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响应泽雄兄号召,传上小文,供真名的子弹炮打。 一部启示录,一部醒世书
蒋 泥
我看过不少描写知识分子和底层人物如何接受改造的小说和纪实作品,印象很深的就有杨绛、高尔泰、韦君宜等先生的《洗澡》《寻找家园》《干校六记》《思痛录》《夹边钩纪事》《高原大劫史》《往事并不如烟》(即《最后的贵族》)等,也下过不少功夫,把1949年之后的五十年做过认真的梳理,为它们写过不少文章,所以这段历史对我来说,几乎已经没有什么空白点可言了。即就是说,再过惨烈、悲壮、痛苦、不幸、离奇的事,我读后都不会觉得陌生、惊讶。在接到张沪先生半自传体的长篇小说《鸡窝》时,也就没抱太大的期待。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大意,本以为它不过就是写了一帮女性囚犯,如何在劳改农场接受思想改造与再教育,这应该不算什么新鲜话题,其实不然,它写的是一群特殊的女囚——妓女,而依照流行的说法,这东西早该在1949年以后就根绝掉了,何以到了1960年代依然潜性地存在着呢?这究竟是虚构,还是史实? 受以往宣传的影响,我以为肯定是绝迹了,读完《鸡窝》后才发现原先的认识大有问题。 作为一个成员如此复杂,历史如此悠久,疆土如此辽阔的社会,哪怕控制再怎样严实,是铁桶一块,也还是存在罅隙、漏洞以及人力难以管到的地方,为了生计,为了舒适,为了安逸,为了出国,为了巴结权贵,年轻的女人依然会采取最古老,也是最快捷的方式,以“性”为媒,获得“利益”、“好处”和“机会”,沦落风尘,难以出拔。有的出于主动,有的完全被动,有的被人利用,有的只顾眼前,纷纷走上不归之路,直至关到了监狱不是监狱、集中营不是集中营的劳改农场,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这里没有“量刑”,只有“改造”,对于有些人来说,哪怕你“改造”得再好,早应该“刑”满到期,组织上如果不放,劳改犯们也还是要接着呆下去,三四年有可能最后要坐上一二十年。 再要是妓女,进来前就感染了暗疮梅毒,逢到文革那样特殊的历史年代,到处在批斗,缺医少药,不给治,偷偷帮着她们治疗,也是怕扩散到其他人身上,就定了罪——“同情”敌人,怎么还能保得住性命呢?被武斗夺权的造反派打成残疾则已算侥幸! 十四岁参加“革命工作”的张沪先生,1957年“反右”时,由于上级规定各部门确定的“右派”有指标,单位为完成指标,翻出了她,说她1955年曾写过一首打油诗,“恶毒攻击”大官儿、小官儿,一夜之间和丈夫、著名作家从维熙一道,被打成右派分子,身陷囹圄二十年,有机会接触到了这类的形形色色的妓女,才揭开又一段尘封的历史,让我们领略到妓女这个行当,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即使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鲜活滋润地游荡在普遍禁欲的中国大地上。 并且,妓女不只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侠骨柔情、放肆浪荡的花花世界联系,而且也接续了脓毒恶臭、枯骨坟头! 史书上记载,“唐朝就有这种灭绝子孙的‘唐疮’(梅毒)”。所谓“白玉团团一个‘圈’,乾旋坤转任自然;谁知‘圈’内百般趣,便是人间地行仙”;圈即穴,“蒙茸细草小洞幽”,雄性为之颠倒,雌性为之羞怯,但惟有人类才通过“买春”来破“门”进“圈”入“穴”(49页),以它敛财,也就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可悲的是,这又是怎样难以拿出来见人的“惩罚”啊! 天道的惩罚已然可痛,人间的惩罚则见可怕,在这方面,天永远不能和人比。劳改农场的人不仅没有尊严,而且要靠相互告状、揭短、倾扎、打小报告来赢得“专政”人士的另眼相待,获得免受关禁闭、正常有饭吃、按时释放等权利。 即使这样,饥饿、繁重的体力活,尤其是愈来愈发展的性病,也把这些女子折腾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了。 看过这部小说后,不少人大概会做噩梦。 我们活在世上,不仅需要经常做美梦,也应该做一些噩梦,否则会缺少必要的生活免疫力。 我甚至想到了现在早已泛滥成灾的暗娼,各种娱乐场所——歌厅发廊、按摩酒店,那些成百上千万的妓女,在她们的欢笑背后,多少人受梅毒、艾滋病等疾患困扰,得不到及时检查、医治,死于非命。她们虽然不是生活在劳改农场,接受种种非人的待遇,但多少人想入此行,却因缴不起三五万元保护金——有了它,据说就可以得到相关部门“保护”,不在清扫之列——而在一次次扫除中凋零! 那些得到“保护”的人,赢取了越来越多不知情的“消费者”,却无形中扩大了感染种种性病的可能。 他们的真实状态,其实也是早该浮上水面,给人警示的。但我们对他们极其陌生,如同对囚牢里的妓女感到新鲜一样。 曾有人说,《鸡窝》这样的小说,应该被卫生部、艾滋病委员会等部门看中,作为性病教育的活教材。作者本人倒很低调,她说自己写这些故事,没有任何的意图与说教,只是想告诉读者,我们这块黄土地上,确实存在过这些人,发生过这些事(338页)。 当然,从艺术性来看,《鸡窝》也有不少缺憾,比如细节、故事上的略嫌散漫,未能真正深入人物的内心来体悟,带出那个特定时代更为惊心动魄的内容等,但在整体上,它不失为一部启示录,一部醒世书。
2006年12月31日晚八时,北京。 注:发表于<中国图书商报>07年1月5日。发表时删节太多,此处无删. 此书2006年11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