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四年以前,记不清是何月何日了,王玉霞教授无端从大连打来电话,要我当天飞往广州,与她一起去见张五常教授。其时,我已读过张五常教授的不少著作,但与张教授本人素昧平生,如此前往,岂不唐突?一位长辈对我说,你唐突又不是头一次,再唐突一次又何妨?就这样,当天(现在忘了是上午还是下午)到了广州,兆丰到机场来接,入住白天鹅。接下来是一段尴尬的时间,虽然跟着兆丰他们一起听张五常教授谈笑风生,却感觉自己是个局外人。子夜过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王玉霞教授拿走我几篇文章以后不久,又来告诉我,张教授看过了,要我去他的房间一叙。谈话持续到凌晨三点多,内容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初阶段的一些往事。其间, 张五常教授不时开怀大笑,他和我把房间酒柜里的红酒全部喝光。第二天,在冖起聊天的时候, 张五常教授突然打手势止住大伙的谈话,告诉我,以前的电报稿文字是最简练的,因为冗长的代价昂贵。我明白这一段话的寓意,他昨晚看过我的文章后已发现症结所在,他在指点我,要写明白简练的文章。可是,要怎样才能写得明白简练呢?我没有问出声, 但张五常教授看出了我的困惑,他说,不想通透,写出来,又晦涩又冗长。可观察的明白简练的文字,原来是不可观察的通透想法的体现。不禁想起孟子一句话:”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于是对老人家会心一笑,他起座而去。 这是我认识张五常教授的经过。从此以后,每年有多次机会,得张五常教授耳提面命。去白天鹅见张五常教授的时候,我是懵懵懂懂的经济学青年,可那次谈话以后不久,我就有了一种开窍的感觉,文章也变得清晰简练,可以待价而沽了。不想通透,就表达不清,问题是,不是沉思冥想,就可以通而透之。回顾自己从懵懵懂懂到开窍的过程,是从张五常教授那里习得了一种思考的方法。一九八二年回港以前, 张五常教授在美国就读和任教期间的学术建树已广为人知;奇哉怪也, 一九八二年回港以后,是张五常教授的学术巅峰期,反而不如一九八二年回港以前被学界重视。张五常教授是一个很传统的经济学家,但一九八二年回港以后却发展出自成一派的张五常经济学。张五常经济学就是建基于一种独特的有助于将问题想得通透的思考方法。今年是张五常教授的七十华诞,不曾程门立雪,得大师教诲,就让我把老人家教我的思考方法写成一文,作为生日礼物吧。除了思考方法,我还从张五常教授那里习得了一种态度,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张五常教授的三卷本<<经济解释>>,第一卷为<<科学说需求>>,第一节为<<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节中,他指出一种理论作为科学要具有的一种性质,即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科学),必然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可以说,所有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的主旨,是要创立一些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句子或言论来作推测的。换言之,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 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 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被证实了(confirmed)。”由此观之,至少有五种理论不算作科学(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套套逻辑,模糊不清的理论,前后相互矛盾的理论(inconsistent),验证其含意的现象并非事实的理论,推测发生的现象没有限制的理论,因为这五类理论都没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的这种性质(即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决定了它才是可发展或可积累的认识,为此,张五常教授指出,”世界上有真理,但没有不可以被更佳理论代替的理论。科学的进步,不是因为对的理论代替了错的理论,而是因为较有广泛解释能力的,代替了较狭窄的。“认识是逐步积累的, 被事实一次又一次地推翻, 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科学)逐步一般化,解释力趋于广泛。 在我个人有限的阅读中, <<经济解释>>是唯一一本一开始就用一章篇幅讨论科学性质的经济学著述。张五常教授所作的解释是,”我以<<科学的方法>>置于本身之首,长章大论,倒不是因为这学问对本书有什么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往往大谈仁义道德,缺乏科学精神,对科学辨证的本质有根深蒂固的误解。“其实,何止是中国人,在经济学二百年的历史中,对经济学如何成为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存在根深蒂固误解的经济学家占绝大多数。他们重视科学之貌,即科学的形式化,因而导致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滥用,却不管科学之实(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张五常教授是经济学历史上使经济学成为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的几个关键人物之一,他不仅主张解释现象的理论(科学),必然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而且在不能作可控实验的情况下,发展起一套使经济学成为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的科学方法。 张五常教授在<<离群之马>>这本文集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在佛利民及他的芝加哥学派之前,传统的经济学不重视解释。可幸运的是, 不重视解释的传统,倒遗留下来一部份足以解释世事的理论基础。我选出这一部份,加以修改,补充,然后尽量简化,以实例示之。“这就是本文在前文中所说的,张五常教授作为一个很传统的经济学家,一九八二年回港以后却发展出自成一派的张五常经济学,代表作就是<<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坚持理论必然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这里且举一例。在<<经济解释>>第五章,他这样阐述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古往今来,何时何地,不能有例外。这也就是说,以纵轴为价及横轴为量,其中的需求曲线一定是向右下倾斜的。好些书本说是有例外的。这些作者不懂科学的方法。“这一段论述在国内还引发一场需求曲线向上向下的争论,作为旁观者,我阅读了争论双方的大部份文献,其实双方都误读了张五常教授对需求定律的阐述。请注意,张五常教授是直接把需求定律作为postulate,而不是作为效用理论的推论。他当然知道,作为效用理论推论的需求曲线可以向下也可以向上,在消费者选择比较静态模型中,价格下降,如果收入效应为负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净价格效应为负,即需求曲线向上。如果把效用理论推论的需求曲线(可以向下也可以向上)看作定律,那么这理论就是非科学的,因为它丧失了必然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这一科学性质。张五常教授在<<需求定律的争议>>一文中写道:”有解释力的理论不允许模棱两可的结论。价格下降,需求量可增可减,是半点解释力也没有的。同样的哲理是, 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或行为推翻的可能性。理论可能被事实推翻,但没有被推翻,算是解释了事实,这是验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的重心所在。如果价格下降而需求量可增可减, 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他直接把需求定律作为postulate,并且排除需求曲线向上,其用意就是要使需求定律是可证伪的。本文还想指出一点, 张五常教授阐述的需求定律,其需求曲线是代价(市价只是代价的一种)与需求量的关系,所以是更一般化的理论。而且在他那里, 代价与需求量的定义域与值域也与教科书不同,上图是我阅读<<经济解释>>后所作的发挥。 如果说<<经济解释>>坚决舍弃没有被事实推翻可能性的理论是那么与众不同, 那么张五常教授经济学的另一大特色是真正用事实去验证理论。还以他对需求定律的验证为例。我们知道口味或嗜好(taste)的转变会影响需求,使整条需求曲线移动(changes in demand),但是张五常教授却假定嗜好不变。他不否认有嗜好,也不否认嗜好会变,为什么却假定嗜好不变? “困难是我们不是上帝,不能判断一个人的口味是怎样的, 也不能判断一个人的口味是否改变了。”在《不同路线的经济学》一文中,他说,“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不怀疑真有其事,但不可以或不容易观察到的变量,我尽可能一概不用”。在《离群之马》一文中,他说,“验证假说时,所有变量一定要是可观察到的。不是我的发明,但我的坚持比较特别,成为后来与师友分离的一个原因。”为什么坚持不可以或不容易观察到的变量不可以验证假说?因为这样做会反过来使假说成为套套逻辑。富有启发性的是,他不是简单地假定嗜好不变,转而使用那些作为嗜好改变成因的可观察变量。他说,“如果知道成因,我们根本无需提及口味的转变。“ 还有,需求定律是讲代价与需求量的关系,然而需求量是不可观察的,那又如何验证两个变量的关系呢?不能直接验证,要先推出可以用可观察的变量验证的含意,再根据观察来验证。他说,一个母亲要寄一箱衣服给在外地的儿子,如果运费以每箱计,不计重量,箱子的大小由邮局定,那么母亲一定会尽量把箱子装得满满的。这是根据需求定律推出的可以用可观察的变量验证的含意,接下来你可以去验证了。<<经济解释>>最有富有价值的就是这一套验证方法,尽管有些地方语焉不详,他老人家可能留了一手。
[此贴子已经被邱晓云于2006-8-19 15:09:2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