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国家阅读节:奉旨教育泽雄兄

国家阅读节:奉旨教育泽雄兄

 

泽兄对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到底是持同意态度还是持反对意见?在主贴《掂量一下“国家阅读节”》里是泽兄是满眼睥睨,言之凿凿地说:“下面说说我为什么反对设立‘国家阅读节’”。但当朱永新的更加雄辩地反驳了余秋雨之后,泽兄又以赞赏的口吻继续说到:“朱永新先生对余秋雨的批评,颇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足令余氏的观点进退失据。”这下反到使俺迷惑起来,于是再再仔细拜读泽兄主帖,在泽兄玲珑剔透之余,也颇有左右逢源之势,极端点说,网事以为,泽兄大贴观念鲜明,论证却并不充分支持论点。

 

在对是否设立建立“国家阅读节”问题上,网事是反对的,此也乃泽雄兄观点鲜明之处。然,网事反对理由却未必与泽兄一致,网事以为,国家或者议员倡导读书原本不坏,但皮里阳秋的摆设一个节日则大可不必,我们首先要查找的是“全民不读书”的根源到底何在,举例而言吧,我们起码的学校教育做的如何?从6岁到18岁的学校基础教育是不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但在一个以“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体系下,不仅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全民不读书”的颓势的,甚至它能使孩子自动失去读书的兴趣,当学生与书本产生隔膜,就是天天“国家阅读节”大概也不能改变“全民不读书”的尴尬形状。

 

其实“要读书”的“中国共识”也并非没有,我们可以在街头任意拉出几位,只要没受过什么特别刺激,估计谁都能说出个要读书的道道来,可怜的是,这样的“要读书”,几乎不能构成中国人“爱读书”的依据,当一个孩子被灌输进一堆被肢解的思想后,至少,我就不会再认同这样的阅读仍然是种有效阅读了。因此,犹太人那种“深入骨髓的民族共识”是有前提的,首先是政府并不怎么预先肢解他人的思想,而是使每一个阅读者能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解读,这对于一个民族阅读习惯的养成才是重要的。因而,在书本上涂蜜的犹太智慧,在我们这恐怕就要沦为浪费金钱的中国式把戏了。

 

想来,泽兄似乎并不介意,或者至少没有介意到基础教育对后来阅读行为的作用,而这种情形的产生,政府是脱不了干系的。所以,当朱永新列举阅读好处的时候,又情不自禁地跟着赞美一番。由此看来,泽兄对余秋雨大加赞赏的:“其中第一条,我极为认同,即:‘已经有一个‘国际阅读节’,4月23日。……我们没有必要,有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再来一个“中国劳动节。”’有此一条,神完气足,无需词费。”恰恰是最不构成反对设立中国“国家阅读节”的必然依据。

 

以网事拙眼来看,一个极端轻视民众思想启迪、任意肢解他人思想的政府,大谈什么设立什么所谓的“国家阅读节”,差不多相当于自己抽自己的嘴巴。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网事眼不拙,教育的有模有样,就看泽雄兄怎么反教育了。
没有削皮刀,何来熟土豆?
搬凳子看高手过招是也!![em05]
两岸麻雀鸣不住,一泉活水下边来。

多谢网事兄教育俺。

“泽兄对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到底是持同意态度还是持反对意见?在主贴《掂量一下“国家阅读节”》里是泽兄是满眼睥睨,言之凿凿地说:“下面说说我为什么反对设立‘国家阅读节’”。但当朱永新的更加雄辩地反驳了余秋雨之后,泽兄又以赞赏的口吻继续说到:“朱永新先生对余秋雨的批评,颇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足令余氏的观点进退失据。”这下反到使俺迷惑起来,于是再再仔细拜读泽兄主帖,在泽兄玲珑剔透之余,也颇有左右逢源之势,”

——不过涅,有一说一,恐怕网事兄在说我“左右逢源”之前,也略有失察之处。我那句对朱永新先生的“赞赏”,针对的乃是霌夨敻兄23楼转贴的文章《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我“赞赏”他什么呢?主要是他能费心找出余秋雨先生在别处文字里留下的种种证据,足证余秋雨此时关于“阅读是一种灾难”的说法,属于灵机一动。朱先生为批驳余秋雨找到的那些往昔文字,处处与余秋雨此时的说法对着干。就一种反诘术而论,这是最有效的,可以让对方立陷自相矛盾之境。——换言之,俺这里的“赞赏”,已经与“国家阅读节”无关了,只是“赞赏”他的论辩技巧。网事兄若去回顾一下小帖原来隶属的上下文,或可证明俺此处的解释,虽属辩解,但绝非抵赖。

容俺先去扒一口饭,再来向网事兄汇报受教育心得。

楼主奉旨教育……,俺来接旨讨教……。

1,“国家阅读节”设立的“用心”好坏,与设立者的“品性”正邪有多大的关联?

这个理由,不该是文人诋毁的依据。

与其文人腹诽“官样文章”的虚名,不如“借大旗作虎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为实惠。

2,按照科学哲学的观念,人们可以在不断“试错”的实践中,尝试寻找“更优”的结果。

也就是说,因为“国家阅读节”的制度性设立,让国民们增加了对该“制度”运行的判断和建议机会。这种自我校正的运行方式,岂不是一种开放性的良策与践行方向。

俗话说:开卷有益。

“思想环境”的“自由”,正依赖“思维”的自由“机会”来判断和选择。

但愿,多一点阅读的机会,多一点思维的可能。

我怀疑,国内课堂里虽然常会高挂哲人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真正读懂这句话的,为数寥寥。这里的“力量”,系指内在的力量。知识会提升你的精神,丰富你的人生,刷新你的境界,崇高你的心灵,这些,就是人之为人的最大力量。除此之外,知识别无一用。知识可以转化为“船坚炮利”,但“船坚炮利”不是知识本身的力量。恕我举例鲁莽,有一迫切想发财的小子,见到大户人家门口都立有石狮子,遂以为只要在自家柴扉前也弄出两个土狮子,财源就将滚滚而来。“国家阅读节”的功能,在我看来,就相当于那俩土狮子。

----------------引用-----------


周先生这样的口吻,看上去很讨巧,但鉴于周先生缺乏对“国际阅读节”的正确认识,更容易引人误读。

如果周先生又一点理性的思维习惯,就可以查阅文献,发现所谓“国家阅读节”(国际阅读节)的名义下,有许多至关重要的文章可作。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国家政府(或学术机关)如何帮助国民提高“阅读”能力及水平的操作性知识(包括文字改革、教育方法论等等因素)?


ps, 抱歉,似乎版面差错,“重复”现象无法编辑修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4 20:02:10编辑过]

呵呵,饭扒了,咖啡喝了,再来接受网事兄的教育。

在对是否设立建立“国家阅读节”问题上,网事是反对的,此也乃泽雄兄观点鲜明之处。然,网事反对理由却未必与泽兄一致,网事以为,国家或者议员倡导读书原本不坏,但皮里阳秋的摆设一个节日则大可不必,我们首先要查找的是“全民不读书”的根源到底何在,举例而言吧,我们起码的学校教育做的如何?从6岁到18岁的学校基础教育是不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但在一个以“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体系下,不仅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全民不读书”的颓势的,甚至它能使孩子自动失去读书的兴趣,当学生与书本产生隔膜,就是天天“国家阅读节”大概也不能改变“全民不读书”的尴尬形状。

——网事兄所言甚是。扪心自问,这些道理俺倒也略知一二,之所以在小文里没有提到,只是因为小文做的乃是驳论,通常,只要把构成对方立论基础的甲板成功地卸掉几块,让它显出破绽,驳论文就可马马虎虎地告一段落了。如是做立论——如朱永新先生的提案——当然就得争取面面俱到。

其实“要读书”的“中国共识”也并非没有,我们可以在街头任意拉出几位,只要没受过什么特别刺激,估计谁都能说出个要读书的道道来,可怜的是,这样的“要读书”,几乎不能构成中国人“爱读书”的依据,当一个孩子被灌输进一堆被肢解的思想后,至少,我就不会再认同这样的阅读仍然是种有效阅读了。因此,犹太人那种“深入骨髓的民族共识”是有前提的,首先是政府并不怎么预先肢解他人的思想,而是使每一个阅读者能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解读,这对于一个民族阅读习惯的养成才是重要的。因而,在书本上涂蜜的犹太智慧,在我们这恐怕就要沦为浪费金钱的中国式把戏了。

——对向孩子“灌输进一堆被肢解的思想”,俺与网事兄真可说是同仇敌忾了。小文没提到,也只是没提到而已。是否该提呢?如果篇幅充分,可以供我从容为文,当然该提。我提犹太人而不涉其余,也只是因为朱永新先生大谈了一通犹太人。做驳论嘛,当然只能考虑“以水敌火”之类匹配功夫,力争使批评文字显出些针对性。何况,真要把网事兄的意见在小文里穿插进去,恐怕还得费些周章。盖因犹太民族确实有其特殊性,世界上不甚爱读书的民族,未必都是因为当局性喜“灌输进一堆被肢解的思想”的缘故,当局虽然开明而民众仍然不像犹太人那么热爱阅读者,无虑其多。就是说,政府开明、当道者秉尊言论自由,也未必就能保证民众的阅读热情。两者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想来,泽兄似乎并不介意,或者至少没有介意到基础教育对后来阅读行为的作用,而这种情形的产生,政府是脱不了干系的。所以,当朱永新列举阅读好处的时候,又情不自禁地跟着赞美一番。由此看来,泽兄对余秋雨大加赞赏的:“其中第一条,我极为认同,即:‘已经有一个‘国际阅读节’,4月23日。……我们没有必要,有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再来一个“中国劳动节。”’有此一条,神完气足,无需词费。”恰恰是最不构成反对设立中国“国家阅读节”的必然依据。

——有些意见,前一节文字已有所涉及。我所谓“有此一条,神完气足,无需词费”,显然,也是针对余秋雨的其余诸条的,那意思是,相对其余诸条的饶舌及词不达意,“有此一条”就足够了。如果是我自己来立论,当然,就可能是另一番表述了。

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落后,还相当野蛮,对此,政府当然脱不了干系。这一条很重要,但是,我可能不会去写。不去写的原因很简单:我个人恰巧对基础教育究竟如何落后及如何野蛮,了解非常不够。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对于自己缺乏了解的东西,学会住嘴,不管这个东西多么重要。

私意以为,我反对朱永新先生的提案,与我赞成朱永新先生的若干观点或若干批评招法,并不矛盾。举个极端的例子,即使反对纳粹德国发动的恐怖战争,也不妨碍我从技战术层面肯定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的进攻策略。

“1,“国家阅读节”设立的“用心”好坏,与设立者的“品性”正邪有多大的关联?”

——谢谢天边外兄参与讨论。不过我的意见很简单:没有关系。而且,我习惯于预设对方“品性”优良,除非出现明显的反证。

2,按照科学哲学的观念,人们可以在不断“试错”的实践中,尝试寻找“更优”的结果。

——个人觉得,对提案进行讨论,就是一种试错。虽然“试错”总是相对的,我们很难找到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方案,但在提案付诸实施之前进行充分讨论,较之匆促实施,无宁更好些。换用你的概念,试错最好在实验室里进行。对提案进行讨论,正类乎此。

先回天边外兄:

1、在设立“国家阅读节”上,似乎并未讨论其“用心”如何,讨论是其必要性,不外三种:同意、弃权和反对。在这点上我和泽兄都不苟同有设立的必要性。

2、“试错”是不是就是无条件的?大概也未必,制度性的尝试似乎更要谨慎,当然,设立“国家阅读节”算不上什么制度,那就多考量些必要性,想来也不会太坏。

说到“思维自由”,说实话,我还想不出与设立这样的节日有必然联系,而当今的读书人,大抵也不会承认:自己幸赖国家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好主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4 21:46:26编辑过]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主贴如果作为《掂量一下“国家阅读节”》的跟贴贴出,效果会更好的。一篇完整的网文是由主贴和跟贴组成的,如果主贴精彩,跟贴也精彩,那这篇网文就是名副其实的精华网文了。可惜现在被分割成两个部分,怪让人可惜的。
俺是灭绝师太

金秋姐姐,俺下次注意。嘿嘿

和泽兄继续:

“网事兄所言甚是。扪心自问,这些道理俺倒也略知一二,之所以在小文里没有提到,只是因为小文做的乃是驳论,通常,只要把构成对方立论基础的甲板成功地卸掉几块,让它显出破绽,驳论文就可马马虎虎地告一段落了。如是做立论——如朱永新先生的提案——当然就得争取面面俱到”

——既然说到甲板,当然是指船了,可我们知道,一条船即便没有甲板对航行的影响确乎不是决定性的,泽兄大帖恰好是只卸了甲板而忘记给船凿几个窟窿眼儿,此也正是网事小帖的意思。立论当须全面,驳论更当稳狠准,俺坚定地以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开始,就没有让娃娃们成人后继续阅读的打算。以俺为例,中学数学就学到什么等差等比数列了,可自打出了校门,除了加减乘除,连根号几乎都没开过。这不瞎浪费俺时间么。

我提犹太人而不涉其余,也只是因为朱永新先生大谈了一通犹太人。做驳论嘛,当然只能考虑“以水敌火”之类匹配功夫,力争使批评文字显出些针对性。何况,真要把网事兄的意见在小文里穿插进去,恐怕还得费些周章。盖因犹太民族确实有其特殊性,世界上不甚爱读书的民族,未必都是因为当局性喜“灌输进一堆被肢解的思想”的缘故,当局虽然开明而民众仍然不像犹太人那么热爱阅读者,无虑其多。就是说,政府开明、当道者秉尊言论自由,也未必就能保证民众的阅读热情。两者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或许不爱阅读的民族,理由总是多样的,但爱读书的民族,条件似乎总是相似的多——倘若一定要以前苏联作为反证,俺记得泽兄过去有个帖子,说苏联对待“反政府人士”采取的手段是把他们流放到西方去,似乎又是别样的专制方式了。其实正如泽雄兄后面所说:“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落后,还相当野蛮”,这就已经是个定性,至于具体野蛮到如何程度,泽兄确实不必在此大帖中体现,但对于已经定性的状态,总不至于以“不了解”而避而不谈,否则,又如何得出“相当野蛮”的结论?以泽兄之视野,断然不会是道听途说!

就整体性立场而言,网事与泽兄还是比较一致的,但就其论据而言,网事以为,泽雄大帖的证据是不够充分的,一个论据不够充分的反驳,必然要削弱观点的光泽。这也正是余大师秋雨被泽兄反驳的理由。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楼主和周先生的批评,俺不敢偏颇的轻视,但是,“余秋雨的批评”与“批评余秋雨的人”似乎都落在了一个目光狭窄的沼泽地内。

这就需要换一种眼光来评价。

我们处在一个全球信息同步化的年代里,不是“中国引领世界”(?),便是“世界影响中国”(!)。

所以,如同“质量节”的形式,猜想“国家阅读节”与“国际阅读节”的并肩,会带来一种强行“接轨”的操作实践。

由此,我们会认识到,仅仅以为“阅读节”设立的用益出于呼吁“全民读书”的号召,则是极为狭义的。

事实上,当官方组织在运行“阅读节”的基本规则的同时,就会不知不觉地向“国际社会的理念、准则与工作作风”的共识进行“取经”和效仿……

这种善行后果的“积极性”,不是文科生的思维能够简单评估的,而是理科生的默契才能领悟的。

从这个意味上说,设立“国家阅读节”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好事!

设定“质量日”,会引导人们考察“质量法、质量管理体系、消费者权益与投诉渠道”……

同理,“阅读节”的实用意义,不是简简单单的“读书”运动,而是理性考察“阅读”对于一个国家的人文传统(指文献)的读解,信息资源的交流,国民素质的衡量等等“知识经济”模式的建构效率……

重在分析“阅读力”的社会作用和效率,而不是重在全民“阅读”的参与热情。

谢谢网事兄开导,确实如此,俺认错。批评对方观点时,打的是霰弹,而更有效的做法,应该射出集束炸弹才好。

俺稍稍还想顶一嘴的地方是:若像网事兄指点的那样去写,小文恐怕就未必能发表了。纵使可以发表,也会蒙受一阵刀削斧砍。再者,我确实非常在乎就事论事,并不想把什么事都往一个最终原因上去追溯。思想性的探源,当然要尽力上溯,而针对现实操作性的批评(比如一个提案),追溯过猛,有时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我们其实都明白,导致中国目前种种不堪现状的终极原因,都不同程度地与体制有关,但倘若体制的改变暂时缺乏可能性,而该桩不堪事件却又必须加以处理,这当儿,把自己的观点往后撤一步,避免因与体制的直接对抗而使事情陷入胶着或崩溃,或也不失为明智。——有点离题了,再说下去,犟嘴的味道更浓厚了,赶紧打住。

天边外兄在13、14楼的说法,确实让我这个可怜的文科生晕晕乎乎。

不管怎么说,我的帖子针对的是一份具体的提案,命笔前我特地去了朱永新的博客,读到了他的发言全文。我不能把人家没有说过的话、没有概括过的意义或价值,强行替人家追加上去。天边外阐述的种种,我看不出与朱永新先生的提案有何内在关联,而只能理解成是你个人的联想或发散。

“事实上,当官方组织在运行“阅读节”的基本规则的同时,就会不知不觉地向“国际社会的理念、准则与工作作风”的共识进行“取经”和效仿……

这种善行后果的“积极性”,不是文科生的思维能够简单评估的,而是理科生的默契才能领悟的。”

——依照你这种宽泛到失控状态的理解,我看不出有哪个节日,不会被你预想出此类“积极性”。

不好意思,周先生您既然有“晕乎乎”的自觉,却依然固执地“理解”别人属于“发散”与“联想”?

这种心态,不但暴露了你自以为是的狭窄目光,还习惯性的延续了缺少“自省”的勇气。

算俺好心,给您提提神吧:

1,“阅读节”的操作含意:您说您“特地去(看)了朱永新的博客”,但令人怀疑您是否“阅读”上存在文科生的通病--不见理性思维。

在朱永新的文章中(http://blog.people.com.cn/blog/log/showlog.jspe?log_id=1175465826445960&site_id=2915&static=1 “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

恰恰是长篇累牍的,表明了朱永新以“操作理性”的方式来批评余秋雨式的“误解”。这里的操作理性,就是指“阅读节”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国际“接轨”内容。

毕竟,朱永新有“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的职业资历。

对此“内容”的含意,正是俺通过周先生的文章中隐约透析到的一丝丝“见解”……却不被周先生敏锐的重视,相当奇怪。

2,阅读能力与“知识经济”:

在你的文章中,摘录了朱永新的一句“论据”,却粗心地放弃了网络搜索的工具,没有读出论据中的“更全面的涵义……”

不妨,对比一下:

【“认识上的一致,并不等于方法上的认同。下面说说我为什么反对设立“国家阅读节”。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亦即国际阅读学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的核心观点:“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朱永新先生在提案发言中,用大段文字介绍了犹太民族的伟大性,并雄辩地证明,犹太民族之所以伟大,与该民族对阅读的痴迷密不可分。遗憾的是,先生的例子无法说明与本提案至为相关的两点:一,犹太民族热爱读书,与他们有一个“国家阅读节”有关。二,只要我们设立了“国家阅读节”,中国人也就有望逐渐成为热爱阅读的民族。关于一,据我所知毫无关系;关于二,据我所知世上根本不存在这等美事。 ”】

网络上查阅:【“来自国际阅读学会的报告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今天,对于以知识为基础来架构经济体系的国家和民族而言,有多少公民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是关乎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决定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世界级知识工作者的质量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

现在,您是否还会以为俺的联想--“阅读能力”关联“知识经济”模式,是一种纯粹的“发散”思维吗?

3,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区别:

就用您自己文章中的摘录信息,可以发现为何文科生止步的地方,就是理科生起步的地点--“国际阅读学会”!

如果有一点思维的敏捷,就会去网络上发现国际阅读学会的网址:http://www.reading.org 

瞧一瞧,这个组织机构的工作意义与“阅读”(或“阅读节”)被国际重视的原因。

想一想吧,俺在没有查点之前,从你们的文章中读出了一些“题外之音”,而查点之后的收获,倒是更加证实了你们的“自以为是”……多么习惯成自然。

哈哈,但愿文科生不要在自己的粉丝面前自我陶醉,善于兼听理科生的一点意见,不失为一种聪明的自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5 1:51:15编辑过]

天边外兄:把自己擅自归入某个部落(如理科生),以便攫取该部落中的优秀品质;再把对方擅自归入另一部落(如文科生),以便把某些不良品质踢给对方,自己再从这类虚幻比较中获取若干志得意满感,对这类招法,我就不表示敬意了。——强烈建议你割爱。因为,其中不仅看不出丝毫思维含量,反而把比较者的依附心态,掀了个底朝天。

“1,“阅读节”的操作含意:您说您“特地去(看)了朱永新的博客”,但令人怀疑您是否“阅读”上存在文科生的通病--不见理性思维。

在朱永新的文章中(http://blog.people.com.cn/blog/log/showlog.jspe?log_id=1175465826445960&site_id=2915&static=1 “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

恰恰是长篇累牍的,表明了朱永新以“操作理性”的方式来批评余秋雨式的“误解”。这里的操作理性,就是指“阅读节”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国际“接轨”内容。”

——甭管我是否存在“文科生的通病”,先提醒你注意一个事实:小文写于3月26号,发表于3月30号(主帖都注明了),而你给我摘出的文章,明明白白地写着这样一行字:“[ 原创 ] [2007-04-02 06:17:06 | 朱永新 ] ”你是指责我没有事先参考一篇一周后才发表的文章吗?就凭这,你也可以招摇自己的理科生思维?

再看看你在“不妨,对比一下”后的内容,你转摘了双方的文字,到底想指责我什么呢?“现在,您是否还会以为俺的联想--“阅读能力”关联“知识经济”模式,是一种纯粹的“发散”思维吗?”这是你说的,不用说,我依旧认为你在不由自主地发散,因为我从来没有否认过你所摘引的内容,不管它来自朱先生的提案还是国际阅读学会的报告。我只是说,没有证据表明,只要设立了一个国家阅读日,中国人疏于阅读的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你要批评我,得在这里下手。你得用你频频自诩的“操作理性”来证明,设立国家阅读日,对于形成国人的阅读习惯、提升国人的阅读品质,具有显而易见的好处,而弊端要么不存在,要么极易克服。围绕这一点下手,只要言之有理,我就立刻被你掐扁了。而避开这一点,只是无休无止地玩一套八方游走的百花错拳,没用。再提醒一句,文科生的入门功夫,是学会审题,避免离题。

俺以为,天边外兄与泽兄讨论的其实是两个问题,天边外兄谈的是“阅读能力高低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影响”问题,而泽雄谈的是“有无必要设立国家阅读节”的问题,我觉得现在还没有依据认定“阅读能力”与“国家阅读节”在逻辑上是一个全同概念。

天兄的“阅读能力的影响”在理论上是可能的,甚至被相关国家证实,我们姑且认定为是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没有被证实的是:“国家阅读节的设立就一定会提高阅读能力”。既然天边外兄以“理科生”的态度认为周泽雄所言皆为谬论,那么,应该拿出的证据是,到底有多少国家或者民族是因为“设立了国家阅读节从而提高了该国家或民族的阅读能力,因此又加深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影响”,这样才能找到相应的逻辑对应。

俺和泽雄兄的讨论却是,我以为泽雄兄所认为的“没有必要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条件和证据不够充分。

文科、理科关乎的是不同领域,相互借鉴当然是必要的,但说因为是文科而不“理性”,这样的“证据”恐怕也很难说是充分的。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哈哈,周先生和网事兄先勿恼,与其说俺有批评的口风,倒不如说俺有秀一下“理科生”的“阅读”习惯。

同样的文章对象,偏偏俺的阅读与你俩的阅读有如此的信息差异,可见有人“误读”的事实存在。

1,对于“阅读节”的真实内容,朱永新批评余秋雨的“误读”,而你俩的见解也不乏“误读”(尽管是批评余秋雨的“误读”在先)。

好比西方的元旦,与中国的春节之间的差异性。俺前面提出过一个“质量节”的例子供比较,你俩似乎没有注意。这里似乎有某种程度上“望文生义,浅尝即止”的文人风度。

余秋雨如此误读,批评余秋雨的人士同样误读。

2,“文理分工”,是中国式学习与教育体制下的产物,这里的思维偏见,往往是缺乏科学观的原因。

网络上常常嘲笑“文科生”的习惯性思维偏见,无非是拿“理科生”的某些认知素养来对比而已。可以当作笑话,也可以当作“比较”的工具。

周先生请不要将此视为有“人格攻击”的寓意,尽管我们的文凭的确是“文理分工”的证明。

3,批评之所以锋芒毕露,其中一个原因是“怀疑精神”的体现。

余秋雨有反官方(官僚主义)的立场,而朱永新有倡导“西方文明”优势元素的立场,你俩则带有“反名人”的世俗立场(尽管是文人类型的)。

这三种反对者的立场,恰恰是目前中国式的屡见不鲜的批评作风。但是,内涵缺乏的则是理性的思维自觉性。

俺在同样的文章中,阅读出来的信息量似乎与你俩的眼光不同,不敢说自负其能,但秀一下的目的,不也是让诸位有得以比较的效果吗?也顺便提示了关于“阅读节”设立的重要性。

“俺和泽雄兄的讨论却是,我以为泽雄兄所认为的“没有必要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条件和证据不够充分。”

——回网事兄:关于这一点,你我已经达成了一致。即你我一致认为,俺那篇小文“所认为的‘没有必要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条件和证据不够充分”。惟一的区别是,区区以为,批评别人的观点,无需非要全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只要把对方观点的某些基础加以驳斥,就可以了。批评者如能在批评之余,提供些建设性意见,固然更好,不提,也无妨。

但我不能还嘴的是:即使把目标限定在批评对方的观点,我的批评也没有瞄准靶心,有些与批评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我没有涉及到。这是不能以“字数限制”作为借口的。

恭受教。

这个网事才做了斑竹,就沾染了些官僚气,奉旨之说从何而来,扔砖头就扔砖头,还要用教育来包装,很不爽快地说。

回到阅读问题上去,泽雄兄自然认为好的阅读多多益善,不过长官意志的阅读就要商榷下了。这个话题为什么这么不好掐,俺琢磨了下,可能还是提案有点扯,兴致也就淡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回泽兄:

泽兄15楼帖子已经说明,俺在19楼的回帖主要是针对天边外兄17楼帖子而言,再度提及泽兄大帖,其意仅在于说明俺与泽兄的讨论和天边外兄所言的逻辑出发点未尽一致,别无他意。

至于天边外兄在20楼罗列三条,其一有比附不当之嫌疑,已有讨论,不再絮叨;其二,文理科区别倒是天边外兄首先提出来的,否则,没人知道天边外兄拿的是“理科文凭”;其三,余、朱两位持如何立场,俺不想妄加揣摩,本小帖之出发点,也不以这两位立场为对象,天外边兄不妨再回头看看。说到“反名人”,以余大师秋雨之名分,这顶帽子戴谁头上都基本合适,不过是画地为牢的儿戏而已。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以下是引用杜雅萍在2007-4-5 11:36:00的发言:

这个网事才做了斑竹,就沾染了些官僚气,奉旨之说从何而来,扔砖头就扔砖头,还要用教育来包装,很不爽快地说。

哈哈~~雅萍斑竹说得好极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5 12:38:55编辑过]

轻听夜雨 水绵绵 琴隐隐  
仰望星空 光灿灿 月悠悠
以下是引用杜雅萍在2007-4-5 11:36:00的发言:

这个网事才做了斑竹,就沾染了些官僚气,奉旨之说从何而来,扔砖头就扔砖头,还要用教育来包装,很不爽快地说。

回平平:

很老实地说,此小帖的题目只与写帖的缘由有关,而与我是否斑竹绝对无关。既然平平有了“很不爽快”的感觉,网事则很爽快地表示歉意,由此所引起的“官僚主义的罪恶行径”,皆由网事承担责任。衷心希望平平开心地爽快一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5 12:49:43编辑过]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本来想支持平平,见网兄忙着道歉,闲人就只看热闹只看掐架了。

闲人冷眼看来,网兄善掐与当不当斑竹无关的说。

粥稀后坐,床窄先卧,耳聩爱高声,眼昏宜字大。
以下是引用闲人一名在2007-4-5 12:47:00的发言:

本来想支持平平,见网兄忙着道歉,闲人就只看热闹只看掐架了。

闲人冷眼看来,网兄善掐与当不当斑竹无关的说。

有閑還用冷眼!那邊掐著掐著不熱鬧了,也不想著幫一下閑,至少用紅眼晃幾下,認爲這種看熱鬧的態度很不好的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5 13:03:46编辑过]

今天,我就是高瑜

掐架不是目的,知识才是收获。

这样吧,回头俺再帖些关于阅读的资料,让人明了“阅读节”的重要性。

俺有点纳闷,既然网事兄与周先生都一致的“反对设立阅读节”为前提,又该如何虚心了解“阅读节”的掌故呢?

难不成,掐架为了掐架而自得其乐吧?

ps, 再强调一下,文理之异是一种网络“掐架术”,并非文凭之争的语气。

这位天兄实在好玩,看来,你是当真连审题、切题都不会。

阅读很重要,没人和你掐。要掐,你得找余秋雨去,目前好像只有他在强调阅读不重要(据朱永新先生揭露,余这么说,纯属战术性的随机应变,在除此之外的场合,他也曾认为阅读很重要)。所以,你无需寻找一堆证明阅读很重要的资料,这事儿,大家都懂。你真要找,得去找设立阅读节就能提高民族阅读水平的资料。给你提供一个入口:根据朱永新先生的提案,假如你能顺藤摸瓜地找到以色列人设立阅读节的资料,更理想的情况是,找到以色列在设立阅读节前后,民族阅读水平发生的重大变化,你就赢得漂亮了。

别的无关资料,你爱找不找,但请先证明与本话题的相关性,而不能笼统地撂下一句大而无当的话,让别人当成闷葫芦来猜。

这,只是一个基础的逻辑问题,与文理科之争,还真没关系。

哈哈,看来周先生的玩劲真的不小啊。

按照您的玩法,俺是不是得去调查一番,如数比较一下“3.15”前后的我国占统计意义上的“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呢?

否则,您要指责“3.15”的动机或效率不当吗?

同理可推,要让人去查证“阅读节”的功效,是否也如此好玩?

天边外兄,真不是和你较劲,你就是统计出315使我国产品质量提高了百分之一万,也不能由此推断出国家读书节会使我国的阅读增长率也会同比率增长——哪怕不同比率的增长。真晕,这就是个基本的逻辑推理,只有在A=B,B也=C的条件下,才能推导出A也=C的,否则,就不成立嘛。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