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nie 1. 书海茫茫,不等于学海茫茫。 学海茫茫苦作舟,航向,自然是听“老大”的。有师长的提点,同学的砥砺;搞“国学”的,有“目录学”的门径;搞其它的,也有“本门”必修必读;便是“文青”,前面也有一些成功文人及其作品可以追范。。。 书海茫茫,胡乱读书看书的,只是在无边的书海上载沉载浮,载渴载饥,飘到哪里算哪里。。。 2. 我不大喜欢“选书”的说法。 “选书”,听起来总有点像家长为子女选妇、择婿。曾经看到过不少孩子的书架,各类非常“好”的参考书琳琅满目,历久常新,彷佛家长是为自己买的,因为对这些后宫佳丽,小皇帝和小公主一般绝少临幸。他们有自己的“外宠”。 3.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从电视台到街坊大妈,从“组织上”到远亲近邻,似乎都在这一点上,充分地表现了对于他人的关心、热情,和亲善。人们往往最主动,最愿意用实际行动表示good will 的,就是给“介绍对象”。 我不知现在的情况如何,过去,至少在我所接触的圈子里,需要通过“介绍”,总是百般无奈才不得已而为之。当事人有“娶不到老婆”或者“嫁不出去”的嫌疑不算,而且至少欠缺了“邂逅”的浪漫和理想。 我同样不知道,喜欢看书的人,对于书,是否也有同感?有几个人,是很愿意别人给自己推荐看一些书的? 有一次,一位书友用英文发了个帖子,不知怎的,后来变成了大家跟帖对该帖子的英文提意见。然后一位书友跑来说:怎么说到英文,就有这么多免费的教师爷?楼主用英文悻悻地说:我又没有请老师。。。 我同样不知道自己为何如此调皮,当时就在揣摩、想象说这话时的神态,直到如今。。。 4. 最近忽生奇想,为什么就没有人给开一个了解中华饮食文化“必吃目录”,或者了解中华锦绣河山必游景点。。。?没有?要不,下次咱先试试,大家补充?:) 5. 在书海中邂逅怎样的一些书,会惊为天人,爱不释手,我想,会和当事人的“性之近”有关,也和这个人的各种经历(包括读书经历)有关。理论化学,研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比较得心应手。然而,化合物和人相比,还少了一项“经历”。所以,人看书,这个问题比化学变化还要复杂得多。为简化问题,我干脆抛开“性情”和“经历”这些最本质的“因”,先泛泛地谈点常见的“助缘”。 6. 从小学开始,在学期间,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总会推荐和提倡一些“优秀读物”。然而,真正有影响力的荐书,恐怕还是同学,特别是要好的同学。其实,他们也不必专门推荐,小朋友自会有样学样。李明上课时偷偷在看一部《封神演义》,王刚语文课后上去请教老师《水浒传》里看到的几个字该怎么读。。。都会是诱因。 7. 7。 如果对于一个异性同学或者朋友发生了兴趣,那么,“此君”或“彼姝”手上拿着,或者“在读”的书,不会说话也具有极大的“推荐力”,更甭提那人开口称赏了。 8. 8。 推而广之,偶像喜欢的书,具有同等的“推荐效力”。去年,有朋友千方百计找《梅花草堂笔谈》,问我的意见,我多年前买过,看了几则,印象也不觉得怎么特别的好。结果他说:“钱钟书说这书好”。总之,爱屋及乌,会有类似于“瓜蔓抄”的效应。 9. 9。 退而言其次。某一时期正好对某方面特别有兴趣,一位朋友也是同好,而我们知道这位朋友在这个领域具有相当的识力,那么,他推荐相关的书,我们至少会到书店看看。 10. 反而言之,对于自己原先就“不许可”的人的推荐,可能会先存反感。 11. 阅读中偶然看到一句自己十分钟意的引文,可能会导致追踪看作者的全集。 12. 阅读中多次看到援引某人的书,频率到达临界点,至少会因为好奇而想要见识一下真面目。 13. 一本书突然被禁止,等效于被强力推荐。 14. 对于热门的书,一时聚讼纷纭的书,宜先作冷处理。 15. 读朗道《力学》,最欣赏的一节标题是:自有粒子的拉格朗日函数; 读梅里美《嘉尔曼》,最欣赏的一句是:“嘉尔曼永远是自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