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2-11 5:00:47 · 来源: 新京报 王学泰 平人观世 不能把出版补贴面搞得过大,科研经费应该花在科研进程之中,甚至用来改善科研人员生活,也比出版平庸之作好一些。 去年,我一连出版了三本书。每当出版社送样书,同事见了总要问一下:“出这本书花了多少钱啊?”这也许会使不与写书和出版打交道的人们感到奇怪,人们一般都认为写书是挣钱的行当,为什么不挣反而要倒贴呢?的确这是件怪事,这种现象与近一二十年来学术界的风气密切相关,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年来,写书的人多了,出版的书也多了。特别是社科与人文领域,各种各样著作不断涌现,可以说是浩如烟海。 社科与人文领域的研究者、教师之所以热衷于出书,是因为学术单位和高等院校评职称大都与“著作”挂钩,拿出论文或专著是申请评定职称者必要的条件,这对科研人员与教师起了督促作用。近一二十年政府也有意识地增加对学术单位和高校的投入,这些投入许多是以资助科研的面目出现的,补贴出版也是资助科研的一部分,于是有大量科研经费用于补贴出版。还有各种名目的基金会对学术的支持,其重点也在对出版著作的赞助,因此,才有各种依靠补贴的出版物大行于世。这使得一些具有学术价值但读者面很窄的作品能够出版问世,传诸于后,使那些埋首书斋的研究者心血不至于白费,也为其所在领域研究的进展起了推动作用,当然这是各个方面都愿意看到的。 然而,出版补贴的增多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是出版单位变得有些“见钱眼开”了,对没有补贴的著作往往不屑一顾。 现在科研经费增多,能够握有出版补贴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出版社一看到与学术有关的来稿,往往第一反应是有补贴没有。不用说“文革”以前了,那时即使是印几百册的书,也没有听说要补贴的(当然,这与当时出版社不自负盈亏有关)。就是现在,也还有出版社印2000册的学术著作,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能做到不赔钱、甚至小有盈余的。如上世纪90年代,我曾与学苑出版社总编室负责人郭强先生(郭先生已经英年早逝,愿他安息)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现在一些研究著作如果没有出版补贴,根本就不会被出版社接受。许多出版人对这类书籍望而生畏”,“其实学术著作未必都赔钱”,“关键是小批量,多品种。一本书印5千本,利润大约是一两万元,一年100本,利润也很可观”。 郭强凭着兴趣与责任很用心力、也很费力地,在推出一些甚至是专业出版社都不敢问津的学术著作。 如社科院文学所刘跃进的《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 这本书可以说是纯学术性的论文的合集。最初印了2000册(1999年),后又再印2000册。有一次,我问郭强,这本书赔没赔钱?”没赔啊”,他回答得很痛快。又补充了一句,“现在库里没几本了”。他说,“卖学术书不能着急,有价值的书都卖得出去的。中国13亿人,几千本书算什么?”可惜如此通达、如此胸怀的出版人太少。大家都盯着补贴,使得学术圈以外人士有学术价值的出版物就很难问世。最近听说连出版普及书如《长城小丛书》都要补贴,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其次,导致社科与人文领域的出版物泛滥。现在,许多单位学术基金下放到人。 某项目做完,其剩余自然而然地成了出版补贴。有一次参加某学术会,在回程的火车的卧铺上听两位上铺同行的对话。他们一位是教授,一位是编辑。“你们那里出一本书要多少钱”?”10万字两万元”。“我那个项目做完了。还剩8万元。能不能出两本书”“看你的字数了”。 “质量上还有什么要求”? “政治上别出问题,其他大体可以就行了”。从这个对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在近些年社科与人文出版物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平庸之作。 另外,目前学术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这已经为许多有识之士关注。《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四期上邢东田的《“评比学术”的误区及矫正》,揭示了学术评比中的诸多不良现象,如“同事评议”“利用职权和权威”“排座次与傍大官”等等,这样评价出的结果必然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往往是“劣币驱逐良币”。 评价体系不正常,那么,从科研基金的分配到研究成果的出版,一定会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即使是重点支持的科研项目,也会出现错误百出的“成果”。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如前两年出版《道德经浅释》,是华中科学技术大学“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第一批立项的教材。其出版后受到许多媒体的追捧。然而,其错误真是令人难以容忍。如把“至大国若烹小鲜”解释成为“治理大国就像炒菜一样”;把“如享太牢”解释为“(心里)实际像坐大牢一样的痛苦”,把“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解释为“掌权的闷闷不乐,人民喝得酩酊大醉”等。 仅五千言的《道德经》,据有学者披露:“诸如此类的错误不胜枚举,专家粗略统计,多达三百多处。”这部著作的印数只有4000册。在我看来,其出版肯定有补贴。 本文所讲只是出版补贴负面效应,意在促使其改进。我认为,不能把出版补贴面搞得过大,科研经费应该花在科研进程之中,甚至用来改善科研人员生活,也比出版平庸之作好一些。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