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闲闲书话』 [私人藏书]“以退为进”话读书 ―― 书友闲聊如何读《史记》

 

闲闲书话』 [私人藏书]“以退为进”话读书 ―― 书友闲聊如何读《史记》

作者:ernie 提交日期:2007-3-15 20:44:00

今早,有位相熟的同学垂询有关如何读《史记》的问题,略云:
  迩来读古文较多,似晚明小品一类,尤其喜爱,怎么能对付着。可是最近读中华书局版的史记,却无奈牙嫩书硬,生啃实在困难, 原想循规蹈矩吧,委实无能为力,心中却不甘心放弃,于是便从第十册列传开始。深夜读它光顾着查字注意释义,弄得故事本身的趣致全无,苦累不堪,殊为可恨!请问是否有什么方法。
  既承垂问,不揣浅陋,谨此贡献一点个人意见供参考,聊作引玉之砖。
  现代大都市,生活节奏紧张,即便是我们这样的平民百姓,也得日理万机。潜心读书研究,毕竟是豪奢的事。读什么书,如何读,不能不考虑“性价比”。在这个基础上,我个人考虑更多的是,业余读书,必得要读出兴趣。当然,为了事业,需要下帷苦读,那是另外一回事。
  说到读《史记》,我首先想起郑板桥。
  郑板桥认为,在《史记》全书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他强调指出:“反复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我是在中学语文课中开始读到《史记》选段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此后,随着各种不同的因缘,也陆续读过一些篇章,其中有的曾经反复读过几次,只是不曾读过《史记》全部。恰巧昨晚读钱穆先生《中国史学名著》,看到钱穆先生说:一篇读通,便是千百篇也读通;一篇读不通,其它就篇篇读不通(大意),颇有会心。我想建议,是否可以先找一篇个人喜欢的读读。以后一共要读多少,慢慢再说。
  
  “喜欢”,自然因人而异。郑板桥高度推许《项羽本纪》,我们倒不一定要先选这篇。比如我自己,喜欢范蠡的传奇,就读了相关的几篇。又因为从小知道荆轲刺秦王故事,也读了《刺客列传》。所以,也可以这样选择:你熟悉哪个故事,就先读和这个故事相关的篇章,甚至只是某篇中的几个段落。
  如果阅读有困难,我认为也可以先读这一篇的白话文本,借此了解个故事梗概。这和“文白对照”的阅读不同。
  即便如此,读的时候也还是会有困难。我认为,不要字斟句酌,宜先“观其大略”,再反复读它十遍二十遍,读出味道再说。把一篇读的实在通透了,再来读其它篇章,会感觉自己非复吴下阿蒙,即便不是势如破竹,也会得个惊喜。
  说实在的,莫说《史记》,便是《水浒》和其它“古代白话小说”,我还有许多字和词语,至今并不认识。一般说,只要不感觉到阅读障碍,也没必要细查。真要考究起来,便一部《小说词语汇释》也不解决问题。看看拙帖《你是和尚,如何自称洒家》,就会明白,一般不必深究,真要深究,最好待到实在“情不能已”的时候,再穷究不迟。
  当年大跃进,超英赶美,失利之后,有中央领导提倡“退个够”。付诸实践的,是退到“包产到户”。于是很短的时间里,经济复苏,渐得温饱。业余读书,要相宜,要得趣,不妨也“以退为进”。
  读《史记》,“退个够”可以退到先读一些精彩的“太史公曰”。好像《古文观止》就是这样,选了《孔子世家赞》等几段“太史公曰”,分别作为几个选篇。如果读了觉得实在精彩,一唱三叹,情不能已,自然会去读原篇的“主帖”,这时,阅读的动力会不一样。“无源”电路,变成了“有源”。电脑中配用的“多媒体”喇叭,内藏扩音系统,叫做“有源喇叭”,英文是active ,就是“主动”了。化被动为主动,多好!
  还可以再退。甚至退到先不读《史记》,读《聊斋》。
  《聊斋》的故事更浪漫,文言语言更浅近,而且,《聊斋》中的“异史氏曰”,模仿《史记》的“太史公曰”,也相当精彩。多年喜欢《聊斋》,读的多了,我也能背出一些“异史氏曰”,于写作上受益匪浅。所以我也建议,不妨就把《聊斋》当作是相对《史记》的“文言简易读物”。
  其实读英语也是一样,程度不够读原著的时候,先读一些优秀的“英语简易读物”,重在追求情节,重在获得趣味和语感,或许更有利于通过阅读吸收语言的精华。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深夜读它光顾着查字注意释义,弄得故事本身的趣致全无,苦累不堪,殊为可恨!
我也有同感。

感谢平平转来这篇“以退为进”读书法。如果读大部头,不奢望“通读”“读通”,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这读书也也就容易多了。面对书山文海,一个人哪能箅梳遍谷底峰巅的每一根草草蔓蔓呢?阅读不成了件苦差了吗?还是做个观光客轻松。

“以退为进,”这一番开导,有苦口婆心之态,得循循善诱之致。妙。

不知何故,我总不太喜欢《聊斋》的语言,嫌其生涩、古奥,不够灵动。记得当年胡适及其战友非难古汉语,蒲松龄的语言,也曾饱受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