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说说梁遇春,说说好散文

              说说梁遇春,说说好散文


作者:黑伞TT 提交日期:2007-4-22 23:34:00

??很多人都会写散文,写在空间里的也是散文。但写好散文的人很少。为什么呢?因为太多人写东西处于目的性,有一个目标,要写什么,要写出些什么,达到目标就是做了个作品。质量是有保证了,可是少了神来之笔,未免有些呆板,让人看了泄气。余秋雨就是这样。前些年差不多他的散文都看遍了,他写三峡,写都江堰,当然是要比刘白羽之辈强多了,可是写多了,难免让人怀疑他是否太想挖深度,搞点内涵,挖点文化上的东西。所以渐渐的,就是会让人烦了,厌了。深刻的东西,就因为其深刻,所以更不好把握,要不就直抒胸臆讲大道理,或许还有人听听;你若执意要通过某个自然之景活着某个断壁残垣来讲,看懂了的人说你做作,看不懂的说你假清高,两面不讨好,倒是那些写家乡生活的,童年趣事的,或是记人的,因为有实在的记忆在里面,人物事情都属现成,都有感受和体会的空间,所以含蓄但自然,不像是描画出来的,看过的人自有悲喜,写的人自然也清淡,悠闲。
  
  梁遇春就不一样了,听说他很命短,但也活得够了。像徐志摩,戴望舒这样的文艺界优伶,长命毋宁是种负累,别人只会嫌你活得不够精彩,怎么还站在这儿碍眼。所以我暂且把梁遇春也归到这一类吧。前些日子百花文艺出版社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原样翻印了下来,连篇末的广告都照搬,我看了觉得有趣,就买了几本。有郁达夫的《达夫游记》,许地山的《空山灵雨》,还有就是梁遇春的《春醪集》。
  
  很多人说散文重在一个“散”字,那么这个“散”字的意义对我来说是什么呢?我觉得是随意。当然,这种随意也分层面:首先是要让作者觉得随意,然后是让读者也感到随意,最后就是读者作者都随意啦~当然,我所说的随意,即是指文字上的,更是指心态上的。巴金写《随想录》,虽然也有个“随”字,但写作目的沉重,所以不可能随意得起来。所以我认为这些文字应该和鲁迅的某些书写一样,叫杂文,而不能叫散文。不论作者的心境如何,是快乐,兴奋,忧愁还是痛苦,散文应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节奏不能快,用字不能重,表达也不宜过分用力,不然读者哪里可能随意呢?
  
  所以,我并不太愿意看“散文家”的作品,因为是“家”了,就太用力了,太目的了,不可能轻松自如。散文强调互动,读者累得要死,谁愿意看?梁遇春应该是个学者,至少从他的散文中我看出,是一个思考者。所以他的散文很散,有些道理会讲了一遍又一遍,有些词语会有了一次再一次,不过是因为随意,因为真挚,所以在我看来有一种谈话的感觉,文字是流动的,能够同化我,一种难得的说服力在里面,是学者散文特有的魅力。
  
  当然,梁遇春的散文并不因此而显得凌乱,前言不搭后语,或者看上去絮絮叨叨。这可能要归功于他思考问题固有的逻辑性。这样的好习惯不仅利于思考,更利于写作。因为一般写散文不需要写提纲或者概要,随意的东西大多信手捏来,而作者本身的习惯逻辑性,就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思维流于纸笔,即使是信手涂鸦,也能禁得起推敲。这就是散文作者应有的功底。有的文字文笔虽好,但读者读来并不舒服,为什么呢?因为觉得不能水到渠成,像是有什么花花肠子,不甚可信。但梁遇春散文的诚恳和真实,就在于他有很缜密的内在逻辑,让人觉得确有其理。所谓的深度和内涵,从何而来?个人觉得并不是余秋雨式的“跳跃式前进”,让人觉得缺点什么,而是梁遇春式的“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沉稳,自然随意中有深沉的东西沉淀,尽兴却不敷浅。
  
  其实,有很多好散文,并不是出自于散文家之手。这是一个蛮有趣味的现象。在我看来,这恰恰揭示了一个问题:写散文似乎不需要太多技术上的东西,但于人的各种习惯却是一个考验。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已经一个良好的心境,是一篇好散文最重要的基础。很多人有好的文笔,好的题材,却没有这两样。所以说散文好写,也确实不好写,但对于一些真正文字上的大家,却又简单。所以,虽然对于衡量一名作家能力的标准,世间人用过很多文字的题材,不过在我看来,散文才是最能考验一名作家的题材。

转自天涯论坛·散文天下
轻听夜雨 水绵绵 琴隐隐  
仰望星空 光灿灿 月悠悠

所谓余氏散文,包装得光怪陆离,骨子里还是微言大义的路子,屁大的事最后都要上升、升华到文明、中华、千年等宏大概念上去,那是一种高级蒙事,焉能不累?

说散文在乎一个“散”字,也是老套说法了。这里面大概90%是正确的,但还有10%的地方值得存疑。如果不清楚那10%的可疑处,只在所谓“形散神不散”上用功夫,最终也难臻上境。以国人偏重东方文艺的思维方式,我们较少认识到:逻辑本身也是一种美,条理精当、理性焕然,并非一种天然与文学为敌的东西。西方随笔家因为不存在对逻辑、理性的文化拒斥,所以,他们一旦“散”起来,与国内散文家的“散”,就不是一种“散”法。看一个思维能力原本不济的人频频强调“形散神不散”,就像听性无能者讴歌“坐怀不乱”一样,味道不正。

“逻辑本身也是一种美......看一个思维能力原本不济的人频频强调“形散神不散”,就像听性无能者讴歌“坐怀不乱”一样,味道不正”。[em17][em17][em17]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周院士宏论滔滔,小女子获益非浅。
轻听夜雨 水绵绵 琴隐隐  
仰望星空 光灿灿 月悠悠

"有很多好散文,并不是出自于散文家之手。"

的确如此.

我看到火焰在发言生命的淡季,雏菊发言:“最冷的积雪将最早消融。”而那曾在阳光下洋洋自得的花草在风中翻飞如早夭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