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00
- 帖子
- 10035
- 精华
- 29
- 性别
- 女
- 注册时间
- 2004-4-18
访问个人博客
|
沙发
发表于 2007-4-12 01:08
| 只看该作者
书里书外(四) •儒家称孔子为“圣人”,颜渊为“复圣”,曾参为“宗圣”,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这五大圣人都在先秦时代。后世大儒再无“圣”人说(宋李沆大约是个例外,详下一条)。董仲舒被称为“群儒首”,二程被称为“程氏两夫子”,朱熹被称为“朱夫子”……但还都不是“圣”人。儒学之“圣贤”说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历史结构背景。 •宋大臣李沆议论朝政,有远见。真宗朝时,他就预言:边患少了,战争少了,皇上就要奢侈颓废了。他死后,真宗果然起用佞相,建造营观,大搞封禅。大宋王朝开始走向衰微。世人因此赞叹李沆是“真圣人”、“圣相”。李沆是孔孟之后,很少荣膺“圣”字品题的儒家人物。 •北宋英宗高皇后,神宗生母。英宗死后,她以太皇太后身份听政多年,起用保守派代表司马光等,废除激进派王安石等,一时知名人士纷纷进入朝廷。国家逐渐稳定,富庶。高皇后辅治国家有办法有政绩,因此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这是对女子执政的最高称誉。 •金代皇帝完颜雍,是一个受到儒学影响甚深的帝王。在任皇帝二十余年间,争取国中官民,清算海陵王暴政余毒,认同中原文化,极力发展经济,兴办学校,开科举,与南宋议和罢兵……整个金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逝世后,国人莫不悲痛哭泣。后人称其为“小尧舜”。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被后人称为“清初三先生”。三人年龄相差无几,推动儒学思想之深化、之展开,其成就也相差无几。儒学因为“三先生”的介入,有了政治批评的大义。这是儒学思想中非常珍贵的传统。将儒学讲述成“修身”的个体行为道德,是不准确的,也是对儒学的一种矮化。 •东汉将军冯异,足智多谋,既有战略谋划思想,又有战术组织能力。但他每次战后,诸将论功、争功,他却退避树下休息,不参与评功摆好,任凭他人去说。因此被人誉为“大树将军”。冯异有儒学根底,博学多才,这是秉持儒学“君子不争”之义。冯异之“低调”有国士之风,不俗。 •唐代将军郭子仪,当安史之乱,与李光弼合作,破灭史思明部。一生征战,几乎没有败绩。大唐所以不倒,郭子仪实有大功。他一生辅佐四朝,人称“四朝柱石”。他最后官做到尚书令,善终。功高能不“震主”,郭子仪像曾国藩一样,“明哲保身”有办法。“明哲保身”是儒家中道思想:面对乱局,退隐,是右道;叛逆,是左道;收拾乱局,小心自保,是中道。此之谓大丈夫。 •商代末期,“纣王无道”,比干屡次劝谏,遭遇纣王剖心;箕子佯狂,最后出走朝鲜;微子失望,在周王朝生存下来,存殷周一线宗脉。三人被孔子誉为“三仁”。这个公案证明:面对无道邦国,儒家可以有三种选择。那种以为儒家只应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东汉隐士徐孺子,家贫,靠耕种为生;博学,有卓识,且志向高远,一生没有作官,官府曾经多次征辟,皆不就,人称“南州高士”。南昌太守陈蕃对他极为尊重,设一床榻给他专用,他一走,就将床榻悬挂起来。徐孺子生当乱世,已经看出了东汉邦国正在走向无道,因此不愿意屈身相就。这也是孔子的姿态。儒学,是有道邦国的诤士,是无道邦国的隐士,徐孺子可以当之。 •北宋大臣王素,受儒学影响,坚持“公道-仁德”理念,坚持政治批评,敢于抨击朝政,以力谏著称。他在批评皇上和时弊时,往往会引起皇上不快,其他人多开始回避、离去,只有王素留下来与皇上独论是非,一直得到皇上明白回复才罢休。皇上也在事后明白王素的公正无私,赞叹他为“真御史”。后人称王素为“独击鹘”。这个赞誉是意味深长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