流于平庸。以《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为例,据我所知,该报评介的主要为半年内出版的新书,时间很短,但我们却时常可以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尤其是由该报“本报书评人”所写的书评中,常有让我反复诵读之作,主要的原因或许就在于这些作者大多是某方面的专家,有着深厚的知识积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握新书的基本内涵,同时又能超脱人情的束缚,不受影响地给予适当评论。由此可见,当前“新书快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不是“新书”的问题,也不是“快评”的原因,而是书评人素质的缘故。至于杨先生所说的由书商、作者、书评人和读书版编辑共同联手打造“新书快评”——书正印刷,书评已出——的现象,特别是“红包书评”的问题,就更与“新书快评”无关,而涉及到相关人等的职业操守了。 值得一提的是,新书快评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向读者尽可能快地介绍新近出版的好书。现代出版业的发达,使普通读者远远无法追随新书出版的速度。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新书中更快地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普通读者主要依赖的还是专业媒体的介绍和专业人士的评论,而新书的快评正好满足了读者的这种需要。在这种意义上,新书的快评应该受到鼓励和支持。当然,我并不是反对杨先生“慢评”的建议,对作品深思熟虑后再发表评论也是我的一贯主张,我只是强调,书评的好坏与快慢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也希望,各类报纸的读书版为“慢评”留下一席之地,编辑在选取书评稿件时,不必囿于快评慢评,而应以质量为第一考虑。只有编辑和书评人共同努力,书评事业才能够日趋繁荣。(罗春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