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泥按:久不来,向旧朋新友报到。 转发文章发表于2007年1月5日《中国图书商报》。我们《北京晚报》年终文化事情与人物总结里,也提到了其中的不少。 2006年文化大事盘点 哄客宽容 韩白之争:不在文学范畴的一场秽语狂欢 事件描述:2月24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家白烨在新浪博客上帖出《“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一文,该文称“80后”代表作家韩寒的作品“越来越和文学没有关系”、 “‘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3月2日,韩寒作出回应,在新浪博客上帖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X》。
一场搅动整个文坛的“韩白之争”正式开始。 3月4日,白烨在《我的声明——回应韩寒》中表示:“不喜欢我的文章,但不可以用粗暴又粗鄙的字眼骂人。”2个小时后,韩寒以《有些人,话糙理不糙;有些人,话不糙人糙》为题作出回应,继续粗口相待。“韩白之争”显然升级。 白烨随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80后’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文学的造诣上,而是在做人的道德水准上。”韩寒也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文章,称“我早就看这些文学评论家不顺眼,他们把握了部分话语权,徇私作假,严重阻碍了文学的发展”。争论焦点转向“文学批评的操守”。由于韩寒巨大粉丝团的声援,白烨不得不在博客上帖出《白烨关闭博客告别辞》,成为新浪第一个关闭博客的名人。 也许白烨 “息事宁人”的做法应该给这场文坛大爆炸划上句号了,但随着陆天明、李敬泽、解玺璋等文化名人发表评论声援白烨,陆天明的儿子陆川、儿子好友高晓松卷入这场文学论战;韩白之争的关注度又开始升温。同时,力挺韩寒的“粉丝”制订了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只要一看到批判偶像的言论就立即进行反击、声讨。 最后这场争骂持续时间长达两个月,直到3月26日高晓松关闭自己的博客、3月27日陆川的博客也关闭消失、3月29日韩寒在博客上宣布 “热闹完了,打个哈欠,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才得以偃旗息鼓。 影响指数:★★★★★★ 点评:发生于年初的“韩白之争”逐渐演变成“多位文化名人参与、无数网友卷入、多家媒体鼓吹”的文坛大事件,似乎像个预兆,注定2006年是文坛的“争议年”。让人纳闷的是,一场本应该是正常的文化批评为何会变为一场闹剧呢?当事者要么是“新奇地”参与闹剧的演出,要么“乐得”成为看客,最后谁也忘了问:“韩白之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触及到文化的哪些弊端?谁应该反思?反思什么? 拔牙事件:余华遭遇评论界集体倒戈 事件描述:2005年8月,被称为“十年磨一剑”的余华推出新作《兄弟》上部,立即引起轰动,余华自己认为“对这部作品我自己是很满意的,我个人认为我写下了以前没有写过的东西”,作家陈村和评论家洪治纲都给予了溢美之词。批评的声音肇使于《兄弟》上部出版一个月后,文学批评家李敬泽在《新京报》上发表题为《警惕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的书评。
今年3月《兄弟》下部出版,意料之中的畅销神话再次上演。就在《兄弟》卖得热火朝天时,批评声也如潮水般涌来,这次是曾经给予过余华高度评价并确立其文学地位的文学批评家们的集体发难。李敬泽、郜元宝、王晓渔、蒋泥、苍狼、李少君、张柠、张颐武等文学批评家们纷纷发表对余华《兄弟》的批评,认为《兄弟》并非所谓的“十年磨一剑之作”,而更像是余华为了证明自己在小说写作上没有江郎才尽而“霸王硬上弓”的产物。同时,对《兄弟》表达不满的还有残雪、李洱、陈希我、李师江等作家。李师江认为“对他的表扬大于批评,所以余华现在的心态很不正常,显得不是很容易接受批评”。 6月4日,齐集21篇批评作家余华《兄弟》文章的文集《给余华拔牙》由同心出版社出版,批评的力量更直接更尖锐,认为“《兄弟》是本巨大的‘垃圾’”。 事件并没有如此结束,近日,第三届“《当代》长篇小说年度(2006)最佳奖”揭晓结果更是来自评论界对《兄弟》的一致否定。7位评委基本都是目前中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但在两轮评选中,8部作品中只有《兄弟》(下)一票未得。陈晓明解释:“余华是优秀的作家,但《兄弟》不是他最好的作品,我们对余华的期待值比较高。”他认为,《兄弟》只有下半部参加评奖,也是失利的原因,“相对来说,我觉得上部更出色一些,下部的后半部分中,余华对时代的判断过于明确,一些内容写得比较草率”。 影响指数:★★★★ 点评:遭遇文学批评界集体倒戈,余华或许有些不解和不满。正如评论家陈晓明解释的,余华在这些评论家眼中是个伟大的作家,但历经10年再推新作的余华,文学功力在许多人看来,退步太大了。 文化界的“超级女声” 百家讲坛的畅销效应事件描述:无论是中华书局2004年10月将清史学家阎崇年在“百家讲坛”栏目的演讲稿“清十二帝疑案”结集成《正说清朝十二帝》出版并大获成功,还是文汇出版社2005年推出易中天的《帝国的惆怅》就取得了销售佳绩,亦或是北京共和联动图书公司策划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由东方出版社推出后受到市场热烈追捧。 “百家讲坛”在出版界刮起的还只是一阵风。
而真正引发出版界地震的,得从“易中天品三国”书稿的无底价招标事件算起。由于易中天于2005年在“百家讲坛”演讲《汉代风云人物》,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百家讲坛”决定邀请易中天演讲“三国人物”,最终,双方在2005年9月达成协议。2006年初,《易中天品三国》开始陆续播出,每周一期,演讲时间持续一年。从身边故事说起,用现代语言阐释历史,易中天很快像明星一样拥有了粉丝,被媒体称为“学术明星”。 5月22日,在“百讲讲坛”的运作下,易中天的《品三国》一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以55万的首印数和14%的版税得标。尽管一时间关于“一夜暴富”、“掠夺出版资源”、“扰乱出版界正常秩序”的非议如潮水般涌来,但“百家讲坛”对当前出版界的拉动效应却令人瞩目,尤其是《易中天品三国》于7月22日首发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易中天效应还没有消退时,“百家讲坛”又于国庆黄金周7天连播北京师范大学影视系教授于丹演讲的《论语》,在很短的时间内,其讲座内容被网友以音频、视频文件的方式疯狂下载。11月17日起,“百家讲坛”重播《于丹〈论语心得〉》。26日,由中华书局出版,首印60万册的于丹同名图书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以《论语》为原点,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就处世之道、心灵之道等7个方面作了精彩的解读,并创下了9个小时签名12600本的全国图书签售纪录。 影响指数:★★★★★ 点评:把“百家讲坛”喻为文化界的“超级女声”,并不失偏颇,它引发了2006年的学术娱乐化事件,这是文化生态的一种,因此关于它的种种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都是各人见仁见智。 郭敬明抄袭事件:考量人品还是考量文坛 情节描述:持续几年的郭敬明抄袭事件终于尘埃落定。《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圈里圈外》著作权纠纷案,在2006年5月份经北京市高院终审判决认定,郭与春风文艺出版社共同承担20万元的经济损失赔偿及1万元的精神损失费,赔偿金履行法院判决,很快付清,但他拒绝公开道歉的要求。 在抄袭门事件还没有完全解决,6月30日,新闻晚报报道“嫌稿费太低,拒为《萌芽》50周年特刊写稿,郭敬明如此‘报恩’”之后,引来嘘声一片,许多读者纷纷批驳了郭敬明这一行径,使郭敬明的形象大跌。 称得上雪上加霜的是,在拒绝为《萌芽》写稿受到指责时,抄袭之后拒不道歉的行为,也引发了“80后”集体倒郭事件。 与郭敬明一起被媒体誉为“金童玉女”的张悦然在7月5日的新浪个人博客上,把郭敬明抄袭定性极为严重,称其是微型的“奥斯维辛事件”、“郭敬明已经丧失了从文资格”。 就在张悦然发表“批郭”文章后仅仅5个多小时,一直沉默的80后另一旗手人物韩寒也在新浪发表博客文章,痛批郭敬明粉丝“傻”、“幼稚”,“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纯真和善良”。“80后”文学最知名的三位人物形成“群殴”局面,矛头直指“拒不道歉”的郭敬明。 很快10名同为“80后”的青年作家也在网站上贴出了致郭敬明的公开信,敦促“郭敬明必须尽快通过媒体向读者和原作者公开道歉”,否则,“80后”写手们将“联手在全国发动读者,抵制其所有作品”。这一事情使郭敬明又陷入一场形象危机。 影响指数:★★★★ 点评:在郭敬明抄袭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偶像的力量,品德的美丑变得不再重要,郭敬明的粉丝如此,出版社也如此。 梨花体事件:遭遇恶搞的诗人和诗歌 事件描述:9月底,曾担任过“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冠以“著名女诗人”头衔的赵丽华一夜成名。她写的一组实验诗遭到网友“恶搞”。很快,网易、猫扑、天涯、西祠胡同等互联网论坛、网站争相转载她的部分作品,网友带着讥讽口吻惊呼“中国文坛出了大诗人”!指责其作品毫无诗味。有网友甚至发起了模仿赵丽华诗歌的“后现代诗大赛”,并引发了表示讥讽和轻蔑的模仿热潮——这种模仿居然形成了一个名曰“梨花教”的“诗歌流派”。一场轰动全国的互联网风波就此开端。 要了解什么是“梨花体”,我们首先得熟悉一两首赵丽华的诗歌,譬如她在2002年8月20日作的一首《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诗文如下: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随便摘录赵丽华被放到网络上的一首诗,就会发现网友之所以如此“亢奋”的原因。他们发现:写诗原来如此容易,只要会打回车键就会写诗,一句话拆成几段后就成了一首诗了。一场席卷诗坛与大众间的“诗歌大讨论”成为近一二十年来诗坛的大事件。 面对网友的质疑,赵丽华称网上流传的那些诗作是她2002年左右的作品,当初写那些诗歌时,她非常不喜欢八股式的流行风格,便借鉴当时网络文学的一些风格,不再追求复杂和深度。她还指出“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唐诗名篇,其实在唐代就是大白话。但无论如何,梨花体是“缺少诗意的”。 影响指数:★★★★★☆ 点评:赵丽华认为这是有人蓄谋的恶搞:“恶搞是当今时代的一种正常现象,而网络又给这种恶搞提供了自由的平台和迅速传播的可能。因为我们已迅速进入了一个解构的时代。如果把这个事件中对我个人尊严和声誉的损害忽略不计的话,对中国现代诗歌从小圈子写作走向大众视野可能算是一个契机。”但也有人认为,恰恰是赵丽华及背后的话语权力与资源分配对诗歌和大众的“恶搞”在先,而且过分到让大众识破,才招致大众的“反恶搞”。 向中国作家发难:是热闹的稻草还是对文学的救赎 事件描述:在“梨花体事件”正讨论得热闹非凡时,10月到12月,对中国的作家们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
10月的一天,一篇题为《何立伟冲进湖南省作协打人》的帖子引爆新浪论坛,其中说起“湖南长沙市文联主席、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何立伟因为觉得小说《文人秀》中描写的负面人物形象是影射自己,带人直闯办公室围殴小说作者——《文学界》杂志社执行主编、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王开林”。随即,“作家开打,文人武斗”话题成为网友争论焦点,声称从“文人相轻”到“文人武斗”,中国文坛越来越堕落。 10月26日,昔日与马原、苏童、余华、格非并称文坛“射雕五虎将”的吉林籍作家洪峰,因工作单位沈阳市文化局剧目创作室暂停了他的每月2000元工资,而身患癌症的未婚妻又急需钱治病,一气之下上街公开乞讨。不到3个小时,讨得人民币近26元。事件曝光之后,迅速引起对作家生存状态的关注。 10月28日,诗人叶匡政在自己的博客上帖出3000字长文《揭露中国当代文学的14种死状》,惊呼“文学死了”!矛头直指诗人、作家、文学教授、批评家、文学编辑,甚至那些依然怀有梦想的文学爱好者,继续引起媒体关注,成为制造文坛热闹的稻草。 11月10日,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文坛巨匠担任作协主席的时代结束,铁凝以其亲和力当选为新的作协主席,作协将在未来的文学成长中扮演什么角色,会有一些什么改变等这一系问题又成为了媒体争相追问的焦点。 12月18日,德国著名汉学权威顾彬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发表了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见。这位以严谨著称的汉学家在访谈中毫不留情地指出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不高,存在种种弊病,诸如作家不懂外语、不敢直面现实、畅销的都是垃圾等等。他不客气地说,中国作家缺乏自己的声音,像鲁迅这样有代表性的作家已经绝迹了。顾彬的这番话被我们的媒体在《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标题摘录发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关注顾彬评论是否得当,也有人关注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的状态。 影响力:★★★★★ 点评:质疑中国作家与文学的声浪不绝,发生的这些事件是不是能反映中国文坛的全貌呢?我想事情没有悲观到如此地步,还有许多在争议声之外安安静静写作的人,他们坚持自己的文学信仰,他们对未来文学的成长满怀信心。 “作家富豪榜”事件:作家虚构了故事,榜单虚构了财富 事件描述:12月16日,《财经时报》刊发了《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余秋雨1400万居首韩寒第三》的报道。文章中称:“用了月余时间,走访了诸多作家、出版社、书店,深入了解作家作品的销售情况,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生存状况。调查的结果其实在意料之中,一些作家在为生存苦苦挣扎,一些作家已经通过版税‘跻身富人阶层’,基于此,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目的不在于标榜作家之间的差距,而是试图真实展现中国作家的生存现状”。据其报道,上榜的25作家及收入分配依次是:余秋雨1400万、二月河1200万、韩寒950万、苏童900万、郭敬明850万、唐浩明820万、易中天800万、郑渊洁780万、杨红樱750万、姜戎720万、安妮宝贝700万、王蒙500万、陈忠实455万、贾平凹420万、铁凝400万、海岩380万、周梅森375万、张平355万、余华350万、莫言345万、阿来330万、池莉320万、张悦然300万、刘心武275万、刘震云250万。 “作家富豪榜”一出炉,作家的贫富问题又成为媒体和大众津津乐道的谈资。上榜作家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看到榜单的余秋雨于12月20日在自己博客上发出了题为《我对“全国作家财富榜”的回复》的帖子,他说,自己看到1400万的收入很吃惊,统计者应该是把远远高于正版书的盗版算了进去,此外还有一些正规出版社从没支付过报酬,或者隐瞒印数。 在批评完盗版行为后,余秋雨颇有些自喜道:“不管怎么说,这个财富榜证明,只要是印有我名字的书,销售情况一直很好。对于这个事实,我有一种超越经济数字的喜悦。”余秋雨还说,多年来关于自己的种种谣言主要是“历史问题”的谣言和“文史差错”的谣言 ,全都是为了让读者不买自己的书,转而去买那些人的书。“结果,广大读者没有受他们的骗”。 相比余秋雨,韩寒要坦承大方得多:“950万?八九不离十吧。”他认为,为作家统计版税其实是非常容易干的活——只要找到这个作家的书,翻到版权页找出印数,再根据单册定价,按保守的10%版税计算,简单相乘就有结果了,“这个活随便谁只要有空都可以干,而且相对于金融界的富豪榜来说,这个榜单误差可能更小一些,基本上八九不离十”。 而更多的人看重的不是作家的回应,而是对这份榜单真实性的质疑,真实展现中国作家生存状态的目的似乎没有得到认可。 影响指数:★★★ 点评:“能写点字的并不都是作家,暴富的作家不等于知名的作家,畅销的作品不等于经典的作品”。中国作家是不是呈现出贫富的两极分化,并不重要。在出现了商业写作的今天,贫富分化无可厚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9 10:30:1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