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关于制造业的反思

老冰(2006/06/30)

抄一段一位网友在西祠社区的跟帖:


50年差距差不多吧,不过只要踏踏实实的做,要赶上也快。中国人缺的就是认真。
材料当然是一切的一切,十多年前我上机械课,弟兄们正在昏昏欲睡,看着前面美女的后脑勺想入非非的时候,老师惊堂木一拍,都醒了,让我们翻开手册,印象中是一个轴疲劳强度的测试表,不同钢号不同直径的轴对应的疲劳次数,机械老头接着问:知道这个表格怎么来的?废话,这两个字是肚子里说的,当然是试验来的。老头又问:知道一个数据要试验多少根轴?这还真不知道,老头得意了:告诉你们,一般的数据,一个数据1000根,上测试仪转一个月到几个月不等,重要的数据,5000-10000根,转一年也是有的。老师我原来就是干这个的。
阿,这得花多少银子啊?这么小一张表格原来费这么大劲啊,以老师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真了不起啊!
不是,不许乱拍马屁,该抓的补考我是一个不放的。老头接着说,你们书上这个表格是抄苏联的。我们研究所只是做了很少一部分试验,根据我们的钢号,验证修正了一下这个数据。
那也可以阿,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也了不起!
老头又泼了一盆冷水:苏联那是抄的德国的, 德国人八十年前就做了这个数据...
%^&#@$$">$%^&#@$$%^&...”以上跟帖,老冰没有改一个字,因为根据经验老冰相信那是实话。

河里时不时会有人扯“运十”的蛋,老冰从不参加。是因为老冰认为那种蛋扯的毫无意义,在扯淡的人都是一些根本就不知道制造业为何物的人,他们不知道一架飞机需要无数个螺钉,密封圈和弹簧之类的小玩意,你要问问他们这些东西中国产的到底质量怎样,他没准会来一句“头可断,血可流,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不能丢”。他们不知道加工业和制造业的区别,他们不知道有一句过头的话倒也大错不错:中国现在几乎没有制造业!因为没有制造业的基础——材料。

有人一开口就是神五神六,他们不知道像那种万里挑百,百里去九十,最后再来个十里选一的方法是不能用于商用生产的。

有人对日本的所为很不以为然,说只要砸钱就好了。可是搞制造业的精髓就是砸钱,砸时间,砸劳力,不需要什么“聪明”,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你只要砸得进去钱,时间和劳力,你就能搞好制造业。韩国和台湾的模具生产之所以现在可以和日本一拼高低,就是别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日本的指导下干过来的。而中国现在才干了几天?

还有人梦想什么“产业技术革命”,说来了一场产业革命就可以重新洗牌了,小日本辛辛苦苦花钱花力积累的经验肯定会全部泡汤,到那时候“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把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改朝换代混为一谈了,产业上没有任何的革命革新能离开基础的。没有听说过任何人能凭借什么“技术革命”从白丁变成富翁。

数码照相机的问世有十年了吧,从银盐到数码算不算革命?可现在执数码照相机牛耳的是谁?还是佳能尼康。风云一时的富士写真,京瓷哪儿去了?再数码也是照相机,人家原来能执银盐照相机的牛耳,现在就能执数码照相机的牛耳,你挤不掉人家。

再举一个例子,有家日本企业叫ALMEDIA,规模不大,却是一条蝎子尾巴。干的是媒体的测试,世界市场的几乎90%。一开始是干盒式录音带,盒式录音带被CD淘汰了,CD的测试还是他。现在DVD又几乎淘汰了CD,嘿,DVD的测试还是他。那一次革命能把它甩掉?

老冰写日本的蝎子尾巴,又在博客上侃制造业,没有一点为日本吹嘘,贬低中国的意思。就只是想说明一条:制造业为立国之本。而制造业是老老实实,偷不得半点懒的。经常听到这句话“没有韩战和越战,也就没有日本的今天”,这句话千真万确,绝对是真理。可是,台湾,泰国,马来为什么就沾不了韩战越战的光呢?这是因为日本原来就有修理汽车,坦克,舰船,枪炮的耗子尾巴,而当时亚洲其他国家的屁股全是光秃秃的。

说到耗子尾巴,没有能离开耗子尾巴的蝎子尾巴,所有的蝎子尾巴都是从耗子尾巴进化来的。或者说只有从耗子尾巴进化来的蝎子尾巴才是真正的蝎子尾巴。也有一个例子:世界上到现在为止,拥有(过)全国产的航空母舰舰队的就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可是现在日本的航空母舰舰队呢?

到二次大战结束为止,日本共生产各型航空母舰25艘。而美国呢?140艘。这就是现在看不到日本航空母舰舰队的原因了。

(2006/06/30)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7/10)

造螺丝和造“运十”,都是制造,可是意思不一样。

老冰绝不反对造大型客机,但那必须是在能造螺丝钉,弹簧和密封圈以后。肯定有人会反驳,难道现在不会造吗?请这些人去问问这些最简单的东西中外产品的质量吧。也许有人会说,中国也有高质量的螺丝钉,弹簧和密封圈的。

不过老冰想说的是:中国的螺丝钉,弹簧和密封圈还有低质量的!更不要说低质量产品还是大多数了。

最近,老冰曾向日本,韩国,中国三国的7家厂家发过一份模具报价单。结果是很让人吃惊并且隐藏了很多信息的:几乎全在440万到450万日元之间(约合4万美元)。这说明了什么?中国的报价居然失去了价格竞争力!其实很简单:这种产品的原料和零件全部要用进口的,做美国,日本的就得用日本的,做欧洲的就得用德国的。国产的根本不能用,有多少人知道这些事实?

在这种价格下,日本厂家的报价中材料,零件比重占到大约60%,也就是说附加产值是40%左右。而韩国有全系列国产材料,零件支持,而且韩国东西比日本便宜,他们的附加产值能达到45%左右。最重要的是:日本韩国厂家由于有国产基础工业支持,不管附加产值所占比例是多少,最后是肉烂在锅里,总是本国人赚。而中国厂家呢?他们没有任何国产基础工业支持,附加产值不到30%,这就是中国加工业的现状。

那些附加产值的里面又不是全部是工资,还有设备折旧。要知道国产设备是无法支持这种生产的。所以别看他们的报价不低,其实赚头很低或者没有,但为了占据市场份额,赚多赚少都硬着头皮上。实在要赚钱就只有问员工要,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制造业员工工资低下的根本原因。

但老冰不想过分指责那些老板,制造业的老板们(甚至包括那些被人们所不齿的小煤窑矿主)和那些炒股票,炒房地产的老板们相比起来那就是天使!他们起码在做实事。

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叫什么运十运十的。如果只是不懂制造业的书生那可以原谅,而发案者可不是书生,他们除了别有用心的政治目的之外没有别的解释。没有基础工业的支持,运十什么的那不是空中楼阁就是纸上谈兵。

能设计,设计算什么?念过两天书就会设计,不会自行设计还会抄袭呢?怎么样实现设计?这才是问题。不是吹牛,就老冰这种没吃过猪肉,但看过猪跑路的角色,现在要拿一套通用数控铣床的图纸也能拿得出来,做得出来吗?

不要说“我们也有”,而要找有没有“他们没有”?前一种只是耗子尾巴,后一种才是蝎子尾巴。“我们也有”的东西太难说了,比如老冰在一家挺牛的汽车厂(名字不能说,但那里生产的汽车在国内还是顶级的)里说过一句:“用本田的标准,你们的配件全是不合格品”,这句话把他们惹急了,说:“你不能这样胡说八道,差一点是有的,但全是不合格品就太过分了”。老冰说你随便拿一样什么零件来,找不出10个以上的问题就算老冰在胡说,找出来了你们能不能改进?说着拿着一个零件,随随便便就指出了一大堆问题。听着的人又跳了起来:“都是些看不到的地方,有什么了不起?”

“哈哈,这就是MADE IN CHINA和MADE IN JAPAN的区别!”

“那要增加多少生产成本?”

“你为什么就那么没有志气?不想想把车卖贵一点?”

先把这些最简单的东西做好,不要好高骛远,这就是老冰想讲的。做好了螺丝钉,弹簧和橡皮垫圈,什么时候想做运十了,自然就可以做出来。而不会是像现在这样,赞成派和反对派全是在扯淡,怎么看这种争论怎么像是叫花子在争论是坐奔驰更舒服还是开宝马更潇洒一样的可笑。

 

龙永图说中国做世界加工厂老老实实做他五十年,结果这句话被“爱国人士”批得狗血淋头。

我觉得“爱国人士”的逻辑是很奇怪的,如果说中国有两种选择,一是可以做设计或者其他高端产业,另一种是加工业,两种都能做,那么龙永图选择后者是汉奸莫属了。

问题是中国没有办法做设计业,只有另外两种选择,要么在农村里隐形失业,祖祖辈辈面向黄土,要么出来做加工厂的新工人,有出口加工业做已经不错了,很多民工找不到工作,叫这些民工能做设计业吗?

如果你是优秀的技术人员,你要参与国际分工高端的部分,没有人拦截你,你是有那个本事,抢你都来不及,国际企业抢你,民族企业也抢你。

你是民工还没有找到工作,那赶紧找一个工作,说不定进了工厂上夜校学点机械制图,就不要好高骛远搞什么参与国际高端的分工。

“爱国人士”的谬论实在是可笑至极,我始终搞不明白到底有什么人会自讨苦吃去选择有苦有累得工作,谁不想做高端的赚钱的活,问题是你有能力吗?

参加交流

咱的制造业首先落后在材料与热处理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转贴]老冰在日本:中国没有制造业ZT
文章提交者:haote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4/30)

不吹牛,老冰十来年前的英语是相当溜的,特别是对于一学工科出身的人来说,老冰很可以自满一下。

到了日本以后,英语几乎就没有用了。偶尔出去骗MM时用一下,但那种场合纯粹是骗骗人,反正对方不懂你说什么,就知道你在说一种很伟大的语言,所以老冰自己知道自己在胡说八道。

老冰的英语退步了很多,尤其是口语。

船破偏遇顶头风,好像一句俗话就是那么说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了。

老冰这几天和英语干上了。

因为这几天经常打韩国的国际长途。韩国人有能日语的,也有不能日语的。有能日语的是最好了,事情几乎能说清楚。能日语的人不在了,老冰就找那能英语的,十几年不说了,说着这英语也吃力不说,最倒霉是连能英语的老韩都找不到了话,或者找来一位只能“good morning”或者“no understand”(为什么老韩特别喜欢“no understand”?)的,那就大家都傻了。

原来都是往中国打电话,老冰就是说着梦话都能把事情给交代清楚,更不要说上班的半数左右时间老冰还算是清醒的。

所以老冰是不是要学韩语了。起码得韩日英夹起来让对面的老韩知道老冰在胡说些什么对不对,当然学得好了能去韩国骗骗M就是最高境界了,但是看起来似乎不会是很简单的。老冰现在还没有下定决心,要不要“好好学习,天天想上”。

为什么现在和韩国人混了呢?因为公司的不少业务从中国开始撤退了,改为委托韩国人干。

大家别乱猜,公司的这种趋势和去年的反日游行没多大关系,和现在中日关系的冷淡也没有多大关系,当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所以老冰只是说没多大关系。车轱辘话是不是,反正就那意思。

那是什么原因呢?容老冰喝口水再说。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5/03)

怎么一回事呢?这件事往小了说是一个公司的经营战略,往大了说就是经济竞争力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了。

老冰做汽车零件的塑料INJECTION MOLD,老冰在中国有几个关系户,原来经常委托他们帮帮忙,作CAD,作CAM什么的,也做过几付模具,但是效果都不太好。

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时间问题。老冰公司的东西是三菱本田的试验模,首先是交货期,而上海到神户不要看飞机只有两小时,但海运家两边报关就是一星期。中国的企业对这个时间概念不强,不像韩国。韩国有种种方法来加速时间,KOREAN EXPRESS在日本国内就有运送网络,他们利用FERRY来进行时间加速。就是说不用货轮,用从釜山到下关的轮渡来干,费用虽然高一些,但时间可以加速到两天之内送到。

还有一种更邪门的运送方式叫“HAND CARRY”,用飞机航班来运送。费用好像也并不贵,老冰一直没有弄清楚这里面的运作方式。

当然有种种原因,基本原因就是韩国占了离日本近的光。天气好的时候,从福冈能用肉眼看到韩国的釜山。每天有好几班轮渡,而从上海到大阪的轮渡是36小时。但最重要的原因似乎不在这里。而在于意识上,不少中国企业认为他们的竞争力首先是体现在“价廉”上!以后老冰还想专门谈这个意识。

再有就是基础工业能力。韩国的基础工业能力不错,首先加工业需要的普通钢材,基本上比较齐全。像注塑模具常用的NAK80,PX5,DH2F,STAVIX,CERA1等钢种都有对应型号,而且和日本的质量差不多,除了切削性能还差一点之外。

而中国最麻烦的就在材料这一块,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粗钢生产国,但是生产的真是“粗”钢诶。除了能用在建筑上之外,制造业根本就不能用。像对于最普通的钢种S55C的中国对应钢种是40铬,那还只相当于日本40年前的水平,加工时居然还要“调质”!老冰不懂这个“调质”是个什么东东,公司的鬼子副总倒知道,说他刚参加工作时,加工前后也要调质,而那是40年前的事了。

老冰前面提到的钢种,相信国内搞制造业的朋友全都耳熟能详。而老冰有个过激的看法就是如果不是专门搞材料开发的研究人员对国外材料如此了解的话,那就是这个国家材料工业的耻辱。

为什么会这样?老冰的一大学同学现在是材料贩子,他老爷子原是宝钢的牛人。据他说,能卖得出去是最重要的,你要好材料,我给你进口的。言下之意:有必要去搞开发吗?

但是不搞开发,如果一旦这个土建BOOM风头过了,这个世界第一的粗钢生产量怎么处理?

材料一不行,标准件也就不行。像弹簧,日本产品是保质100万次,而国产弹簧几千次下来就不行了。当然日本的弹簧也是世界一绝,质量那么好,可是售价却不比国产的高,这是让国内很多工程师很吃惊的,不知道日本的弹簧厂家是怎么生产的。

还有PIN,BUSH这些最基本的标准品,现在国内质量稍好一点的都是香港,台湾厂家在做,老冰就不知道为什么国内厂家不肯出手。

老冰还得喝口水。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5/05)

写到这里,有朋友留言说因为是国企才没有开拓的动力,才混吃等死。

老冰不能同意这种看法。

像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什么的,不是大公司就无力开发,一般的私企负担不了。但中国现在的中国国企都是超大型企业,负担得了。

正因为是国企,才能负担。理论上的国企,应该不是把利润,特别是眼前利润的追求放在第一位的,而应该把对稳定整体经济的贡献放在第一位。要不然要国企干吗?留着与民争利。至于利润,反正是国家养着的,无所谓。

日本的国企,从利润上看很糟糕。但是在新技术的开发上有很大功劳。新干线技术不就是原来的“国有铁道”开发出来的吗?高清晰电视技术不也是现在的NHK开发出来的吗?国企正因为有国家作为后盾,才能搞大项目,搞长远项目的。国企的概念,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的概念。

美国没有什么国企,但有许多“半官半民”的企业。军部参与各大公司的开发,用国税提供资金,得到的技术就地转换为民用,和欧洲,日本的国企的操作方式实际上是一样的。

但这不是老冰想在这里说的内容。老冰想说的是,相当多中国企业把“价廉”作为竞争的第一口号,从长远看来,潜伏着巨大的危机性问题。

“价廉”就意味着通货紧缩,在政治上中国已经被国际社会批判是在“出口通货紧缩”,在经济上引起双边贸易摩擦。在国内则造成制造业雇用人员的收入下降和生活贫困,反过来使制造业雇用人员的技术无法提高,也就更加无法提高产品档次,使得对“价廉”的需要就更加迫切。

老冰看过一位台湾人写的书,他在评论日本人和中国人不同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说日本人在做一美元一件的衬衫的时候,想的是如何做10美元甚至100美元一件的衬衫。而中国人在做一美元一件的衬衫的时候,想的是如何做0.8美元甚至0.5美元一件的衬衫。

老冰认为他说的不对。其结果确实是像他所说的那样,但原因并不是像他所说的仅仅是中国人“不求上进”。老冰从现实观察中发现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在“危机感”上。日本人从不认为天下有“万岁万万岁”的买卖,所以一直在担心有朝一日他这买卖会作不下去。而中国人凡买卖就以为是“万岁万万岁”了,到了做不下去时,就只好采取最原始的方法——降价。不能说中国人就天生喜欢降价,说不想把自己的产品卖得贵一点呢?

老冰在这里不是在谈经济学,老冰也不懂经济学。老冰只是就这几年在中国看到的东西谈谈自己的感想,所以很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欢迎制造业的朋友批评批判。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但是坦率地说,还只是低档品的工厂,还是别人的低档品的工厂。

一天不能生产自己的高档品,中国就一天不能说是强大了起来。这是老冰作为一个中华子孙的朴素想法。

老冰又要喝水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5/07)

不怕各位朋友拍板砖,老冰原来不太喜欢韩国人。

首先是北韩。原来老冰上学时老有北韩人来,见啥要啥。老冰倒也没有什么很大意见,谁都有穷的时候,咱不歧视。问题是那会儿咱们也穷,COCOM还在对咱搞禁运,好不容易弄来一台设备,嘿,小兄弟一来就得给他,你要是不给,他去找陈慕华。最后只好一听小兄弟要来了,就先把不想给的设备藏起来。

给了就给了吧,老冰的师娘从北韩回来气得满脸通红,说看见了咱的宝贝,标签全给揭了,贴上MADE IN PDK不说,师娘有意问他们这设备是从哪里来的?回答是“慈父领袖给的”(那时候一世还活着)。

后来和南韩人打过几次交道,觉得他们拘谨,又没有日本人的严谨;开放,又没有中国人的开通。觉得是不是夹在中日两国之间最后两国的缺点全学去了?

比如韩国男人特别色。说实话男人都色,中国男人是闷色,不敢表露出来;日本男人是谨色,到了陌生地方不敢色,而韩国男人是见到母鸡都能看半天。

就连长相都看着不舒服。中日韩东亚三国同为蒙古人种,可你要是把中国人和日本人扒光了堵上嘴捆起来绝对分不出来。可这夹在中间的高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到底怎么回事可真想不通。来的朋友中有学人类学的给帮忙解释解释。

但是这段时间和韩国人打交道,逐渐发现老冰原来的看法大多是大中华主义的偏见。

现在和老冰打交道的一个韩国掮客,长的白白净净,说话斯斯文文。但一谈到技术问题,立即就是专家。老冰以为他是学这行的出身,后来熟了,他说他是手艺人出身,没上过大学。自学的日语,英语,现在满世界拉活。

前一段时间第一件活回日本时,老冰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还能挑出不少毛病,但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做得这么好,老冰自忖不能。就问他怎么能做得这么快。他很温柔地一笑:“这是企业秘密,不能说”。

他们的对应相当好,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什么时候打电话都有人,立即采取对策,老冰觉得中国企业能不能做到这点是一个疑问。

这是一个社会的企业定义问题;雇员和企业的关系问题,或者说,雇员和雇主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相互敌对的关系。

又到了喝水时间了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5/11)

有朋友对老冰在这里说的“24小时对应”有疑问,这是因为老冰说话喜欢喝水的缘故,甚至有朋友在“恶毒攻击”老冰是不是得了糖尿病,怎么老喝水。不过攻击老冰的那位朋友有个意识盲区——老把老冰当她本人。

开玩笑了。

24小时对应很简单,只要有人值班就行了。但是派人值班并不能解决问题。一家公司在运转的项目那么多,每个项目又有那么多环节,派一个或几个人值班解决不了问题,得公司全员上阵。

全员上阵就牵涉到一个“费用问题”。就是没有办法进行很明确的加班不加班的区分,因为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加班费的问题。老冰对克扣员工工资是深恶痛绝的,但是如果真按劳动法来办,则没有几个企业能够维持下去,这也是现实问题。

有一种说法,可能是不伦不类地从美国传来的,叫做“加班等于无能论”。那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应该在法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定额,否则就是能力问题或者是效率问题。

老冰之所以说这种说法是“不伦不类”,是因为这种说法有正确的时候,也有不正确的时候。就是如果作文档工作这样能够完全独立的工作,这种说法可能是对的;但是在制造业中,除了像装配线,生产线这种大批量生产的方式中真正的操作工人外,这种说法大多是错的。而老冰在这里想说的就不是大批量生产,而是小批量,多LOT的生产方式,高档品生产。

美国人是天生的机械论者,他们具有不可思议的化复杂为简单的能力。ASSEMBLY LINE诞生在美国绝不是偶然,它不可能诞生在其他地方。而东亚文化(包括东南亚)则基本上是一种变简单为复杂的文化,和美国文化截然不同,所以美国式的管理哲学拿到中国来多半行不通。

还有一点,从全球国际贸易的出口份额来看,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农业国。除飞机和军火外,大部分美国生产的工业品是供美国国内消费的。因此,只要美国人能够容忍,美国的制造业对提高产品质量没有更大的兴趣。而飞机和军火则在更大程度上是依靠其政治上的霸主地位来保证其市场的,这就是美国产品质量低劣的根源。

制造业是大生产方式,基本上不存在个人行为。一个人的作用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是不知道的,所以很难说自己的工作完成了。即使是在装配线,生产线上,操作工以外的调度,管理人员也是很难说什么时候自己就完成了工作的。

这里面就起了劳资冲突。雇主的压低工资支出的要求和雇员对改善生存条件的愿望的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冲突?

有三种方式。

喝水时间到。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5/12)

很不幸,东亚(和东南亚)各国都没有能够令人满意的国内市场,包括消费能力最大的日本也是靠国际市场吃饭。因此顾客遍及全球。在什么时候从什么时区出来什么样的要求是完全无法预测的。

怎么对应?一种是美国式的完全机械式法制制度。就是详细地制定出法律,严格地执行法律。做过美国生意的朋友大概知道,现在的美国到了圣诞节就完全瘫痪。但是,他瘫你不能瘫,节日期间找不到人,出了问题联系不上,得不到回答,过完了节他一下子全部给你回答了以后——交货期不变!

因为他是买主,这个世界是生产能力过剩的世界,你别无选择。

能学美国人吗?

只能在你也成为超级大国以后,现在学不了。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日本方式,一种共存方式。雇主有养活雇员及家属的义务,雇员则帮助雇主完成此义务。具体就是“终身雇用”和“年功序列”。用句中国话,就是“铁饭碗”加上“吃大锅饭”。

前段时间日本经济长达十五年的不景气,使不少企业企图学习美国模式,就是以裁员来渡过危机。一时间对“落后的日本企业人事管理”的批判甚嚣尘上,唯一敢于反潮流的就是丰田汽车公司。丰田汽车公司公开宣称它决不放弃“终身雇用”和“年功序列”,现在看起来它似乎是对的,而不少引进美国式管理的企业已经尝到了士气低下的苦头。

虽然日本企业的工作效率也不高(在日资企业工作过的朋友大概对日本人的工作效率是有体会的),但那是另外的一个问题。并不是由于铁饭碗和大锅饭所引起的。为什么在中国被看作“万恶之源”的铁饭碗和大锅饭制度,在日本却能行之有效呢?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橘”和“枳”的问题,但老冰想说的是:日本和中国的“土质”应该是差不多的,原本不应该有“橘”和“枳”的问题!

举一个例子:50年代的国企效率如何?

那为什么现在会这样了呢?

老冰认为这里面文*革是功不可没。

哧,有朋友会笑话的。你老冰是不是祥林嫂,永远生活在夺取的阴影里?是不是在国外生活时间太长?对国内不了解,或者是已经成为“国际帝修反的代言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平心而论,都不是。老冰自认为是一个性情比较开朗的人,经常回国,知道国内的情况。其实正因为老冰不是常在国内,才会觉得文*革的影响至今未除。

水瓶里还有水不?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文章提交者:haote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5/18)

(靠,先公布一个发现,WENGE是敏感字,必须写成“文*革”)

中国有一个项目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名词和口号。有一段时间没有回国,就必须要重过语言关了,因为不是听不懂别人的话就是被别人耻笑怎么还在说这个词啊?现在不那么说了,要这么说。

其实不都一回事吗?

当事人不这么认为,可能是“只缘此身在山中”的缘故吧?老冰先说一件事,就是“阶级斗争”。

有朋友要笑了:现在除了几个在网上意淫的左愤,那还有人提什么阶级斗争?再者说了,中央也已经明确表示了不搞阶级斗争,你老冰还在危言耸听。

老冰是这样看的:对于文*革,不能说完全没有进行反思,但是更多的是组织上的反思。比如领导人的责任问题什么的。从文化,从价值观上的反思则很少或者没有。

比如这个阶级斗争问题,其实在中国与其说是某种学说,不如说是缺乏妥协精神在作怪。中国人的价值观中,“恕”,这个字是越来越少了。

在老冰看来,中华民族最后一次用这个“恕”字,可能是在抗战胜利后蒋公的“以德报怨”这句话吧?其实以后再回头看,蒋公的这个口号,可能是战略上的考虑更多一点,当时美军没有进驻中国的打算和理由,对几百万全副武装的侵华日军,这个口号当得上几百万军队。但不管怎么说,蒋公还是有勇气说出了这句话。

从那以后呢?就看不到“恕”了。看到的只是“你死我活”,不但对外,对内也是这样,海峡两岸是你死我活,那边的岛内也是你死我活,这边的大陆也是你死我活,登峰造极的当然是文*革了。

文*革是结束了,这个“恕”字并没有回来。相反“以血换血,以牙还牙”,“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之类的哲学越来越深入人心。前几天在这个博客发生的风波有人可能知道,那位朋友的留言最能够说明这个问题。使用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可能在现在的中国还为数不少。这就是老冰要说的第三种方式了。

就是既不愿意像美国人那样全体一致向法律低头,也不愿意像日本那样全体互相低头,而是一种在无能为力的时候向老板,向上司低头;而在能够报复老板,报复上司的时候毫不留情地报复的一种方式。

就是说大家都认为自己有资格,有理由做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一切。

这就是老冰在前面说的中国无法做到真正的24小时对应的原因。

举一个例子,如果在大型超市找不到要找的东西,问问边上经过的服务员,很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不知道”。客气一点的回答可能是:“对不起,我不是这个柜台的,所以不知道”。而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

要知道这时候的服务员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这个超市。超市是不可以回答顾客不知道的。

公司的24小时对应,问题也是出在同样地方。

口又渴了。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5/20)

在中国,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敌对关系,一种互相仇恨的关系。

其结果就是仅仅是派人值班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他可以很理直气壮地回答你:“对不起,我不知道”——他确实不知道。

但是他是不是尽了心?就值得一个问号了。

老冰上次提到50年代的国企“效率”,被朋友质疑了。怪老冰语言能力不强,说话说不清楚又老喜欢喝水。老冰在这里指的不是生产效率,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国家,生产效率当然比不上发达国家。老冰指的是“运作效率”,就是一个企业如何作为一个整体来运转。换句话说就是“团队精神”。

没有团队精神的企业是无法胜利的。

日本,韩国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而中国现在还有不少企业在团队精神方面是不是欠缺了一点。这个原因,有员工的敬业精神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责任在雇主一方。

一次在日本看电视,介绍一个大连的禽蛋企业。老板很有钱,非常有钱,这时候节目出了一个问题:“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多少?”

老冰知道行情,根本就不用思考,脱口而出:“六百元”。结果是真的六百元。

日本观众是很震惊的。为什么?这已经超出了常识了。这属于贪得无厌,属于敲骨吸髓了。但在中国这就是常识。

原本不应该是这样,应该讲“仁”和“恕”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靠着这两个字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如果是一个小心眼的民族,一个霸道的民族,一个喜欢记仇的民族,就存在不到今天。历史上称霸一时的国家和民族多了去了,现在在哪儿?

这种心态的原因在于文*革。

而文*革,把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示了出来,并且向其献上赞美的颂歌。所以就有“因为有人是流氓,所以我也应该做流氓,要不然我不就吃了亏?”这种走遍全球只能在这片土地上听得见的理论。

就说高级公务员的贪污问题。其实世界上哪儿的政治家和高级公务员都贪污,但是不一样的是别人政治家贪得厉害,而高级公务员则贪污要规模小得多。这是政治家要进行政治活动,就是要竞选,需要用钱的原因。

而中国是没有政治家的,只有高级公务员。他们不需要钱的,为什么千万,上亿大案时有发生,只能用“疯狂”或者“变态”才能解释。

为什么会如此疯狂和变态?因为文*革把“安全感”这个字从字典里去掉了。

说了这么多,口又干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文章提交者:haote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5/22)

比如,美国为了保证总统的可靠,使用一条国家养总统家人一直养到孙子一代的法律,这是为了让总统要钱没有用。试想一下,如果是中国的贪官们去做美国总统,他们会不会贪污?

老冰觉得肯定会。他们的不安感几乎已经成了遗传因子的一部分了。“朝为座上客,夕为阶下囚”的例子看得太多太多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句话从哪里来的?只要在台上,你就是“人民的好勤务员”,只要一下台,马上就成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

所以,干吗不贪污?不是不可理解。

高级公务员也这样,普通人也是这样。缺乏安全感是雇主残酷剥削的理由,缺乏安全感同时也是雇员不敬业的理由。人们普遍觉得朋友,亲人都不能信任,能够信任的只有钱。

有朋友可能会驳斥,随便打开一张报纸,里面正面报道那么多,你老冰是不是在暗示那全是假的,传媒在胡说?

没有,老冰相信传媒,但老冰要指出一点:“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当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成了新闻的话,这个现实世界是不是有点不对了?

那么怎么办?原谅老冰说一句话,现在对这些负面东西采取的方法不对,还是在搞阶级斗争。你到网上看看,对负面消息的评论几乎全是一模一样的一句话“杀了他”。何必呢,照老冰看,枪毙他国家也不缺那一颗子弹,不枪毙他国家也不缺那一间牢房。最主要的是,以后不要再出此类事件。老冰举过日本JR公司处理火车出轨事故的例子,别人出了事不是大家怒火满腔地去找犯人,要处分谁,而是首先弄明白为什么会发生事故,找出防止重发的对策。

向重大人为灾难事故,贪污,舞弊都是如此,老冰觉得一出事就忿忿不平的去注意肇事者是不是被抓起来了,是不是被枪毙了什么的没有必要。更加应该注意的是是什么漏洞使得这件事会发生,找出来,然后堵上。

就是堵上了肯定也还会有新的漏洞,再找再堵。用一种祥和的情绪去面对现实是不是更好一些?我想中央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的精神大概在于此吧。没有一种和谐的心情,没有一种和谐的气氛,大家都抱着互相报复的心情,其结果是什么都弄不好。

要给人安全感,首先自己要有安全的自信。比如前几天一位朋友的留言大家都看见了:“我尊重别人,别人又不一定尊重我”。他的逻辑是:为了不吃“潜在”的亏,所以要先不尊重别人。也许他在生活中不是这样的,但是在网络这种虚拟世界里,特别能表现出潜意识。

这样的潜意识的影响和表现,就是不敬业。

口又渴了。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5/24)

“敬业”这个词,可能是台湾人创造的吧。现在大陆也常常在用,到底什么是“敬业”?举一个老冰刚刚碰到的例子。

老冰不太买书,这是个习惯。从小就穷,没钱买书,又喜欢看书,就只能到处借。借来借去就没了买书的习惯。老冰上大学时除第一学期外都没有交过书本费,那时一个学期10块钱书本费,老冰一个月的人民助学金就只有19块五毛钱,要吃要喝要抽要泡妞,哪有钱去交书本费?书就全在图书馆借。所以老冰有使用图书馆的好习惯。

日本的公立图书馆还是可以的。各个区都有图书馆,而且一个市里面可以统借,就是你不必到市图书馆或别的去图书馆去,就在你的区图书馆就可以办借书手续,然后区图书馆帮你去拿书,再电话通知你去取就行了。县立图书馆就更牛了,基本上要的书全能找到,报纸是从明治年代开始齐全的,130多年,只要你想找。

而且全免费。

那是发达国家,有钱,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现在已经有地方有了,将来到处都会有的。

没错,但老冰现在讲的是人家的敬业精神。老冰一朋友,先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首席毕业,得天皇赐军刀一把。这朋友想弄清楚其中情况,托老冰打听打听。这首先就得想法子弄到全部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名单,这个有难度。陆军大学校的全部毕业生名单网上有,但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实在是太多,网上没有。

老冰知道有个地方肯定有:厚生省,原陆军省海军省的文档全在厚生省。可是厚生省在东京啊,老冰在神户这么个乡下地方。

一次在县图书馆借书时,老冰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问馆藏书里有没有这个名单。两个人很认真地查了半小时,最后很抱歉地对老冰说县图书馆没有。

老冰已经很满意了。连声说没关系,累着你们了。

上星期天老冰去县图书馆,突然走来一位老太太,说是不是您上次要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名单?

已经有点老年痴呆症前兆的老冰说实话已经忘记那件事了,说是啊,可是上次那两位先生说你们这没有。

那老太太说我们这儿是没有,可是又帮您在周围给找着了。说着话递给老冰一张纸,上面打印着大阪府图书馆和神户市图书馆还有附近几个大学图书馆的有关藏书,甚至列出了第几页开始是毕业生名单。说是您自己去借,还是我们帮您去借。

老冰那个感动啊。当时也就随口那么一说,有就行,没有就算的意思,人家还真当一回事,给收罗了那么多信息来。

这才叫“敬业”,敬业不光指做好本职工作,敬业是指把工作做得PERFECT,站在团体的角度上把工作做得PERFECT。光做好自己的那一份,以外的事哪管他洪水滔天还不是敬业。

这点上韩国人的敬业精神很强。

诶,水杯放哪儿啦?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文章提交者:haote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5/25)

再讲个韩国人敬业的事例。

老冰这段时间发活到韩国去做,做好了韩国人装上飞机轮船运回日本来。这中间有一个报关的问题。

原来中国的船运公司是死人不管的,中国公司把INVOICE传过来,老冰再转到报关行,由他们去办手续。然后老冰派车去运回来。

韩国的运输公司叫“大韩通运”,KOREAN EXPRESS。第一次的时候,从东京打电话来问要不要代办报关运输业务。老冰手下的小丫头不懂,说那就麻烦你们吧。

老冰知道了以后跳了以来,老冰们的报关行已经帮老冰们干了五年了,怎么能说甩就甩了,以后大家还要不要在这一带混了?和日本人打过交道的都知道日本人的这个规矩:不是有极端的理由不换客户的,讲究的是一个“关系”。所以立即打电话去谢绝了大韩通运的OFFER。

日本的港湾码头是很邪门的,一般人混不了。那地方婆婆多,什么通产省,农水省,厚生省,那个官厅都有一大堆法律在那儿。那行当吃的是法律饭,吃得非常香。一个码头装卸工一年能拿到1000多万日元,也就是10万美元。NND,现在有比装卸工还舒服的工作?

赚头一好又轻松,这行当就只有一类人能干了:黑手党。说实话日本港湾的公司多少都有点黑背景的。说这话的意思不是得罪不起他,而是你不能和他抢生意,托他办事的时候你想怎么骂他就怎么骂他好了,没事。保证你骂完了立即有人背上装着弹簧来给你赔不是。

但是,赔不是管赔不是,他就是不改。欺负你不懂他那行,给你上眼药。比如东西星期五到了,他跟你说要到下周二才能取。因为今天卸货,明后两天海关休息,周一报关,您啊,下周二才能取货。

他那是垄断性的买卖,你只能干着急。

但是老冰现在不着急了,老冰改找大韩通运了。一次大韩通运打电话来,老冰是该有的坏毛病全有,听见对面一个甜美的嗓子就不肯撂话筒了,天南地北的胡扯。

可你也不能老胡扯啦,老冰就瞎问一句今天晚上或者明天一早能不能拿到货。

那个带外国口音的甜美嗓音的回答太甜美了:“下午六点钟以后,你什么时候要,我什么时候送到”。

黄金周刚开始,道路拥挤,一次从下关(原来叫“马关”,就是甲午战后签“马关条约”的地方)送来的货到半夜两点才到,那丫头(姓河,是不是有点怪?)就一直到确认货送到以后才下班。

这就是敬业,并不是单纯为了钱。第一她们本来就便宜,加上扣掉种种花费,他们也剩下不了多少,再说就是有了钱那也是公司的。但她们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在日本打着天下。

中国人要学现在的韩国人,要学40年前的日本人。没必要去学“老大”美国人。

口渴了。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5/26)

昨天晚上被韩国人搅得不能回家,单纯的韩国人COMMUNICATION MISTAKE。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本田的解决方法和他人不一样,韩国人无法理解,所以就莫名其妙地被人忘记了。到昨天TEST的时候才发现,老冰发一通火,他们开一通宵,今天装船发运。

联络环节出错误是很常见的问题,不要说这个韩国的共同体似的东东。几家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做的又是全世界的活,到现在只出现这么一个问题,应该说是很好了。

那个共同体有个大学教授作顾问。您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个顾问,他在韩国政府里有不少关系(东亚国家有个共同的特征:政府影响特别大),但他不是光凭关系吃饭,人家有真才实学。

老冰和那教授见过一面。日本韩国这种教授很多,是真正的专家,有用的专家。

什么叫做“有用的专家”?这么说吧,中国的教授中有几位敢说离开了他,有人会觉得过不下去(家人除外)。老冰的同学们在高校工作的现在几乎全是教授,但老冰知道离开他们那些个高校照样转。可日本韩国有不少教授确实是干实事的。

有几位中国教授能开机床?那位李教授能,不但能,而且水平相当高,像个手艺人。说起机床的特性,刀具,材料,您就慢慢听吧,绝对受教育。因为他是从理论的高度在解释你的疑问,提出解决办法,相当地深入浅出。

东亚三国基本上说来都是儒教国家。老冰认为儒教最不好的一点就是轻视体力劳动,也就是轻视制造业。但韩国和日本在保留儒教文化君臣父子,上下等级这些好东西的同时,摒弃掉了轻视制造业这一坏东西。所以人家的制造业能够发达。

而中国呢,也就是在先帝爷根据“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怪想法,弄出一大堆什么“劳动改造世界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劳动”什么的数不胜数的“创举”的年代,好像挺重视劳动。

其实不然,先帝爷最轻视的就是劳动和制造业。他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和羞辱的手段,说明他其实在思想上是坚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儒教文化最糟糕的一点的。虽然他在口头上说“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其实分出中国历史上各行各业最详细明确的高低贵贱不就是他吗?

WEN革以后作为一种对“劳动惩罚”的反动,制造业更是成了“低能”的代名词。在制造业就职好像是挺丢人的,因此制造业极端缺乏人才,成了农民工唱大戏的舞台。这种原因得到文化深层去找。你看看号称是日本最好的东京大学法学系毕业生们每年在企业的就职率是多少?人家可不觉得这是丢人。

教授的问题怎么说呢?长期以来,我们很穷,没有钱买设备,仪器,材料。毕竟钻故纸堆,写PAPER论文是最省钱的。这就形成了教授的水平是看他的论文数这一条社会常识,其实除了文理科教授之外,衡量占教授人数比例最高的工科教授的水平到底应该怎么办,是不是还有讨论的余地?

中国那么多工科教授,为中国制造业到底做了多少事?

饮水时间到。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文章提交者:haote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2006/05/26)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5/29)

儒教是看不起制造业和商业的。所谓“奇技淫巧”是很不入儒生们的眼的,至于商人,就更是罪大恶极了。

老冰不是商人,一介吃技术饭的。只是由于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往来,老冰占有语言上的优势,常常往来于日中之间作监督,所以对日中双方的现场情况知道得比较多。但是有不少人把老冰当作做生意的。

其实做生意没什么不好,没有流通的经济是死的经济,现在人人都知道这一点,但经常还是有意无意会流露出一种对商人的歧视。

老冰知道一门技术叫“橡胶精密成型”,不是汽车轮胎那么的大玩意,而是3,5毫米以下的产品,那种产品是电子,汽车行业所必不可少的,在国防上也用途很广。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这种产品的成型工序现在几乎都在中国。但是中国还几乎没有独立开发精密橡胶模具的能力,这是因为需要精密加工机床,精密线切割机,精密电脉冲加工机和精密刀具。

最重要的是:长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

日本人做小东西最拿手,所以精密橡胶成型模具几乎是日本人的一统天下。老冰知道一家小企业,老板老了,想歇业不干了。日本的中小企业和中国的中小企业有点不一样,企业的老板往往是这家企业里最好的手艺人,老板干不动了,如果没有能接班的儿子女婿什么的来接班的话,基本上这家企业就只有关门一条路了。

老冰觉得可惜,想在中国找个愿意接受这种技术的地方,想办法说服那老头来中国传授技术。一方面对中国的制造业也是一件好事,另一点老冰总觉得让一门手艺就绝了根总挺可惜,熊猫什么的濒危动物要保护,这濒危手艺似乎也要保护才对。

所以一天老冰在网上聊天的时候就问了一位博友他们有没有这方面的需要,因为老冰知道他们财大气粗,投资的起(模具行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而且他们应该需要的。

但那位博友好像对老冰这个问题很反感,觉得老冰好好地做起生意来了,像个买卖人似的,破坏了聊天的气氛,以后一直不肯原谅老冰。

老冰也没办法,只能在这里辩白几句了。首先老冰当时并没有做生意的想法,只是想如果有人感兴趣,老冰可以帮忙引进(其实别人是不是肯教还不知道呢,日本人在很多情况下很有些怪里怪气的“爱国心”的),也算老冰为中华做一点事。并不是光买一点油面筋来拉动内需。

其实往深层想的话,这也折射了一种“仕农工商”的价值观念。

大家都想中华好,大家都想中华富强,大家都想中华子孙能过好日子。

但是好也罢,富强也罢,过日子也罢,都得调整一定的价值观。

是不是这样?

口渴了。

(2006/05/29)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6/01)

离题万里了,原来是想谈谈怎么和韩国人竞争的,怎么扯到文化价值观上去了?看起来老冰是老了。

话说回来,这就是胡扯,扯到哪儿算哪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扯,反正宗旨是怎么搞好中国的制造业。制造业是立国之基本,没有发达的制造业,就别想什么崛起了。

都是下九流,小人物,说这些有什么用?老冰认为还是有用的,在大家都忙着炒股票,房地产的时候,需要有声音来呼喊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制造业的重要。不是这样的吗?

老冰认识一位老板,他的经历非常典型。他是某省第一位拿个体户执照的,干了十几年,愣没发多大财,后来在5年前终于开窍改行去炒房地产,现在身价十几亿。

身价十几亿是好事,决不是坏事。老冰也不是什么红眼病患者,绝无“仇富心理”,这位老板人也不错,尤其难得的是,生活极为简朴。家财数亿,穿的是老婆在地毯上买的15块一件的运动服,成天晃来晃去,还美名其曰“情侣装”。

是不是这位是葛朗台,天生小气?不是,对朋友,熟人热情着呢,老冰在他那一亩三分地上,是要说一声是他的朋友,就不用付帐,店家会去找他要钱。

那会不会有人打着他的幌子骗吃骗喝,涮他冤大头?有,经常有。但他也不当回事,说当年因为搞“投机倒把”坐牢的时候,那想得到今天,有人涮他冤大头,说明他不冤,人活到这份上,值。

这不是条好汉子吗?你老冰拿他准备说明什么?

那位老板是有了钱了,原来没钱的时候是想赚钱买设备,做好东西。现在的厂房就是前几年没钱的时候盖的,标准相当高,他当时的梦想就是做汽车的INNER PANAL和VAMPER,仪表板和保险杠,都安装了32吨的行车。

现在有了钱了,老冰帮他开了一张三千万人民币的最低必须的设备清单,反正现在你拿得出来了,赶快园你的梦吧。

这哥们不干了,对增加设备投资毫无兴趣。宽敞明亮的厂房里放着几台破破烂烂的机械,就这么混日子。被老冰逼急了就直说了:“设备投资的回收效率太慢,弄块地开发出来一下子就几个亿来了。过几年等不动产不行了再买机器。”

嘿,老冰可是见识过泡沫的。到不动产不行了,你玩不动产的还能拿得出钱来买设备那还能叫“不动产不行”?但是说这个没用,人要是真能够吸收教训那这世界上就没有问题了。

其实是什么问题呢?制造业利润太小,资本总是自然地朝利润流动,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你不能指望有人放弃利润高的投资而进行低利润的投资。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想法子提高制造业的利润率。

(2006/06/01)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6/28)

如何提高制造业的利润率?只能从产品的上档次着手,而不是像经常能看到听到的靠克扣工人。那不是提高利润率,那是在增加吸血度。除了让工人技术退步以外没有任何作用,其结果是进一步降低制造业的利润率。

老冰在《冰眼看日本》里面侃到了“蝎子尾巴”和“耗子尾巴”的问题。中国现在还几乎没有“蝎子尾巴”,都是“耗子尾巴”,也就是说熬起汤来没有“多大油水”。为什么?因为耗子尾巴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只有自己的蝎子尾巴越长越多,制造业的利润才会越来越高。

几张帖子在河里都有朋友在跟帖中喊着很漂亮的口号,“我花开后百花杀”,“日本领先中国也就3,5年”什么的。热情可嘉,但一看就知道这些朋友都不是搞制造业的,干过制造业的人不会那么乐观的。

老冰上次说过一次在普通通用钢种上(不是高级钢种!),中国和日本就几乎有几十年的差距,可能有人不相信。老冰这就给大家看几张照片。




  这不是日本钢材厂家提供的文件,只是韩国钢材厂家提供的文件。左边这张叫“技术数据(Technical data)”是描述一个钢种的成分和特性。右边这张叫“Milling sheet”,是说明这块钢的成分,硬度等特征的。也就是厂家开具的检测报告。

老冰怎么会有这种东西呢,近来老冰不少活发给韩国人在做,韩国人用的都是韩国材料。老冰有点担心韩国材料的质量,就让韩国厂家提供这两份东西,用这两份东西再和日本的对应钢种对比,这样就安心了。

那这两份东西会不会有假?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但现在只能做到这样了,老冰不可能对每块钢都再进行一次理化特性检测,就只能认定他是真的。如果以后出了事,归结到是材料问题时,只需要找在Milling sheet上签字的那位就行了,他有法律责任的。

是不是这种Milling sheet很牛B,只有在高级钢种或者大块头钢的时候才有呢?就像珠宝的证明书似的。不是,你只要问材料商要,他就会给。因为同一个lot出来的全一样的,只要知道你这块钢是从哪个lot里切下来的就行了。






这张照片里面的小屁钢材,别看他包装的那么漂亮,实际上是机械加工用钢里面最普通的一种——S50C。比他再普通的钢种,不管是韩国还是日本,没有了。就这块小玩意,你真要Milling sheet的话,他也提供。

同样的钢号,中国相对应的叫“铬40”,但是加工时要“调质”,否则会变形。老冰不是学机械材料的,起初不懂这个“调质”是什么意思,后来听老一辈子日本人说,他们刚刚参加工作时,日本的钢材也要调质,而那是40年前的事!那个“调质”是个什么东西,老冰到现在也没弄清楚。就知道是应该不要的东西。

而且,看不出在不远的将来加工国产通用钢材时不需要调质的可能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文章提交者:haote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7/12)

老冰的博客贴在河里以后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兴趣,老冰很高兴。不管这些朋友是基本同意老冰的观点还是反对老冰的观点,起码大家都同意老冰的这一个基本观点吧: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没有发达强大的制造业就想怎么怎么样,那是梦想。

这里想解释一下老冰为什么把调质看得那么重要,甚至自说自话地就把其作为衡量中日之间通用机械加工用钢材差异的指标。

老冰的方法是不是合适是另一回事,先请大家来听听老冰的理由。

说明一句,不能把老冰说的“四十年差距”扩大解释成要到四十年以后中国才能达到日本现在的水平。老冰只是指出现中国在做的工作人家四十年前就不用做了,而且更大的问题是:其实国内是能够生产非调质钢的,那个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日韩所有的钢材全是非调质的。

老冰反复声明过不是材料专业出身,其实并不知道那个调质到底是什么东西。而且老冰在博客上侃的全是最普通,最一般,最常见的东西。

老冰现在所知道的是一般机械加工时,单件工件重量在八吨以下日本韩国在加工时不需要调质,因为老冰在日本,韩国都见过八吨的加工,切削量几乎在一半以上。而中国则老是需要调质。

有人会有疑问,调质不仅仅就只是加工要素之一,为什么你把他提到那么的高度,是不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钢铁材料,硬件理化特性达到了就行了,加工时的条件就那么重要?

这也是一种中外意识上的差异吧。

老冰第一次向中国订货时,因为交货期和中方扯皮。怎么算都觉得中方的交货期比老冰算出来的多了3,4天,老冰不能理解,就让中方提交工艺进度图。这才知道有这个“调质”的问题。一般的机械加工企业,没有调质设备的,材料买来了以后先发外调质,加工完了还得再发外调质。

现在该知道出什么问题了吧:影响交货期,影响加工精度。也就是说影响质量。所以老冰觉得相当怪,为什么四十年以后还要调质?老冰一朋友是玩钢材的,解释起来十分简单:国产钢材绝大部分是建筑用粗钢,设备省,建厂周期短,投资回收快,利润高,最重要的是,他还供不应求。厂家凭什么去开发高新产品?

“那么建筑BOOM过了以后怎么办?”

“过了过了呗,你又不是开钢厂的,干嘛咸吃萝卜淡操心”。

有道理!

先喝水去。

(2006/07/12)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7/14)

之所以要调质,是因为不调质不能加工;为什么要要求钢材加工时不需要调质,是因为要减少加工时的时间损失和精度损失和能源损失,就这么简单。加工时的工件准备和定位(设定加工坐标原点)是很费时间的,而机械是只有从开始切出切屑那一刻开始才在开始创造利润的。机械加工的根本就在于怎样加大切出切屑的时间比例和加大单位时间里的切屑量。(这里的假设是精度和光洁度是理所当然的得到保证了的,因为这两条都保证不了就干脆不要切了)免调质加工,起码减少一次装架(SETTING),根据现场工人的手艺,夹具,工件大小尺寸和精度要求不同这个装架时间可能变化幅度很大,有几分钟的,也有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

当然你可以说那你采用免调质钢啊,国产钢种也有免调质的。首先国产免调质钢种的产量太少,其次是价格如何?而老冰再三强调的是日本(SC系列),韩国(KP1系列)的最便宜的钢种也是机械加工免调质的!韩国什么时候开始普及KP1系列的我不知道,可是日本是40年前就普及了SC系列。

所以老冰说差了四十年。

有朋友说调质是为了降低材料的硬度,使之便于加工,完了以后再用淬火的方法回到原来的硬度。我不知道那位朋友是不是现在还在行内,如果还在行内的话,那就有必要改一改他(或他的企业)的加工方法了。

国内朋友对老冰解释的加工时调质理由是无法避免加工形变,这点老冰还能接受,那是材料质量问题,加工厂家无法控制。但要是说材料硬了无法加工所以要调质,老冰不能理解,那是加工厂家的问题了。在老冰看到过的范围内,只听说过由于材料硬度不够,淬火以提高硬度以后再加工的。还不知道有加工不了,需要降低硬度的。

最高级照相机的机壳用钛合金,而钛合金现在还都是钣金加工,就是冲压。再次一级的都是铸镁或铸铝成型,最次的就是塑料成形了。

铸镁铸铝模具多半采用NAK80或者CENA1(材料硬度在43HRC左右),在进行热处理以后把硬度提高到55HRC再加工。为什么不能加工完了热处理?因为不能忍受热处理带来的形变,照相机外壳的厚度误差不能超过0.03毫米。可能不是行内人对这个0.03毫米是什么概念不太清楚,这么说可能形象点,手机的外壳涂装厚度就是0.03毫米!

所以说加工难度来为加工调质辩护就更站不住脚了。至于如何加工,那是加工手法和刀具的问题,超出现在讨论的范围了。有机会老冰也想侃侃刀具,但不侃加工方法,为什么呢,嘿嘿,机械加工手法现在中外几乎一样,因为CAM软件就那么几个。除了日本有一个CAMTOOLS是几乎仅限于日本人(偶尔有台湾人)在用之外,其余全是世界通用的。而CAMTOOLS也因为不思进取,十年来没有大变化,到现在连公司都被人收购了,完鸟。

但是在使用软件的时候也有加工方法组合的不同,加工条件设定的不同。但那些个都已经不是能说得清楚的问题了,是个“跟着感觉走”的问题。感觉好不好,经验最重要。经验越多,加工的质量就越好,当然前提是你真地想做个好东西出来。

口渴了。

(2006/07/14)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7/27)

九头鸟朋友提供了宝钢的一个记载免调质钢种的网址(http://www.baosteel.net.cn/baosteel/tegeng/syzn/syzn_0202.htm),老冰去看了一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老冰知道一点这行当,发现网页的介绍中比日本韩国的同种网页缺少一样东西,就是加工条件。




这是日本厂家的产品目录对HPM1(干金属加工的应该对这一钢种很熟悉的)的介绍,为了上传方便,文件压缩得很小,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清楚,左边上面是不同的基准刀具的转速,走刀速度和进刀量,下面是打光的顺序。

国内厂家是不是做到了这点老冰不知道,反正老冰看完宝钢那个网页是这么个印象:厂家在首位。我有这么个东西,挺不错,就没了。而日本,韩国的厂家姿态是:我有这么个东西,挺不错,你可以怎样使用,把顾客放在前面。

还有一点奇怪的就是:宝钢的材料切削评估为什么要委托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效精密切削加工研究中心进行?难道说宝钢没有此类研究中心或者说对自己的研究中心没有信心?老冰不知道是不是从此能够推导出宝钢根本就不重视切削性的结论,就觉得有点怪怪的。

老冰不是搞冶金的,不懂免调质钢材制造中具体的技术问题。只是从日本,韩国的通用加工用钢材都是免调质这一点来看,这免调质钢材的生产应该不是什么大了不起的技术,那么为什么在中国推广不开?老冰找出来的理由很简单,厂家没有在为用户着想。这是个意识问题,所以老冰才敢说“看不出在不远的将来加工国产通用钢材时不需要调质的可能性”这句话。

一说起钢材,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的是各种理化特性对不对。但是如果看看《周刊DIAMOND》2006/03/04上登载的新日铁社长三村明夫的访谈,就知道日本钢铁企业是把什么放在首位了:极其强调切削性能和焊接性能。比如高硬度和高切削性,高张力和高焊接性,这完全是相互矛盾的用户要求,但是厂家的责任就是应该满足用户的要求。

也许有人说,这几年日本钢铁企业日子不好过,形势逼着他们向高新产品要出路。这是事实,这几年日本出来的新钢种不少。但是老冰所提的S50C系列(包括S45C,S55C等类似钢种)可不是什么新东西,那已经是JIS(Japan Industry Standard)标准的大路货。

老冰再讲一个泡沫经济绝顶期的故事,那时候可是连垃圾都能卖好价钱的。来看看日本企业是怎么搞开发的吧,欧洲有项冬季体育运动叫滑雪,那年头日本有了钱,也要学样。做滑雪鞋的一般是法国人或者意大利人,但是他们做的鞋日本人不能穿。在日本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因为日本人没事就打赤脚,脚都自由奔放地长得特别宽,所以日本人就琢磨自己做,一开始是用钢模,后来因为经常要手工修改,就有人想出来用铝合金开模。

一开始用的是52S,太软,那材料是用来开高级职业网球选手的球拍模的。不行,因此神户制钢所就专门开发了一种铝合金,具有良好的切削特性,特别好焊接,又轻还有高强度。要知道当时一年的需要就几百吨,别人照样干。这就是现在在中国都卖得很欢的7000系列铝合金。

神户制钢所开发的铝合金算歪打正着,销路不错。但同时的住友化学也为滑雪鞋生产专门开发的耐低温PU塑料就可怜了,每年的需要量就只有几十吨,而且现在日本滑雪鞋买不出去,每年全国的生产量大概也就几万双,就这样住友化学也照样在生产。

如果谁要是说那是人家有钱所以能开发的话,老冰无言以对。怎么到了自家有钱无钱全是不开发的理由,而到了人家那儿有钱无钱全市开发的理由了?

钢材的问题就侃到这里,最引起争议的两句话“差了四十年”和“看不出在不远的将来加工国产通用钢材时不需要调质的可能性”的理由老冰已经说了。至于大家能不能接受那是另外一回事。本来老冰就没有奢望所有人都能够接受,这本来就不可能。所以有人出来骂街也很正常,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使用正常语言说话,江阿姨当年不也是一开口就是“滚他娘的蛋”嘛。

(2006/07/27)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文章提交者:炼金术士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文章提交者:卸载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长他人志气,我国是解放后从零开始建设的,怎么同?
=================================
好像恰恰是解放后几十年,发展停滞了

 上海江南造船厂在1918年至1919年接受美国订货,制造四艘同一类型的万吨货轮,都是全遮蔽甲板、蒸汽机型货船。分别命名为“官府号”(MANDARIN)、“天朝号”(CELESTIAL)、“东方号”(ORIENTAL)、“震旦号”(CATHEY)。船长135米,宽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吨。其中第一艘“官府号”于1920年6月3日下水,四船经美国运输部验收,工程坚固、配置精良,美国政府对其建造质量十分满意。

  中国第一台重型柴油机:1924年,5种规格的低速重型柴油机,上海新样机器厂。

  中国第一辆汽车:1929年,65马力,载重为1.8吨,沈阳辽宁迫击炮厂。

  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

  中国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飞机:1919年,甲型一号水上飞机,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至1930年,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已生产出教练机、侦察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7种飞机。

  中国第一艘万吨轮:1920年,排水量14,750吨,时速10.5浬,远洋运输轮,美国订单,此后又生产了另外3艘。

  中国第一架飞机:1912年,广州燕塘广东飞行器公司(第一次升空后坠机,试飞未成功)。

  中国第一台柴油机:1913年,烧球式40马力柴油机,广州协同和机器厂。

  中国第一家车床制造厂:1915年,上海荣昌泰机器厂。

  中国第一家飞机专业制造厂:1918年,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

  中国第一台为万吨轮配套的蒸汽机:1918年,3430和3668马力蒸汽机,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轧花机:1887年,上海张万祥福记铁工厂。

  中国第一台对开平板印刷机:1900年,上海曹兴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缫丝机:1900年,上海永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条轧油联合设备:1905年,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艘大型军舰:1906年,宁绍号,排水量3074吨,3000马力,福州船政局。

  中国第一台抽水机:1907年,15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卷扬机:1907年,60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汽锤:1868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刨床:1868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铣齿机:1870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大马力军舰:1872年,海安号,排水量2800吨,1800马力,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辆简易蒸汽机车:1881年,用蒸汽锅炉改制,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中国第一辆标准蒸汽机车:1882年,中国火箭号,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2年,安庆军械所。

  中国第一艘轮船:1865年,黄鹄号,安庆军械所。

  中国第一台车床:1867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近代军舰:1868年,恬吉号,排水量600吨,江南制造局。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老木匠师傅手勤快,全部转了过来。

老冰说的都是大实话。

不仅是实话,而且是行话。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好贴!深有感触。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所谓“调质”,就是刚才经过热加工处理后其冷却过程不受控,造成钢材内在晶体结构变异且不均匀,形成内部应力。一旦加工形成结构变化,在工件的折点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出现受力强度降低或者断裂等现象。

相当程度上是企业经营问题。应为有些后续加工是热加工,有的不是;有的用途在意应力,有的用途不在意应力,且在意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同。所以,出厂前不调质可以大批量不分用户要求地提供钢材,简单省事;调质呢,则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细化供应。

好文章,待我好好研究后再写心得。
参加交流
感谢老木匠为最终消灭愤怒青年打下了基础。[em07]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文章提交者:haote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日本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国家和实力,现代日本社会如何认识中国的国力?本书作者唐津一是一名松下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出身的评论家,在他的书中,他没有刻意贬低中国来抬高日本,而是从日本民族的一些特性和一些具体的经济指标出发,来与中国进行比较,指出彼此差距,以激励那些惶恐于中国迅速崛起的日本国民。译者以“译者按语”的形式做出客观分析:“读了这本书后,我们将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徐朝龙/译 [日]唐津一

原书前言


最近,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用品中,充满了"MadeinChina中国制造"的东西,比如像服装和廉价家电以及便宜的玩具等。这些商品其实原来都是用日本的技术制造的。日本企业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以据说相当于日本的1/10或者1/20的人工成本就将产品便宜地制造了出来。后来,接受了技术转让的中国企业开始制造他们独自的产品,然后又卖到日本来。于是,大家应当看到过,与过去在日本服装连锁店里销售的商品完全没有两样的东西,没多久便作为无品牌的商品在日本四下流通了。

转贴于 学生大读书站 http://book.studa.com

看到这样的状况,很多日本人开始担心起来,觉得"日本的制造业不久将会输给中国"。还有的人看到日本企业不断进入中国的现状,开始担心日本国内出现产业空洞化。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学者和经济学家在媒体上发表了这样的见解。然而,让我来说,在制造业的领域,中国追赶不上日本,至于产业空洞化,那简直更是杞人忧天。我确信:日本的制造业至少今后20年或者30年,说实话,甚至100年都将没有问题。

我这样说的根据很多,而且列举证据来说明也非常容易。在本书中我只准备论述一些梗概。但是,在这之前,我首先想谈一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日本人担心被中国追赶上呢。

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说,大多数日本人不了解制造业。日本的制造业尽管拥有许多世界冠军水平的业绩和实力,可是,不仅一般的老百姓,就是经济学家和文化界人士,以及媒体也没有认识到这点。如仅仅是出于无知,还算是一种天真,那还可以原谅,如果错误认识太多,那可就有些麻烦了。比如,日本是一个GDP高达500万亿日元(约合45000亿美元)的国家。按照世界的排名来说,位居世界第二。然而,日本列岛的整个面积也不过才相当于全世界的0.3%!而且,在日本有无数世界第一的产业,其中汽车制造业就是众所周知的。大家知道日本的造船重新夺回世界第一了吗?诚然,前一段时间被韩国赶超过去了,可是现在日本完全地反超了回来,并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另外,日本的家电领域几乎全部是世界第一。还有制造这些家电的零部件和机床等也有大量的世界第一。这也就是说,有关制造业来说,日本是一个充满着"世界第一"的国家。


那些胡吹"日本没落论"的根本不懂得制造业的知识分子,那些相信越主张悲观论就越好行销的媒体们,还有不知道为什么总喜欢灰暗话题的日本老百姓,正是他们这样的组合,将日本的制造业置于一个被严重误解的地位。特别是就制造业而言,日本人在世界上是最适合的民族。关于这一点,从我长年在生产第一线以及在全世界各国的工厂见闻的经验可以断言。而且,日本已经构筑起来的技术力量和开发能力以及制造经验的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崩溃的。所以,我希望更多日本国民能够认识到,能够考虑如何面向未来并去扩张这些强项。因此,如果这本书能够对此目的有所帮助,那就是喜出望外了。


2004年8月


第一章中国威胁论及其背景


要点提示:中国赶超日本属于非现实之想

仅靠人口多和劳力廉价是赢不了的

投资中国日本产业也不会空洞化

到海外发展导致不了技术外流

手机、汽车等领域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

过去说到中国的工业产品,往往都是以纤维制品和杂货为主,后来变成了家电产品和摩托车,而现在又开始生产起了汽车、计算机以及电子元器件等来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产品中电话机和传真机,以及彩色电视占据了世界份额的70%;至于空调和手表以及摩托车,则已经接近全世界生产量的一半。

从表面现象来看,这样的趋势和战后日本经历的高速经济成长非常相似。因此,在日本人们看到这些现象,因而担心要被中国追赶上,也许是情有可原的。这是因为不了解制造业本质的人们,到中国的上海等沿海工业地区去考察,一看到用最新的设备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就会完全被惊倒。此外,中国拥有日本所没有的辽阔的国土和近十倍的人口,因此,光是听到中国的移动电话数量是三亿部,许多人也许就会晕了过去。

可是,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强弱,是与自己国家市场的大小没有关系的。比如说,拿上面我们谈到的移动电话来说,世界顶级的企业是芬兰的诺基亚公司。大家都知道,芬兰这个国家地处北欧一隅,总人口也就不过500万人。从国土的大小和人口多少来看,似乎不是一个可以产生与全世界做生意的大企业的国家。可是,诺基亚公司的移动电话年产一亿部,和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争雄于当今世界。再返回来看看中国,一年中出口的移动电话达到了6000万部,但几乎都是外国企业在中国当地的合资工厂制造的。而中国自身制造的产品不过才占3%。不用说,诺基亚公司等的中国合资工厂在其中保持了很大的份额。

这也就是说,大家被一些数据搞昏了眼睛,而不怎么去看其中内容,就觉得中国快要追赶上来了。然而,从全球范围的移动电话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作为市场和生产据点是很重要,但是还并不是制造业上的竞争对手。既然谈到了移动电话,那么这里就有必要谈一谈日本。刚才我介绍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是世界最大的厂商,是因为这两个公司大量销售廉价的量产商品。然而,如果要论高品质、高性能以及小型轻薄的移动电话,那还是要数日本的产品最好。

在整机重量不足100克的情况下,要将移动电话所需要的所有功能都装载进去,并还要安装上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以及大型的液晶屏,能够开发出这样产品的,目前在世界上也只有日本。首先,在移动电话上安装上数码相机这样的想法,除了日本以外是没有的。而且,日本生产移动电话的优势,并不仅限于组装厂家,制造其中使用的元器件的厂家日本也有许多。比如,廉价小巧而音质出色的麦克风和折叠式电话上不可缺少的元器件,日本的中小企业就几乎承担了全球的需求。

再说到汽车生产,那话就更好说了。据说中国目前汽车年产量为400万辆,国内汽车的拥有量突破了2000万辆。作为比较,这里也让我列出日本的数字,年生产1000万辆,拥有量为7400万辆。所以,考虑到按照人口对应十比一的比例,中国的汽车拥有总数还算很少的。而且,与刚才谈到移动电话时说过的类似,中国现在的主要汽车生产厂家,也几乎都是和外国企业的合资。上述那样的数据,是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家的主力厂家,为了在中国和亚洲市场占据优势而大举进入中国的结果。所以,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国产车是很少的,而且在世界上主要的大汽车厂家中,应该少有经营者会认为在最近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

制造工业产品,需要不少关键的基础。就拿汽车制造来说,它需要供应用途广泛的零部件,维持生产设备的材料和检查装置也属于此例。现在,在中国以合资方式生产汽车的厂家,需要的这些东西几乎都是从外国拿到中国来的。日本的大型汽车企业的协作企业群纷纷争先恐后进入中国,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制造一种产品,并不是仅仅以最终组装为目的。从开发阶段开始,经过设计和试验,到追求制造更好的产品,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组装制造不过是一个最终的阶段而已。目前日本和欧美汽车厂商在中国所展开的生产活动,仅仅是一个最终的阶段。所以,大家可以知道,如果仅仅看到这一点,就嚷嚷什么"中国的发展很令人畏惧",那是不懂制造业的人们的一派胡言。

中国为了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据说正在准备修建北京和上海之间的新干线。听到这个消息,有不少人会想起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前开通的东海道新干线。然而,在中国的新干线上跑的列车,却将是日本或者欧美车辆厂商制造的。在那里面将没有中国独自的技术。这是因为,即使想加入这样的技术,中国目前也没有。当然,这里面还有为了加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等不及自己国家技术的成熟的背景。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尽管建设费用是来自世界银行的贷款,但是,建设线路的技术以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速铁道技术和保障安全的技术,全部都是日本自己开发的。与之比较,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的制造技术水平,还不至于威胁到日本。

中国能成为"世界的生产据点"吗

讲到这里,大家也许可以明白了中国工业生产之所以取得飞跃性发展的背景了。那是因为:在这个国民所得连续上升,人口占全人类1/5的巨大市场上,日本欧美企业群纷纷以获得市场为目标而展开本地生产;另外还有当地劳动工资很廉价这个原因。诚然,假定劳动者的质量没有什么差别,那么,在组装同样产品的时候,看起来人工费便宜的一方是有利的。现在在日本,从大人到小孩子都很热衷去购买附带赠送玩具的食品,即所谓"食玩",而如果不是中国制造,是不可能拿来随着食品来随便赠送的。这些东西在细部上漆的工程等无论如何也需要人手来进行,这要在日本来制造,人工成本太高,那就不划算了。同样,在需要缝纫的纤维加工业,在日本进行制造也将是成本非常高的。所以,如果没有中国这个生产据点,优衣库(UNIKULO)公司那样的飞跃发展是完全难以想象的。到现在,在日本的超市中销售的大众服装,几乎都是中国制造的。

在制造玩具和服装这样的轻工业中,由于无论如何都需要人工来操作,所以在制造成本中占据的人工费就不可小看。可是,如果是在以高科技为代表的附加价值很高的制造业中,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比如,日本的企业在制造现场所朝向的是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和无人化。总而言之,那就是让机器来进行生产的一种概念。全世界机器人的70%都在日本工作,也就反映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到了这个地步,人工费的便宜也就再没有什么魅力了。稍微加以训练而谁都可以操作的工作,如果在整个制造工序里包含很多,那么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就很有决定力。而如果是个生产线整只需要极少数人的那种生产设备,那么需要的就是有高度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因为几乎都不需要人工了,所以即便支付给这些高素质劳动者很高的工资,也是可以产生利润的。实际上,如果我们到那些日本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领域的工厂参观,就会为那里的工人人数之少而感到惊奇。其实,要用高度的生产技术并高效率地生产产品,那就需要实现无人化和自动化。而在这样的一些领域,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则并不具备优势。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我在这里介绍一下。日本的电力基础设施拥有世界顶级的高品质。什么是高品质呢?就是电压持续稳定,那种称为"瞬间断电"的现象几乎没有。这在运用高科技进行生产的工厂现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出现人难以察觉的那种电压变化和瞬间断电,计算机系统就会出现麻痹和错误。在最新式的现代化工厂,使用着许多计算机对设备进行控制和监视,因此,对于供给的电力非常敏感。然而,中国的电力在这个问题上还很不严格,在我去参观他们的工厂的时候,就出现过瞬间断电的现象。如果仅仅是用电加热棒和转动马达,这样的情况还不至于引起问题。可是,要制作高附加价值的高品质产品,就需要日本这样非常纤细的工作环境了。此外,还有一个通信环境基础设施的问题。在中国,移动电话能够迅速普及,当然有国民可支配所得增加的原因,但也应注意到固定电话网络不发达这个背景。建设计算机网络需要公用通信线路和专用线路的基础设施,如果这些东西不够,那么要进行高水平的生产是有困难的。在日本最现代化的工厂里,供应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协力企业之间,都用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平常就可以瞬间地进行复杂的彼此沟通。所以,如果没有值得信赖的通信网络,结果只有依靠过去的旧式电话和传真等来进行交流。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文章提交者:haote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后面还要详细谈到。日本人是世界上最适合制造业的民族。大家都把为制造最好的产品进行努力当作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很自然地去干好超过公司所要求的水准的工作。他们表现出的灵活性和随机应变全是自发的。

比如,支撑着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项目中,有一个所谓的"质量检查小组活动"。工厂的工人们在工作之余去干超出自己职位规定以外的工作,而都没有任何不满。这一点是让欧美的企业经营者们感到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日本制造业的水平之所以能够到达现在的水平,这一点因素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那么,我们能否在中国的劳动者身上也期待与这些同质的东西呢?回答是否定的。这并不是中国人怎么样的问题,其他国家也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日本人很独特。不管是否自己希望这样,日本人生来就擅长制造业。因此,假如真的存在着中国要在制造业的领域赶超日本的可能,那么除了刚才所说的基础设施的问题,中国在劳动者的素质方面,还必须想出有效的改善方法来。

总结上述内容可以认为,中国的制造业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即便我们可以想象它今后的成长,但是并不等于就可以赶超上日本。倒不如说我们可以预想日本将更远远走在前面。但是,这里面当然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日本人必须继续像目前这样热心于制造业,而不要走向错误的发展方向。

日本制造业到海外属于"热面条快递"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所谓日本制造业空洞化的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们,当看到日本大中小企业如决堤洪水一样地涌向中国,就觉得似乎这些企业是因为对日本绝望了,而为了寻求新天地才搬了出去的。他们认为这些企业就像当年美国西部开发的时代,由于憧憬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而抛弃了日本。可是,这样的看法不过是一种远离现实的错觉而已。日本是世界上最适合制造业的国家,日本人生来就是从事制造业的民族。把适合的环境抛弃而转移到海外去,那不是懂得制造业的人干的事情。


  那么,这些企业为什么要去中国寻求发展呢?

让我们列举数字来看看吧。根据日本开发投资银行的统计,日本的海外生产占全国全体总产值的24%,也就是说,日本企业制造的产品几乎有1/4是海外工厂生产的。因此,我们不应该觉得日本"1/4都出去了",这就是空洞化,而应该认为是"为了适应新扩大的市场需求,日本企业开始到距离市场最近的地方去生产了"才对。

说起日本富山县的YKK公司,那是一个世界第一的拉锁公司,在全球43个国家都有生产工厂。有一次,我问吉田社长说:"为什么要那么多的工厂呢?"他回答说:"因为拉锁的顾客在每个地方订货的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不在他们身边进行制造就跟不上需求。"这就是虽然规模有所不同,但是性质却是和"热面条快递"一样的。面条餐馆如果不在客人的附近做面条,等送到客人手里时,面条就会蔫了。所以,不管你在自己的店里用的水再怎么好,但如果客人所在的地方很远,那么就不得不在那里去开新店。日本制造业24%都去了海外,不过是他们在实践"热面条快递"的做法而已。而根本不是什么空洞化。我本人在工作期间也在海外建设了许多工厂,所以身体力行地感到制造产品日本是最棒的,然而却要在海外开工厂,那是有一些不得已的情况。反过来说,明知有不利,也要去海外,也就是意味着那里有相应的市场。所以,与其大家吵嚷什么空洞化,不如为日本企业的生意越做越好感到高兴。因为那才是日本的产业展示出来的现实状态。

一般的人们担心产业空洞化的理由,是因为他们感到,当一个企业到海外去了后,集团的企业以及有关协作企业也会逐渐跟着陆续走出去。实际上,汽车产业到海外建立工厂,变速箱企业和电子装备企业自不用说,就连座椅生产企业,弹簧制造企业以及模具企业等也将跟着一起出去。然而,这并不是大家在跟风或者是追潮流,他们各自都有着"不得不跟着出去"的一些具体情况。

一家企业即便要在国外进行本地生产,如果没有供应零部件和材料的环境,就制造不出和日本同质量的产品。如果那个国家有日本那样的,或者比日本更好的可以保证品质、交货期以及具有弹性对应的零部件企业和协作工厂,那还不错,但是,那必须是一个发达国家,不然这些条件是不可能期待的。为此,其他有很深关系的企业就好比跟着主子走的家臣们一样,被那些到海外展开事业的大企业所"要求"一起出去。如果这样的要求他们拒绝了,那么日本国内的其他竞争企业就会去填补这个空白,结果将最后影响到他们在日本国内的生意。所以,无论条件怎样艰难,这些企业也只好跟着出去了。对于这些经营者的心境都没有了解,就好比傻瓜般报道一样,简单地跟着起哄什么"空洞化",这对于那些制造业的人们,这种说法是非常过分的。所以,我真希望那些在媒体有影响力的人们,至少拿到一些数据的支持后再来开口发言。

担心日本企业到海外去的人们除了产业空洞化外,一些人还列举了"技术外流"的情况。他们认为,在当地生产培训本地工人,还要让当地的协作企业制作零部件,于是,花费大量经费开发出来并确立起来的制造知识以及设计上的秘密,将很快就会被别人模仿掉。实际上,在中国,本田和索尼的仿造品在市场上流通得要超过真品许多倍。某个本田公司的技术人员说:"聪明的中国消费者去购买假货的摩托,如果什么地方坏了,就去买一个正品零件来交换,这样就可以使用很长久。"这是一个因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不明确、仿制品肆意横行的国家才有的现象。但是,如果认为这样一来技术就会被人偷走,那是不懂得制造业的人们的误解。那些觉得仅仅看一眼,或者分解一下了解了结构,就可以制造出和正品一样的产品的人,在制造业中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可以制造出和正品非常接近的产品,但是也绝对不可能超越它。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这个零件为什么会是这样形状,为何这个部分要进行那样的加工,这些问题仅仅是看得见,是绝对无法理解的。正是因为有了长年的反复实践和来自客户的信息反馈,才有了现在的产品制造那样的细则的。前面提到过的本田公司技术员也指出:"仿制品只是看排气管的角度和材质在模仿,结果还是从那里坏掉了。所以,用户最后还是要去买正品来交换"。

  所以,所谓到海外投资会导致技术外流,是根本不用担心的。而且,在别人正在起劲地模仿表面看起来类似的仿制产品的时候,正品厂家却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因此,仿制的产品很快就会被淘汰,而又不得不开始新的仿制。所以,在这样拼命努力去仿制的期间,就不能积累起技术。因此,如此想要去追赶和超越别人,那等于是梦中之梦。

日本企业到海外生产,往往会带来协作系列厂家的"大移动",这样就加大了企业移动到海外的规模感。这是日本制造业非常独特的构造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广泛和众多的协作,这在民族同质性和社会关系密度都很独特的日本社会比较容易实现。日本企业群中,围绕一个主干产业往往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从属关系网,他们称之为"系列"。比如,丰田汽车公司就有无数为其提供各种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它们有些与丰田公司有资本关系,有些则没有,但是长期与丰田公司成为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的结构,如果牵头的大企业决定到海外生产,同系列的各个企业也必然会跟进。这样就保证了日本企业在海外贴近市场生产依然可以维持强大的竞争力,当然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日本企业本地化的进程。日本企业在海外给人以竭力维持日本人支配的所谓"纯血主义"倾向,在中国本地人才始终无法得到晋升和重用,表面上是日本人头脑里要追求绝对质量而不放心交给本地人干,实际上也有这样的系列关系需要日本人主导的体系来得到保证
  关于技术外流的问题,的确在中国模仿产品横行,知识产权问题比较严重。但是,从这位作者的指出就可以看到,能够模仿并不代表着技术能力的提高,更不可能意味着国力的上升。因为技术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非常需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没有断裂,才有继续提升发展。不顾道德沦丧和法制损毁的一味模仿,也许可以带来暂时的利益,但是由于没有技术根基存在和开发上的连续性,一旦产品升级换代或者是大转型,最终还是将对模仿制造国造成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结果是占了眼前的便宜,却损害了国家声誉和消费者的利益。特别是以为会简单模仿别国产品并廉价制造出来,会给部分民众造成这些技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错觉,从而进一步上升为民族自信和国威增大,这是最危险的。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企业对于中国的模仿制造似乎真的不怎么介意,虽然也听说本田汽车和摩托以及其他个别日本企业在国内提起诉讼,但是整体上日本企业对于中国大量的模仿产品几乎有些熟视无睹。分析起来,这可能是首先日本人在合资企业或者独资企业中对于自己技术的保护非常严格,对于技术转让极端消极;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作者所说的,它们根本不担心技术被偷走或者流失,因为模仿者知其然,却不可能知其所以然。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绝对不应该为简单模仿享受暴利而对方却无能为力感到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为学会模仿而陶醉于自己的聪明,没有掌握到核心技术和不能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这样的工业是永远没有前途的,更谈不上去和外国企业进行竞争。

通过上面的概述,我们可以知道,有关制造业中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完全是一个错误观点。尽管如此,它目前却在市民中间一本正经地流传。究其背景,一个是不去怀疑如此虚妄的理论听之任之的舆论;一个是尽管没有什么根据,一些媒体的人不知道是故意还是失误,总是反复流传这样的论调。如果不是恶作剧,也许没有人会去流传这样虚假的信息。所以,关于中国威胁论,听话的人和传话的人只能认为是都不了解事实。可是,我在这里谈到的一些问题,本来是谁都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是用连小孩子都能明白的理论来构成的。尽管如此,那种根深蒂固的,要被中国追赶上的一种虚妄的认识扩散到如此地步,也许证明了令人惊异的大多数人对制造业的无知。在过去泡沫经济的时代,流行着"3K"的说法。K是来自日语"艰苦","肮脏"和"危险"这三个词的第一个字母,是讽刺蓝领阶层,也就是针对制造业现场工作的说法。

然而,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我坚信最适合日本人做的工作就是制造业。即便是在服务行业,日本人也可以做到一定的水平,但是还是制造业更加适合日本人。可是,现在竟然连日本人自己却如此不理解制造业,甚至还流行起糟蹋制造业的说法,那真已经不是遗憾了,而简直就是一种悲哀。

流传关于制造业的错误信息的主要人物,是那些所谓媒体和一些文化人。而且在他们中间,没有人是精通制造业的。

比如,在这本书开头我们曾经提到,日本的造船业曾经一度被韩国夺走了世界首位,但是现在又重新复活,并把这个地位夺回来了。目前,所有的造船厂都是拿到了今后三年的订单,并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但是,日本的媒体情愿大大地去发布造船业如何输给了韩国之类的消息,也不愿意采用造船业界通过自己的努力夺回了世界首位这样值得庆贺的消息。尽管这样的消息与男子体操队在奥运会上夺金一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他们也是如此。还有一家媒体报道说,日本的制造业只偏重应用技术,在基础研究上不怎么投入,这也是完全在胡说八道。目前日本的研究开发费的投入远远比欧美国家要多。我们看看世界上专利申请的数量,许多日本企业排在前十名中,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还有,在提到日本的贸易黑字的时候,电视的新闻节目总是像固定做法一样爱播放出口汽车的图像,这也招致了不了解实际情况人们的误解。然而,日本对外出口产品中汽车的比例不过才占17%而已。实际上,日本GDP中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仅为9.6%,英国为18.6%,中国香港是109.4%,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知道,日本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是如何的低了。对于人们的错觉本来只能是通过数据去纠正,可是日本的媒体却一贯忽视这样的工作。

在将日本制造业的地位不正当地加以贬低的有识之士中,据我所知,经济学家占了很不少。由于日本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最近,所以社会上的空气一直也很严峻。对此,那些所谓的经济学专家们便走出来讨论日本的未来,其所说的内容都是一些很暗淡的话题,让听话的人们对未来无法抱有什么希望。正是因为在不景气中,如果他们能提到日本还有如此多居世界第一的产业等话题,至少也可以让人们感到未来光明,并燃起努力奋斗的信心。然而,这些人却只是把状况不好的领域拿过来议论,结果,让本来乐观的人反而都变得对现状怀疑起来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文章提交者:haote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最好的例子就是所谓"丧失的十年"这个说法。一段时间甚至还成为了流行语一样,让人觉得似乎这十年之间,日本产业界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干。然而,在这些有识之士所说的这十年中,日本每年都投入相当于GDP的3%的费用于研究开发上,并以大量专利的形式产生出了结果。如果真是这十年日本什么也没有干的话,再怎么优秀的企业也会因撑不住而散架的。经济学界的人们对于经济和金融很擅长,对于美国的说法他们很喜欢崇尚并追随。不过,我这个人不怕得罪人,说开了,日本的金融学界属于二三流,即便搞错人了,他们也轮不到一流。关于经济政策也是同样的。所以,像这样一类人所讲的东西,到底有多少真实的信息在里面,实在是很难说。
即便是说一切崇尚美国,如果美国在所有方面都超越了日本,承认这些倒也没有什么,可是现实并不是这样。

在那些公认的知识界人群中,有一种对自己的发言不愿意负责任的倾向。如果有人要批判说"你们说景气会好转,可是为何却没有呢?",于是他们总想要逃避这样的批判。因此,如果一味发表悲观论,即便最后被证明不准确,大家还可以觉得,只要结果是好的就不错了。由于这个原因,乐观论便消失了。这个问题我觉得似乎和日本人很喜欢悲观论的一种民族性格有关系。成为了世界第一,销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可是对这些消息大家却不怎么关心。反而都争先恐后地去关注什么"日本快不行了","要被中国追赶上了"等悲观的消息。一旦如此,媒体和知识界人士因为要考虑自己做生意挣钱的问题,当然就会专门去寻求人们愿意接受的消息来传播了。不管背景如何,将不准确的信息当作真的信息来相信,这种现状是很不好的。了解自己国家的产业的真实情况,从其中选择出符合自己的未来,不这样做,好不容易在手的优势,就会被自己糟蹋掉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第二章中国威胁论的谎言


要点提示:日本人有许多中国人没有的有利之处

人工费的低廉只有有限的优点

制造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产生的

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差别在水面下很大

中国还没有技术开发能力


日本有而中国没有的东西

为什么说日本人很适合制造业呢?我的答案是因为日本人的谦虚和好奇心。

所谓谦虚,就是不过分去自我主张,根据需要扔掉自己的执著,并主动变更观念和常识。这一点作为我们日本人来说,是根本没有什么的事情,可是要放在欧美人和中国人身上,那可就难了。我们这种习惯看来正好和自我主张的强烈性格是互为表里的。

日本人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东西会很爽快地认可。于是会拿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来彻底调查研究对方的强项,并努力去进行学习。所以,可以说过去日本的制造业,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所谓好奇心,就是任何事情都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是为什么呢?到底是怎么回事?遇到疑问,这种感情自然就会发生,并导致开始付诸行动。正因为有这个精神,日本人才能够在制造业里彻底进行改善。日语中的"改善"一词在全世界制造业中已经成为了国际语言,这也可以说是日本人的好奇心让世界感到惊叹的结果。

对于走在自己前面的东西,很爽快地承认其长处,这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对于自己过去的成功和自己的做法过分地执著,最后导致没落下去的先例,在世界上几乎举不胜举。而且,不仅仅是承认对方长处,还要将其学到自己这里来,这就更加困难了。因为要在自己中间引进异质性的东西,需要抛弃一切拘泥而让心态非常单纯,只有谦虚才可以诚实地去学习。日本人从古代开始就可以这样做。在古代,他们接受了来自中国大陆的各种文化,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又引进了西洋文化。这样的姿态,让那些对自我有所执著的人看来,甚至可能是有些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感觉。比如,在日本的战国时代,1543年,漂流到种子岛上的葡萄牙船只带来了火药绳枪,立即就传遍了整个日本列岛,并完全改变了当时的战争形态。当时种子岛的领主用2000两货币购入的两把火药绳枪被人们彻底地分解开,并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进行了复制品的试射。仅仅27年后,当时的幕府军阀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联合军队,使用3000只这样的枪支进行了著名的长篠战役。

   刚才我们说了,要吸收先进的文明需要谦虚的态度。日本制造业的特征并不是在于简单的复制。他们引进先进技术很快消化后,就迅速不断地改进,并还让它进化。这样,从明治时期开始到昭和时期的一百多年中,日本竟然不知不觉地就成为了世界上制造业的领跑者了。目前世界上已经没有人再会说日本的制造业是欧美的模仿了。要将自己已经消化掌握的技术继续加以提高,就需要有充分的好奇心,不是满足于"差不多了",而要去继续"做得更好",为此,就必须持续地维系自己从不满足的欲望。在江户时代的日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是好奇心的集萃。在寻求殖民地前来的欧美列强的舰队里,承载着无数震惊当地土著民族的先进文明,可是日本人不仅没有被这些出色文明所吓坏,反而兴奋地睁大双眼去推理其构造,并学习着制作出了无数仿制品。比如,日本人从首次看到蒸汽机车到独自制作成复制品,其间仅用了两年的时间。

大家知道,日语是表意文字的汉字和表音文字的假名组合而成的。所以,这是一个比仅仅是表意文字体系构成的中文和仅是表音文字组成的欧美语言更为复杂的书写语言体系。尽管一直有人认为这样的体系很繁杂,因而甚至主张日本用英语作为标准语,可是实际上,日语这个书写语言体系与其他的语言相比较在速读性方面非常出色。实践证明,如果表示同样的内容,汉字和假名混合表示读起来要比其他的语言快三倍到五倍。举个例子来说明,美国国防部使用着内容中配上插图的教科书,这其实就等于是英文版的汉字和假名互相混合的文章。

将日本的制造业推到世界最高水平的动力,是可以称之为国民性的谦虚和好奇心。当然,之外还有历史悠久的匠人传统,勤奋精神以及普遍的高学历等。然而,我们不能漏掉的因素还有:在产品品质上评价标准非常严格的日本的消费者的存在。

比如,家电产品和照相机等,只要表面稍微有些伤痕,立刻就会被作为二级品而降低价值。即便是在性能和质量上对使用没有任何的影响,但是如果就那样拿去市场上去销售,立刻会遭到消费者的投诉。所以,为了通过目光严厉的消费者这一关,日本的工业产品从很早阶段就拥有了最高级品的完美品质。同时,日本消费者还有很容易去追求性能更好和拥有更出色功能的新商品的倾向。在不久前还风靡一时的热销商品,很容易地就被竞争对手的功能提高的产品所轻易淘汰了,这样的情景在日本几乎是每天都在发生。因此,从录音机转换到CD在全世界最早,而且也是最彻底的国家是日本,这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关于谦虚,我们刚才说过就是对事物不怎么去执著,同时,它也体现在对变化的对应能力上。对于改变自己迄今为止的做法和想法,日本人一般不会感到什么抵触情绪。可是,这在其他国家则未必就行得通。到外国去,看看来自各国的观光游客就可以发现,如果全是手持最新型的照相机和摄像机的团体,那一定就是来自日本的团队。手里理所当然地拿着数码相机和巴掌大的摄像机的,也只有日本的观光团队。这样的情况在生产现场改变生产方式的时候更明显。前面曾经指出,世界上70%的机器人都在日本工作,而其他国家为什么不能够普及,理由是因为有来自生产现场的抵触。在日本以外的国家,企业的生产现场会拒绝引进机器人,可是日本的生产现场却是如果一旦明白新的方式更好,那么人们会立刻去顺应这样的方式,这些也是日本人的特征之一。

日本人属于同质的民族,这也是日本人的特征之一,并对制造业有很大的贡献。讲同样的语言,长着相同的外貌自不必说,作为思考基础的常识以及想法彼此相似,也导致了不需要更多说明,彼此就可以获得共同的理解。在日本人擅长制造的产品中,有不少小型轻量高性能的,诸如随身听,笔记本电脑以及移动电话等,这些产品都是没有各个部门紧密协调配合是无法制作的。那些在空间上有余地的,诸如台式电脑以及一般的电话机等,不用大幅度改变最初的设计就可以制造出来,而紧凑密集型的产品,则是在某处稍微有些变更,其影响立刻就会波及整体。在这样的场合,同质民族的日本人就很厉害。即便平时是竞争对手,或者互相对立的关系,一旦大家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协力工作,就可以完全捐弃前嫌,来组合成一个项目工作小组。在三菱重工的长崎造船厂,建造中客船曾经发生过火灾事故。当时,公司的最高负责人社长带头集合全体人员进入现场昼夜进行作业。因为发生了事故,所以大企业的社长要亲自赶到现场进行全面指挥,这样的事情在国外几乎是没有的。在高度的目的和意识下,集团从上到下团结一心互相协力,所以日本的制造业才能够如此强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文章提交者:haote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人工费不过是成本的一小部分而已

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通向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的通路,也是为了寻求仅相当于日本的1/10甚至1/20的廉价劳动力。在中国市场上能销售日本产品当然很不错,为此在当地设置生产设备,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美国,日本的汽车依然很热销,大家知道吗,在美国行走的日本车中70%都是在当地生产的。过去在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中,进口的日本车曾经是被攻击的对象,可是,如果是在本地生产的汽车,谁也没法来说三道四。首先,美国和日本汽车的使用环境不一样,与其在日本制造好运到美国去,肯定不如在当地一边倾听用户的需求一边生产更好。关于日本企业投资中国,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经常强调的是后者的廉价劳动力。这就是所谓在中国可以很廉价地进行制造,所以日本的制造业迟早将全部被中国吞没的论调。

可是,廉价的人工费并不是制造业全部的成本。像服务行业那样依赖人手部分很大的工作,人工费要占据相当的比例,可是在制造业中,却不能说全都如此。

用手工制作的产品,比如手制的陶瓷器和雕刻等,制作成本几乎都是人工费,而材料和设备几乎没有什么费用发生。在这样的场合,如果人工费便宜,产品的价格就可以压得很低。同样,缝纫业所需要的衣服布料和简单的组装可以制造的电视机和计算机等,也是人工费的廉价可以决定胜负。塑料产品等也是如此,只要搞好设备,下面就只是制造了。这就是说,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制作出的同样产品等领域,因此,人工费的廉价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在日本,作为普及型产品的电视和录像机等几乎都没有生产了。这是因为让日本工人来进行制作,价格立刻就会上去。那么,原来从事这些产品生产的日本工人是否就失业了呢?那是不会的。他们现在正在更加高层次的产品生产线上工作呢,他们在制造者大画面等离子电视,以及硬盘内藏的DVD录像机。这些产品市场价格很高,而人工费占据的比例则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其中使用的元器件都是一些价格很高的东西。在高科技化很发达的日本的工厂,一般现场操作人员都很少。由于引进了机器人和自动化机械,需要用人手的程序被降低到了最小限度。制造业到了这样的程度,人工费廉价与否,已经根本不再是什么问题了。



在象征中国的词语中,有一个叫做"人海战术"的,其意思是说依靠人的数量来决定胜负。通过一气投入在日本难以想象的巨大人数去解决问题,这在土木建设工程以及灾害救援等方面,肯定将发挥巨大威力。可是,在制造业上,却并非人多就可以干得很好的。制作剪纸或者是捣毁空的汽水罐等,也许人多还可以和机械争一雌雄,而在用高度技术制造精密产品时,人再多也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据说曾经有一个进入中国的企业经营者想在当地合资工厂中引进自动化生产机械,结果让合资伙伴劝说道:"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可做",于是便放弃了这个打算。对方的意思是说,机械总会发生故障,而至于人则是要多少有多少。这就是中国的人海战术的思维。不过,这对于低技术水平还可以通行,而在高科技生产上则没有任何意义。人再多,也生产不出液晶显示屏和演算装置(CPU)。

仔细观察一下被中国生产的产品充斥着的市场,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有服装,塑料产品,普及型的家电产品等。在里面没有热心消费者用羡慕眼光注视着的高级产品。这样的产品,只要是经受过一些简单训练的工人,谁都可以生产出来。所以,人工费便宜的中国才控制了这部分的市场。也有人会说,家电产品难道不是高科技产品吗?不是,现在的家电产品,包括计算机和电话机等,都属于单纯零部件组装的组装产业。它和服装和塑料产品一样,只要对工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制造。中国制造的产品都集中在普及型产品领域中。所谓普及型产品,价格的便宜是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使用的元器件也很便宜。因此,与产品相关的劳动力成本,将反映到最终的产品价格上。据说中国制造的录像机和传真机成为了世界第一,可是最高级的录像机和高级办公室复合文档处理机,却没有见到过中国制造的。也许要看到这一天还有待于时日吧。

目前,在日本出口产品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不是消费产品,而是所谓资本财型产品。在日本出口产品中,汽车等消费产品占据的比例仅为20%,剩下的都是元器件,原材料以及生产设备等。这样的变化也就是最近20年左右出现的,可是日本的媒介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却不去报道。他们总去写一些中国和韩国生产的录像机驱逐着日本产品等文章。其实,录像机等早已经不是日本制造业的主战场了,对于日本不应该再去制造的产品,今后由谁去制造,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那么,日本制造的资本财型产品,会不会遭遇到中国的追赶呢?回答的否定的,可以说在这个领域中,日本在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比如,在中国生产的录像机和传真机,其主要零部件和生产设备几乎都是日本制造的。而且,在那些零部件中,有不少是日本的中小企业在世界上独占整个份额的。用于生产的设备也是高科技的结晶,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的制造业越是向前发展,日本就越有钱赚的一种机制。这样一些产品几乎都是在日本国内制造的,这就是由于作为制造业的生产环境日本国内最为适合的原因。零部件不会多余,生产设备单价也很高,所以即便出点运输成本,也应当不成什么问题。现在,日本的制造业已经没有依靠价格来进行竞争的必要了。因为日本可以向世界各地的制造基地销售只有日本才有的,只在日本生产的产品。看到这一切,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迅速腾飞将不会构成对日本的威胁。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文章提交者:haote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刚才我们已经指出,尽管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各国都在制造廉价的录像机,但是日本却不因此而感到一点困扰。在这里要说一句,拥有VHS录像机专利的日本JVC公司,每年就可以从全世界得到100多亿日元的专利费。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就能拿到钱,专利费这个东西简直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劳而获的生意,而像这样的专利现在日本有不少。

  制造业就是技术。在市面上买来零部件进行组装,看着完成品搞模仿制作倒是很容易的,然而如果不明白是怎么制造出来的,那么无论怎么看,都无法模仿好的。比如,美国的三大汽车制造商所使用的模具几乎都是日本制造的。这是因为要是美国的产品,一般只能使用上三万次就要报废,而日本的产品,则用上六万次也不会损坏。这是由于产品的最终完成精度不一样,而这些部分无论怎么被观摩,也是任何人无法模仿的。此外,世界上的移动电话的厂家使用的模具也都是日本制造的。使用日本产品,过去从订货到交货需要三个月的东西,而现在三天就可以拿到。在发展日新月异的移动电话领域,在新开模具上甚至连一个月的时间都不可能等。因此,日本厂家才有了络绎不绝的订单。要实现这样的水平,就需要对整个生产工序进行改善,因而系统本身也成为了知识的积累,这正是熟练和经验以及创造性的积累。最近,观察一下日本企业的动向,可以知道,制造业正在走向一个"让自身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企业"的方向。没有必要去和其他企业竞争,拥有自己公司独一无二的技术,这才是制造业的最高理想。中小企业到大企业,似乎日本的制造业都一起开始走向实现这样的理想的方向。如果这样的理想能够实现,不管是中国,还是什么国家,都将不会成其为威胁。

  不懂得制造业的人就不可以谈制造

没有人会认为,只要有生产设备和劳动者,就随时都可以开始进行产品制造。如果作为干事业而开始进行制造,那么则必须保持竞争力,并能产生出让事业可以持续下去的利润。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一定的环境。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是不管制造什么东西,都可以销售出去的时代了。要求人们提前预测出消费者的需求,并提供比竞争对手更有优势的产品。所谓优势,就是包括价格和设计在内的产品性能和信赖度。为了制造这样的产品,最必需的就是技术能力。如果是单纯制造廉价的产品,也许到中国去就可以了。可是如此程度的产品,中国人自己已经在制造了。现在,已经没有所有的产品都需要从头到尾在自己家里完成的制造业了。汽车制造商依靠数不清的协作工厂提供零部件,同时还让它们参与新产品的开发。与之相应,运输道路,电力,煤气,供水以及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也很重要。在战争时期,最先进的战斗机是从名古屋的工厂用牛牵引到机场跑道上去的。那是因为道路没有铺好,而用汽车牵引后,飞机就被搞坏了。因此,不管你技术水平再高,没有这样的基础设施,是根本没有办法发挥的。
  制造业的水平越高,一家公司可以干的事情就更有局限了。原来,从上游到下游是纵列构造,有层层承包的关系。可是最近,这样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共同开发,共同组建项目,以及合资公司等互相将自己的强项组合到一起来制造产品的形态。无论你怎样使自己公司的技术发展,并让生产设备换为最新的,可是提供的零部件不跟上来,则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想要制造更好的产品,则需要所有有关的部门和协作工厂同时进行努力。制造业并不是"按下按钮,便大功告成"的行业。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高度的制造业是一个基础部分很宽阔的领域。要想山更高,那么随之山脚就要伸展很宽。在大企业周围,需要集中拥有高度技术力量的中小企业群,也就是这个原理。

在今天的日本,已经没有人往没有电力和通信设施的地方吸引企业建立工厂了。此外,公路网,铁道网以及空中和海上的交通网络,也有很大的地区差异。大分县的平松守彦知事(相当中国的省长)提倡"技术城市"的设想,利用机场就在附近的有利条件,吸引了许多高科技企业前来设厂。半导体因为体积单位的单价很高,所以即便用飞机来运送也有利润。平松知事还将群马县前桥市的大发汽车的车体公司总部和工厂都吸引到了中津市。这是因为他们强调了与工厂相邻就有中津港这个港口,这是一个对于完成的车体运输出厂非常方便的有利之点。

对于制造业来说,基础设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反过来说,如果在哪里建设起新的基础设施,那么就有可能在哪里形成新的制造业的据点。现在,已经生产出了时速高达每小时72公里的汽船,如果将其用于青(森)函(馆)航线,则从本州到北海道的路程只有三个小时的距离。甚至从九州到中国上海之间还可以考虑开设当天来回的航线。那样的话,九州作为面向东亚地区的桥头堡,其重要性就会大大地增加。

  技术是要进步的。这是历史的必然。蒸汽机车演变为电力机车,后来又有了新干线,今后还将走向磁悬浮列车。只要人类在追求进步,产业领域存在着竞争,那么,任何人都无法阻止技术的进步。

回头看看我们身边的一切,十年前手持移动电话的人还非常稀罕,可如今移动电话已经成为了理所当然,而且还在不断地实现小型化和多功能化。胶卷从照相机中消失了,在办公室里,一人一台计算机已经非常普遍,而且计算机的显示屏从显像管变成了液晶显示屏。支撑着这一切进步的,就是制造业的技术。而这些进步的背景中,有积蓄的经验和知识,如果在技术开发上吝惜投钱,那么技术进步也将是有局限的。日本的制造业最近30年中,销售额增长了三倍,可是技术开发的费用却增长了十倍,换算成金额相当于16万亿日元(约合150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对于日本的GDP为3.2%,这个水准比一直徘徊在2%前后的欧洲和美国要高得多,这样的费用投入就是日本技术开发的推进力。

制造业的技术实实在在地在进步。因此,作为跑在最前面的日本与后续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这样的情景,对于那些不了解制造业现实的人们来说也许是难以立刻反应过来的。我真希望媒体多报道这样一些实事。

对于日本的制造业按照年代顺序来看一下,可以知道战后是从制造收音机起步的。后来制造业主力转到了黑白电视机,再后来又迎来了彩色电视机的时代,那时相当于经济高速成长期的最繁荣时期。接下来又是录像机,这可以说是风靡一世,最近是DVD成为了主流。根据年代顺序来看,非常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产品几乎都是十年一个周期而很完全地彼此交替的。也就是说,迎合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变迁,市场需要的产品也在发生变化。如果认识不到这点,无休止地仅制造彩色电视机和录像机,那可才真正地要被中国追赶上。而且,如果仅仅是去追逐眼前的一些需求,就不可能让制造业永远生存下去。

正是因为技术在进步,所以彩色电视机才不断变薄,频道切换按钮也演变成了遥控器。但是,如果仅仅去追逐这些,那么就将落后于下一个录像机的时代。这是因为连续性进步和非连续性进步是交替到来的。诚然,遥控器技术可以运用在录像机和DVD上面,因此,即便出现非连续性变化,迄今为止积累起来的技术也不会白费。日本之所以能够在制造业中维持住世界首位,就是由于我们能够巧妙地对应这样连续性的技术进步和非连续性的变化两个方面,这在制造业的短暂的历史中,是非常难以模仿的。

界上只有日本才能提供的特殊零部件中,有一个能够耐100万伏高压绝缘瓶,只从表面看上去,可以说是绝对难以模仿的技术的结晶,然而,这个产品的开发却竟然耗去了11年之久的时间。

拿被称为工业食粮的半导体来说,在日本成长为10万亿日元(约合900亿美元)的产业是在半导体诞生50年以后。此外,运行时速高达55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虽然至今还没有进入实用,可是这个项目开发开始实施,则是在东海道新干线开业之后不久,也就是说研究开发已经经历了40多年了。这样看来,一个新的技术要产生出成果,需要相当的时间。在社会上,一说到诞生了新技术,人们往往就会觉得明天就可以成为生意,因此某有关的企业的股票便会开始上升,这就是不懂制造业的人们的行为。为什么说新技术需要时间呢?这是因为要让未知的领域进入实用化,需要去开发无数的周边关联技术。研究深化下去,就会频繁产生出许多预想不到和难以想象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些问题一个个认真地解决好,研究就无法向前推进。当突破这些难关开发成功新技术后,那种兴奋真是制造业最大的积德报应。而把这样的喜悦传达给社会的,目前也仅仅有NHK(日本放送协会)的"Project-X(相当于日本的中央台专门报道一些中小企业奋斗成功的节目)"那样的电视节目而已。


   眼睛可见的产品并不是一切

造船业曾经是日本制造业的代表性行业。早在1956年就站在了世界的顶峰,并一直将这个地位保持到了1998年。1999年到2000年之间,日本造船业的首位被韩国夺走,对此,媒体以东亚国家的成长和日本的没落的图式进行了反复报道。然而,2001年,日本造船业夺回了失去的地位,重返了世界第一。这样也就是说,日本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维持住了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日本的造船业时而被称为成熟产业,时而又叫做构造性不景气行业,但是它在日本出口产业中占据着堂堂的第十位,维系了作为重要产业的地位。

   么,为什么日本的造船业能够重新超越韩国呢?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来稍微看一下数字吧。经历了两次造船业的不景气,日本的造船业比较顶峰时代人员减少到了1/4,同时设施也削减了一半,然而,这个期间建造船舶的业绩却和过去没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生产效率和制造技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这从建造的船体也可以看出。韩国建造的船只,船体钢板结合部很不平整,而日本的船只则结合得非常完美。实现这个技术,大大地削减了建造时间和降低了造船的成本。现在,如果是6万吨的船舶订单,从接单到交货,仅仅需要36天。因此,高品质,低成本以及短交货期,这些就是让世界上的造船订单重新回到日本的理由。韩国虽然一段时间从日本夺走了世界首位,但是在生产效率和作为基础部分的技术水平方面,他们还远远不能和日本抗衡。

将一吨价格两千日元的铁矿石用高炉融化并作成钢板,一吨重产品就变成了五万日元。然后再将钢板加工成汽车,一吨重的产品就成了一百万日元。这也就是说加工两千日元的东西制作成五万日元的东西,然后再加工成一百万日元的产品。从最初的两千日元成了一百万日元,价值上升了五百倍。这样的附加价值就是制造业的价值,也可以说是日本经济的根本点。然而,要追加上这样的附加价值,就必须要有与之相当的技术。所以,构成日本经济的是技术的力量,而这个技术却因为要不断地变化下去,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开发。为了取得附加价值的技术力和为了维持它的技术开发,用这样两个车轮并进,来向世界提供一级产品,这就是日本制造业的根本原理。

以前曾经到法国去访问时,有人问我:"日本产品要在今后也持续好卖,需要什么条件?"我回答说:"需要制造一级品"。于是,对方又接着问道:"什么是一级品?"我回答道:"那就是不会坏掉的产品",这样对方就不再提问了。在这个世界上,哪怕是二级品,也有人会觉得只要是便宜就行,甚至还有需要三级品的人们。然而,日本,只有靠一级品才能生存下去。

那些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人们,同样也是韩国威胁论的主张者。的确,韩国的制造业实实在在地强大起来,在液晶显示屏和汽车等领域正在猛烈地追赶上来。然而,大家也许还不知道,韩国整个国家的GDP,还不及日本在海外的生产值。日本在海外的生产值为47万亿日元,与之相比较,韩国的国家GDP才相当于39万亿日元。这就是不可否认的日本的实力。顺便说依据,韩国的39万亿日元还是将所有产业全部计算进去的数字,而日本海外生产值只是工业产品,也就是制造业的产值而已。因此,如果综合考虑产业的广泛领域和制造产品门类的众多,即便一两个领域首位被别国夺走,也没有必要过分担心。

人们对于可以眼见的东西很容易注意到,可是对于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如果不认真调查数据,却是难以找到实际的感觉的。当人们耳边听到"中国追赶上来了",或者是"日本被韩国赶超了",同时眼见的中国制造和韩国制造的产品不断多起来,于是就会有一种恐慌的感觉。可是一看数据,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中国和韩国还完全不能和日本相提并论。
制造业不可缺少的是生产设备。如果是生产线,则少不了传送机械,要开孔凿眼或者冲压,则需要机床。这样的机床日本制造的产品在世界上占据了1/3的份额。换句话说,世界上制造业的1/3,都是日本制造的机床来支撑着的。

在江户时代末期,日本为了采购外国机床而付出了高额的费用。那是因为没有欧美制造的机床就不行,所以是无可奈何之举。车床,钻床以及冲压机器等只有去花钱买来。然而,从此以后一百多年过去了,日本却变成了向世界大量出口机床的国家。这样的进步,可以说是非常戏剧性的。今天,日本机床的份额占据了全球的1/3,而在工业用机器人领域,日本更是压倒性的强大,控制着世界上70%的份额。前面我们曾经指出,高科技的制造业有不断削减人的倾向,而代替人支撑着生产的就是机器人和自动控制机床。所以,作为日本人应当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日本的机器人控制着最先进的制造业的根干部分。
  很久以来,一直流传着这样几个说法。"日本在基础技术研究上不怎么投钱,而是靠应用技术来赚钱";"日本从外国引进技术,然后制成产品来出口"。但是,至少可以说,在最近这样的情况已经看不到了。虽然日本对于美国来说,还是有不少购买技术的情况,但是在世界范围来看,日本却是一个技术收支黑字国家。特别是最近,从东亚地区得到的技术专利收入在不断增加。

这个情况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说,日本不仅是一个出口产品的国家,还成为了一个出口技术的国家。日本不仅拥有制造业不可缺少的机床,同时还有构成制造业基础的技术,证明了日本在本质上是一个制造业的领军国家。目前唯一的对于美国的技术收支还是赤字,但是也许今后几年中就会转变为黑字。这是因为,最近几年,在美国认可的申请专利企业排名,前十名中,日本企业就占了七,八家。专利这个东西不是立刻就可以赚钱的,在成为可以使用的技术之前,往往需要很长的岁月。所以,如果要计算十年后的技术专利收支,看看现在申请的专利数量就可以了。美国是计算机的王国,然而,如果买一台计算机拆开来看看,可以发现其中美国制造的零部件意外地稀少。鼠标和键盘不是新加坡制的,就是台湾制造,显示屏不是日本的就是韩国的。至于记忆装置则是来自日本,韩国或者台湾。即便如此,美国依然是计算机的王国,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住了相当于计算机的心脏部分的CPU和OS。不过,日本今后肯定也会成为这样形式的王国的。

那么,我们要问,制造业方面日本具有的优势将持续到什么时候呢?要知道这一点,只要调查一下日本在未来可能成为主流的产业中拥有多少技术,进行着什么开发就明白了。谁都可以想到的产业有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以及环保产业等,在这样一些产业中,日本在做着一些什么事呢?首先,关于生物工程,长期以来这个领域被认为是美国独领风骚的领域,然而,现在,日本企业所申请的专利在数量上已经凌驾于美国,虽然不能说立即超越美国,但是已经很有希望。关于纳米技术,是在十亿分之一的水平上展开的制造业,在这个领域中日本与美国正在进行首位竞争。据推测,到2010年,仅仅是在日本就将形成30万亿日元的市场,所以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半导体的线路已经达到一根为一百纳米的水平,因此,人们甚至认为谁控制了纳米技术,谁就控制半导体市场。此外,在环保产业中,有废物利用,防止公害以及新能源等重大领域。在这些方面,日本企业非常活跃,特别是被认为是新能源主力的燃料电池,日本目前走在世界最前面,在废物利用和防止公害的产品方面,日本的造船业和钢铁行业也做得非常出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文章提交者:haote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说起专利,也许有人会想起个人的发明。而企业作为技术开发的成果申请的专利,是为了保持企业的优势,并使投入的研发费用不至于白费。上面我们多次提到日本企业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数量,这可以认为是纯粹与通过研发取得的技术力量成正比的。这就是说,提出大量专利申请的企业和完全没有的企业相比,拥有很大的技术上的优势。看看专利申请数量的整体,令人惊奇的是,日本企业提交的申请为世界第一,专利和实用化的案例加起来,一年中超过了40万件,第二位的美国也才15万件,所以日本是当然的世界第一。顺便说一句,全世界的年度专利申请总数为130万件,而日本所占的份额大约为整体的30%前后。

  说起专利之国,也许大家会想到美国。过去经常听到日本和美国之间的专利

诉讼的新闻,结果,基本上都是日本企业败诉并支付巨额的专利使用费。后来,日本企业吸取了这些教训,在美国展开制造业竞争的时候,学会了必须申请专利的做法。目前在美国的外国企业申请的专利,日本企业的申请件数最多,其数量接近整个美国的专利申请数量的一半。结果,在申请件数的排名上,日本企业占据着领先地位。2003年度前十名分别为IBM、佳能、NEC、MicronTechnology、日立、松下、索尼、GE、三菱电机和韩国三星。最近几年,日本企业中,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是佳能公司,而且该公司已经开始从外国公司获得了专利使用费。因此,如果技术开发能够得到专利保护,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

1992年,美能达公司在自动对焦专利的诉讼中败诉,向哈尼维尔公司支付了大约166亿日元的和解费。在呕心沥血进行的技术开发后制造出产品并获得的利润,就这样在一瞬间付之东流了。美国的专利诉讼是日本难以想象的对发明者有利的。即便是在专利的文书上没有写明的事项,都可以扩大解释并认定是侵权。然而,既然要在美国做生意,那就不得不服从美国的规矩。为此,才出现了日本企业申请专利的热潮。在某一个领域要想取得独占地位,取得专利是一个有效途径。另外的方法,那就是把自己公司的产品规格和样式搞成世界标准,或者是独占原材料和制造设备等。不管你选择什么,只要独占能够成功,那么你的对手们就不得不向你拱手称臣。因为在制造业上,占据着根源的才是胜者。

这样想起来,不管一个公司能够制造多么多的产品,只要被别的公司控制着源头,那么这公司就无法成为领军企业。就比如不管台湾的计算机企业再怎么表现出色,只要CPU和OS是美国制造的,那么,在计算机领域君临天下的就是美国企业。制造业今天迎来了全球化的时代,许多主力企业都在全世界各地进行生产,使用的零部件也是从世界各地发送来的。这样一来,人们再去议论是国产品还是进口货,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实际上,本田汽车公司等在北美地区或者泰国生产的汽车被进口到日本销售,可是用户大多数都没有什么开着进口车的意识。然而在进口车统计的时候,这些车辆是被计算在那些欧美进口车辆一起的。在中国的工厂中,使用日本的技术和制造装置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而最主要的在于:产品技术原来是谁的,提供制造知识的是什么地方。

目前,所有的企业都在拼命地关注知识产权的管理。这是因为制造业的竞争已经从生产技术的优劣,开始转移到智慧的积蓄上来了。日本的JVC每年能够得到100亿日元的收入,那是VHS的专利费,而并不是录像机生产技术。即便是生产技术,也开始作为知识的积蓄而成为了专利保护的对象。使用激光的模具生产,应用画像处理技术的缝纫,只要申请到专利,就可以使自己公司的位置变成独占性的。在日本受到很大关注的风险企业,许多都是技术开发型的。在高科技的领域里,或在环保领域里确立了划时代的技术,立刻就申请专利并继续推进。在这些和大企业之间没有竞争的缝隙领域里,创造出自己的独特性并得以生存下去,这可以说是最聪明的做法。这些企业把自己取得的专利或者正在申请的专利的技术作为本钱,来从投资家和风险基金那里获得资金。然后以这些资金为本钱继续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对于起步时期不安定的风险企业来说,专利是一个有效的获得资金的手段。考验智慧的优劣的不仅是在技术开发的最前线,在制造现场有没有知识积累,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业效率和生产系统圆滑的运行的。今天的制造业是百分之百使用机器的制造,而且可以24小时连续作业,这成为了效率最大化。可是,机器却必须要进行维护,因为摩擦的部分会缩减,传动部分则将出现松弛。所以,对于开动的机器的特性以及如何巧妙地操作等,现场的人员能否熟练,在机器维护上花的工夫都会完全不一样。如果很爱惜,很巧妙地操作的机器,发生故障也很少,维护也只需要很少时间,需要维护的次数也减少了。这从整个工厂来看,就可以说是一种将作业损耗降低到最低的一种智慧。所以,决定未来制造业优劣的,不外乎就是从开发到生产现场所有部门的智慧的积累。

虽然中国在加入WTO后伪造产品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目前依然还是一个非法状况很严重的国家。据说,计算机的软件以及音乐CD在市场流通的90%都是非法复制品,而摩托车,家电产品以及缝纫机等工业制品有许多是模仿日本产品的。而且,这些产品的仿造技术也有提高,比如像摩托车,稍微一看几乎发现不了差别在哪里。索尼和本田在中国是很有人气的品牌,所以不仅是产品,而且连品牌都遭到了模仿。本田公司在中国国内围绕这些纠纷提起了700件诉讼,可是得到的赔偿金合计起来都不到1000万日元。仿造产品的特征在于价格便宜。其值钱的地方也就不过如此。根本不投入任何研发费用,只是在外观上作得像日本产品,所以也没有花什么钱。而且只是价格相当正品的一半,既没有安全性,也没有耐久性,这根本不能算作是制造业的行为。这样的仿造复制活动,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如果正规取得专利生产许可,进行组装生产,还可以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而靠仿造却是不能学到任何东西的。

  战后,日本的汽车产业和飞机制造业就是从欧美企业引进组装开始的。如果不是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是遵循制造业的正确道路的话,那么就不应该走仿制的道路,而应该选择组装。不然,就会一直依赖仿造产业下去的。今后的世界,不尊重知识产权的国家是不会受到欢迎的。所以,如果中国要在制造业方面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首先就必须彻底清除仿造产业。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中国人比较贪图享受。而且非常惧怕劳动带来的疲劳感,其实工作很累是很舒服的一种感觉,只要保证好睡眠时间,勤奋的工作是很痛快的。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害怕劳累。

这个问题一直找不到答案。每次回国,总会遇到很多朋友或者刚认识的人问我在日本生活累不累?大部分人直接说感想:那种快节奏的生活太累,不适合人类居住。

偶基本上最害怕的就是这种直抒胸臆。不知道该回答什么。中国的环境恐怕只有那些中国人认为最适合人类居住(不包括真名的网友哦,别拍偶)。

然而,说实话,与日本人一起工作,确实很舒心,因为不用考虑什么吃亏占便宜的问题,大家想法很一致,都努力工作就行了。都想着要把工作做好,那是一种非常舒服的状态。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日本人做事非常细心,非常善于思考,不是因为他们智商天生比中国人高的原因,而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怕麻烦,不厌其烦,总是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

我的感受就是中国人特别怕麻烦,时间久了就不会细心思考问题。做学问也是这样的倾向。

日本人表面上看沉默寡言,但是心里面算计的非常快,而且从表面上几乎看不出来。只有真正了解他们思维方式以后,才能明白他们的工作潜力是多么大。

大部分中国留学生都没能学到日本人真正的长处。意淫者居多。

叫老童到经济版来看看这样的文章,就多少明白我很想扇那个小留学生耳光的原因。

老童没有任何发言,不知道看了这些文章没有。粪青们更是乖乖的,屁都放不出一个来。不过好在真名也没有几个粪青。

可笑俺们的周其仁老兄,在日本居然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大吹特吹了一番。日本学者们照例都不吭声,微笑着听,连提问的都没有。偶在旁边就很担心,会不会冒出几个类似,叫什么来着,“剩余价值获取权”什么的,以前经济斑竹在关于郎咸平争论时提到过的非常堂皇的概念,就是干的比较好的国有企业COE要求私有化的那个理由,幸好周其仁老兄没有谈到这个问题,只是夸奖了中国经济一片繁荣,发展质量很好云云。

可能多少患有一些民族自尊心的原因。家丑不可外扬嘛。[em05]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以下是引用迅弟儿在2006-9-13 2:50:00的发言:

中国人比较贪图享受。而且非常惧怕劳动带来的疲劳感,其实工作很累是很舒服的一种感觉,只要保证好睡眠时间,勤奋的工作是很痛快的。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害怕劳累。

这个问题一直找不到答案。每次回国,总会遇到很多朋友或者刚认识的人问我在日本生活累不累?大部分人直接说感想:那种快节奏的生活太累,不适合人类居住。

偶基本上最害怕的就是这种直抒胸臆。不知道该回答什么。中国的环境恐怕只有那些中国人认为最适合人类居住(不包括真名的网友哦,别拍偶)。

然而,说实话,与日本人一起工作,确实很舒心,因为不用考虑什么吃亏占便宜的问题,大家想法很一致,都努力工作就行了。都想着要把工作做好,那是一种非常舒服的状态。

迅地儿,你可能对日本比较了解,但是对中国不了解。你可能把身边遇到的中国人当作所有中国人。

中国太大,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中国的南方,主要是广东人,在勤奋上超过日本人,没有受大锅饭污染过的农民也很勤奋,与日本人不分上下,至少我的妈妈那种勤奋程度比日本的噢巴桑要强.

我希望你来南方视察一下,再南中国局部地区,出现新兴中国的奇迹。

在我们的企业,中国人雇佣日本人,我是日本人的领导,这倒不是我厉害,而是我们这个企业在勤奋这点上超过日本人,目前技术上和管理上还差一点,但是日本人在经营上有求于我们,他们的经营不行,勤奋程度也衰退了,星期六都要休息,而我们还在猛加班。

举一个例子吧,93年,美的空调销售5万台空调,日本东芝120万台,整个日本800万台。美的从东芝第一次技术引进。美的老板到日本访问,东芝的一个部长接待。

98年,美的空调销售60万台,美的收购东芝在华的压缩机厂的60%股权,成为中方控股的企业,扭亏为盈。东芝空调100万台,全日本750万台。美的老板和东芝的副社长结拜兄弟。

2004年,美的空调全球销售800万台,超过日本整个国家,东芝销售90万台,东芝和美的合资,他们的股份只有20%,任凭美的摆布,东芝空调企业的老板要求见美的老板需要通过我预约,东芝的会长和美的老板平起平坐,威了一把。

中国南方的工厂比日本勤奋,不过有个不好听的名字,叫做血汗工厂。这十分头疼。

中国相当大的领域被大锅饭污染过,还有比较封闭的农村,确实是令人担忧的。而全日本几乎是均一的。

 

参加交流

十多年前看过一个报道,那时没有网络,纯官方报道,说的是我们的一个深水码头,进口了一台日本的起重设备,由于操作使用的问题,起重臂断了,买原厂的太贵,在国内加工,许多维修厂家说做不出来,因为要达到同样的强度,体积要达到一倍以上,后来他们在我军一个军用舰船维修厂找到了配件,那可是军品。我们的军品质量=日本的民品质量。

以下是引用菜农在2006-9-13 9:41:00的发言:

迅地儿,你可能对日本比较了解,但是对中国不了解。你可能把身边遇到的中国人当作所有中国人。

中国太大,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中国的南方,主要是广东人,在勤奋上超过日本人,没有受大锅饭污染过的农民也很勤奋,与日本人不分上下,至少我的妈妈那种勤奋程度比日本的噢巴桑要强.

我希望你来南方视察一下,再南中国局部地区,出现新兴中国的奇迹。

在我们的企业,中国人雇佣日本人,我是日本人的领导,这倒不是我厉害,而是我们这个企业在勤奋这点上超过日本人,目前技术上和管理上还差一点,但是日本人在经营上有求于我们,他们的经营不行,勤奋程度也衰退了,星期六都要休息,而我们还在猛加班。

举一个例子吧,93年,美的空调销售5万台空调,日本东芝120万台,整个日本800万台。美的从东芝第一次技术引进。美的老板到日本访问,东芝的一个部长接待。

98年,美的空调销售60万台,美的收购东芝在华的压缩机厂的60%股权,成为中方控股的企业,扭亏为盈。东芝空调100万台,全日本750万台。美的老板和东芝的副社长结拜兄弟。

2004年,美的空调全球销售800万台,超过日本整个国家,东芝销售90万台,东芝和美的合资,他们的股份只有20%,任凭美的摆布,东芝空调企业的老板要求见美的老板需要通过我预约,东芝的会长和美的老板平起平坐,威了一把。

中国南方的工厂比日本勤奋,不过有个不好听的名字,叫做血汗工厂。这十分头疼。

中国相当大的领域被大锅饭污染过,还有比较封闭的农村,确实是令人担忧的。而全日本几乎是均一的。

 

菜兄,你也有可能把自己遇到的一部分中国人当成全部中国人,把自己遇到的一部分日本人当成全体日本人的可能性。

用整体概念,尤其是“民族主义式”话语来叙事是很危险的。所以当我们使用这种词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要给自己留下辩解的余地:至少在使用这个概念所描绘的问题上,它具备一定的常识范围内的普遍性,也就说被问及时“要能够说明大多数情况下这是成立的”。

美的空调显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同样的例子可以表现在我国很多必须依赖日本尖端核心技术零件才能生产产品的家电,汽车,机械企业。

我也可以举个例子:国内生产VCD/DVD的大手企业老总们到日本来,三洋,东芝,索尼,松下等公司对他们毕恭毕敬。因为什么,因为他们不能自由的进入中国市场,这些“毕恭毕敬”都是都国内政治保护下的结果。日本人之所以“毕恭毕敬”,是因为他要卖零件给中方。

美的也是一样。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可以10年左右不给工人上调工资,可以使用和维持廉价劳动力。如果中国没有这个条件,东芝不会搭理美的的。

而这,的确不是中国人能够骄傲的条件。你们美的在使用东芝的什么关键零件?肯定自己造不出来吧。

诺大中国,不乏勤奋的人们。我对他们身怀同情,也希望自己将来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

现在很多中国人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不像民国时期。但是有一个根本原因在阻碍国家的迅速进步。这个原因真名的朋友们都明白,就不多说了。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