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美不美,看相对谁来说,但如果没有可参照的人物而说她美,则不敢恭维,故不愿苟同。 话说正题,不论是孔子,还是庄子,或是其有关论著,由于他们的思想是很深厚的,故他们的论著在他们特有的历史背景下有其特有的解读法,我认为要想将他们的思想或论著向大家解读,没有相当的功底是不可能的,就拿《论语》来说,解读它,首先应该精通文言文;其次,中国的几千年历史,尤其是他们论著产生的历史年代背景、社会状况,甚者一些观点形成的特定环境,都需要多年的研究成果支持;再次,结合当前的社会形象和问题,说出自己的观点,这还要求解读者有着相当的社会阅历及对社会问题研究的心得,最后,也是相当重要的,就是解读者要敢于说真话(比如袁伟时)。那么,在上述这些前提下来解读一些先贤的论著,则是有意义的,其解说词才有可读性。 遗憾的是,于丹的解说我看了几段即觉索然无味,为什么?我随便归纳: 1)文言文的每个字的涵义都是很丰富的,从文言文解读的角度来看,如果要解读得好,解读得彻底,必须对一些重要字、词要讲得透彻,要讲清楚通常有哪些解释,结合上下文和当时,应该是什么涵义。大家可以再回头看看就知道,于丹在这方面做得是不够的。 2)对某些字词,对照今天现社会是一种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是人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特别是政府,从问题所在着手,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善。 3)我随便举个例子:在公交车上,每当车门一关,就有广播说“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后就是叫大家给老弱病残孕让坐,这后一句无疑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主动做的,可是,我的问题是:先贤们哪些文字体现了提倡“尊老爱幼”?历史上有哪些动人的故事说明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在国外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尊老爱幼”在国内国外强调的程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是怎样一种不一样法?如果在国外也同样有这种传统,为什么要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不说是人类的传统?既然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至少也有数百年,甚者上千年了吧,我们现今社会按说应该人人都象随地吐痰一样普及了,而且已经深入人心了,可为什么要强调呢?为什么要售票员敦促呢?再说“爱幼”,大家都知道的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爱幼”呢还是摧残幼童呢?为了“孝子”就要“棍棒”吗? 还有,几千年前的先贤思想就真的达到顶峰了吗?他们的论述能涵盖我们今天的社会情况吗?不见得吧!我敢说,若是他们面对今天我们的社会,有些话是要改改表达的方式了。 看来,需要解读的问题有很多很多,如果要从这个角度了对照于丹的解说,恐怕于丹只是在给我们上文言文的语文课,最不能接受的是还掺杂着说教,也有套话,这样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以上观点是否妥当,请各位商榷! 谢谢! 祝大家新年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1 16:03: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