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时候教育能排世界前列

为什么民国时候教育能排世界前列

作者:张正平

    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归纳起来有一下几点。
    1、教育完全免费。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毛泽东就是在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的。1946年国民政丄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等等。
    2、教育经费。《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 保障。 ”业内人士可以对照60年前的这个标准算今天的账,看看有没有差距。
    3、教师薪水。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 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 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让今人望尘莫及,汗颜不已。
    4、多样化的教育格局。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南开中学就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起来有灵活自由的优点,当时的文化环境足以让私立学校生存并且发展,社会上对于私立学校也没有偏见,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时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得益于民国教育家的胸襟。
    5、不惜代价办教育。抗战前全国有4亿人,当时的西部只有1.8亿人,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涌入了5千万人口,而当时西部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全国的30%,民生工业只占5%,却要养活50%以上的人口。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丄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同时,抗战客观上为我国的西部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使西部诸省在基础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底开始在四川、河南、贵州、陕西、湖南、甘肃、江西、安徽等地先后成立了22所国立中学及3所国立华侨中学,先后培养教育了10万“战区流亡学生”。

民国时候中国教育并没有排在世界前列。

第一段里作者第一句话就说民国教育完全免费,可举的例子只是师范免费。论据不支持论点。

再读最后一段,“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丄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常识上大学教育不属义务教育。按作者这样看,80年代的中国大学免学费,也可以说当时实现了义务教育。

一句话,作者应该先把什么是义务教育,什么叫实现义务教育搞清楚为好。
本帖最后由 心中有刀 于 2011-2-7 13:29 编辑
为什么民国时候教育能排世界前列作者:张正平    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归纳起来有一下几点。
    1、教育完全免费。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
tian295 发表于 2011-2-7 02:02
克明兄说的对。

主帖作者是个写文章的菜鸟。且不说他压根儿就没论证凭什么说民国时期的教育排在了世界前列,就看他针对“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的主题所“归纳”的几大观点,竟是:“1、教育完全免费”,“2、教育经费”,“3、教师薪水”,“5、不惜代价办教育”,谈的都是钱,而且内容交叉,逻辑混乱。既然教育是完全免费的,又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那私立学校也都免费不成?教育经费都由国家全包了,如果是,还会有私立学校吗?——这与其说得益于“民国教育家的胸襟”,还不如说“得益于民国政府的资金”呢!如果教育经费国家全包了,钱从哪儿来?普通的小学教师薪水是县长的两倍,可能么?如果可能,合理么?

这样的帖子,不是信口胡扯是什么?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张正平,湖北人,男,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197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1982年留校任教,1985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张正平老师是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最受欢迎教师,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深受学

===================

是这个人吗?

很可能是所谓的五毛们的“钓鱼贴”,故意把民国时代捧上天,乱写一气,留下破绽,然后有人叫好的,五毛们就出来大打出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民国时期确实曾在宪法里规定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不过只是纸面文章,没有被落实。教师的薪水也被拖欠得很厉害,尽管有个法规。

不过当时的国立大学、师范学校确实待遇不错。我老师抗战后上的北大,学生公寓有校工打扫、生火炉之类,学生在校医院里生病住院,不仅不要医药费住院费,就连住院期间的伙食都是免费的。所以他老人家说乘着在学校的时候接受了鼻中隔矫正手术,手术完了,觉得医院实在舒服,有免费伙食,还有漂亮护士养眼,就要求医生再顺便把阑尾也割了,扁桃体也拿掉,住了一个月的医院。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

    1、 那个年代,那么高的文盲率,还跑“世界前列”?简直是扯蛋。
    2、 也得说一句,那时的“国立大学”。应该是能够让穷人子弟也可以上的,当然,那得能够拼了命挤得进去,这些学校的录取率,或许可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有一比。
    3、 正如木匠所说,纸面上的东西不等于现实,教师的生活,还是清苦的,即如大学教师,也不富裕——特别是在战乱之中时。
    4、 那个年代的小学教师,应该属于乡绅之列,原因是这些知识人,多数出于富裕之家。而乡镇地带,知识人缺乏,因此,小学教师的政治地位较高。这种传统,在解放初期还有影子,如一般县中校长,是党员的,会是县委委员。
    5、 “抗战前全国有4亿人,当时的西部只有1.8亿人,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涌入了5千万人口,”这五千万之数,俺不敢信,请提供证据!
4# 老木匠
木匠教授识别钓鱼贴的能力惊人。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7# 夏加坤


不知道这个本领是哪个老师教他老人家的,嘻嘻。我看以后可以开设专门的专业,木匠师傅当仁不让地成为首席导师。
民国时代的教育水平相对而言,确实不错,但说是排世界前列,也太夸张了. 

教师的待遇,就整体而言,除却某些特殊时期,确实不错.师范学校是免费的.国立大学的标准和要求都比较高.我外公是国立广西大学毕业的,物理专业,他们当时的课本,是全套采用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课本.教师中留洋的很多,所以学生的外语水平也大都不错. 外公会四国语言,直到晚年都能用英文直接写学术论文,口语也好.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6# ys1937


关于第二点,国内的学者应星研究过,新式教育的受益者,至少在初期,基本上是“士绅”。
6# ys1937  


关于第二点,国内的学者应星研究过,新式教育的受益者,至少在初期,基本上是“士绅”。
三苗 发表于 2011-2-8 08:20
**

    这一点上,并无分歧。
    再说透些,实际上,即使到解放初期,这一局面并无实质性改变。
    还得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在命革初期的“思想先驱”中,大多数也是“士绅”子弟。
    但这种说法和俺的第二点,却也有交集,即,穷人子弟一旦进入国立大学(极少数),衣食可以无忧。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1-2-8 09:09 编辑

11# ys1937

就“士绅”作为传统时期,或者农村地区文化资本的垄断者,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经济资源的垄断者,只有他们能够承担新式教育的费用(而且不需要子女从事体力劳动)这点而言,只能从他们的子弟中分化出持不同立场的集团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也不是中国的“特色”,而是几乎所谓“发展中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特征。教育决不是社会高度分化的避难所,除非进行有系统的、有意识的、大规模的再分配。
7# 夏加坤  


不知道这个本领是哪个老师教他老人家的,嘻嘻。我看以后可以开设专门的专业,木匠师傅当仁不让地成为首席导师。
三苗 发表于 2011-2-7 20:18
就是出了你这个孽种的叶氏家族的前辈们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4# 老木匠  
木匠教授识别钓鱼贴的能力惊人。
夏加坤 发表于 2011-2-7 14:03
像小夏这样正好就是做个鱼饵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1-2-9 12:51 编辑

木匠师傅用他老人家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反复地验证了一条生理学原理,这种献身于行为艺术的精神真是激不起我的半点兴趣。至于敝长辈,以后有机会的话倒真的要问问,难道他老人家当年真的开设了相关课程?


当然咯,木匠师傅在他老人家真理部部长,“人话”标准制定委员会,合格书籍/合格思想审查委员会委员(或者是秘书长/主席?我看好木匠师傅,加油哦)……这长长一串兼职和头衔上又增加了一个,应该恭喜他哈。也许将来有一天能够在比如说机场啊地铁啊火车站啊之类的地方看见木匠师傅学以致用?还是看好木匠师傅哦,继续围观木匠师傅的免费SHOW……
**

    论战双方都已经涉嫌进行人身攻击。
    哼哼!
本帖最后由 夏加坤 于 2011-2-9 15:19 编辑

13# 老木匠
木匠教授斯文扫地,颜面尽湿,俺懒得反击了。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13# 老木匠
木匠教授斯文扫地,颜面尽湿,俺懒得反击了。
夏加坤 发表于 2011-2-9 15:12
你湿得再厉害也没办法解决一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出了三苗/扶桑这个自命的左派先锋的福清叶氏家族,正好是这个题目的一个注解

这个家族是耕读世家,民国时期,这个家族的一支,有6个子女先后考上国立大学,后来无一例外的成为学者教授。

这一房的家长,做过私塾先生,在宗族里有相当的人望,不是族长,但是宗族里经常主持祭祖时,经常被公推为操刀分配胙肉的主持人。言传家教,注重传统,在抗战期间,给失学的孩子讲授儒经。培育出的这6个学者个个是谦谦君子。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19# 老木匠
这个考证有水平。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

    实事求是的说,解放前的大学里,货真价实的农家子弟,不敢说绝对没有,也是凤毛麟角。
    但是,也确实有家庭经济无法负担的贫家子弟,如同木匠大叔所引的福建叶姓一家。
    这里面的关键是:这种家庭要有“读书”的传统。
    因此,这种“人家”多半是:破落下来的绅士之家、以儒生立业的“穷秀才”人家。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首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是知识份子中一部份人的原因了,因为,上面这二类家庭也是很具有“命革”性的家庭。而他们又具有了其他人没有的有利条件,就是他们是有知识的,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政治的影响。
    这一点,是中国“农民命革”的新因素,至明末清初为止,草头王还是以“及时雨”一类的“好汉”为主,如刘邦、朱元璋、李自成……,而知识人最多只能是“军师”——张良、刘伯诚、李岩……——即谋士地位。而一旦有了外来文化“进入”,知识人在农民起义中的地位就有了质的变化,如洪天王即此。
**

    其实,在中国有句话,叫“富不过三代(也有说五代的)”,许多贫苦人家,往往也曾经“富裕”过,败了。而许多富裕人家,以前也是穷苦出身的。
    看来也正因为止,所以有“查三代”的要求——如果,要查五代、十代,那“清白”之家,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1-2-9 22:03 编辑

木匠师傅对俺家的历史了解得这么清楚真是让俺受宠若惊哈,还帮俺家造了一个“耕读”之类的名头。看来木匠师傅又多了一个俺家家谱编纂委员会主任的头衔(不知道俺小时候看到的那些是不是出自木匠师傅的手笔),真是可喜可贺。不过木匠师傅,俺有一位叔公并不在学术界供职,看来您的工作还需要更加深入更加细致哦,希望早日看到您的新鲜出炉的研究成果。当然咯,当时80%甚至更多的中国(大陆)人一定是活该的傻瓜笨蛋,只能治于木匠师傅这样的精英了;在《中国的现代化》中提出的当时中国各级学校教育的人数的罗兹曼也一定是“五毛”嫌疑人了。木匠师傅的某项生理功能的确特别发达,没能在一个多月前的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看见木匠师傅的芳踪,真是俄罗斯人民的极大损失哪。


社会流动在任何社会里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的,“万世一系”这种东东,和中国修的那种,把自己的祖先和各类名人扯上关系的家谱,从来就是彻底的神话(和那些宣称某些国家/民族特别优秀的神话从根子上是一样的)。对这种神话趋之若骛的,我认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NC。
**

    嘿嘿,三苗看来是“编制委员会主任”了吧?怎么总在封官许愿啊?

    “把自己的祖先和各类名人扯上关系的家谱,从来就是彻底的神话。对这种神话趋之若骛的……”这省略号省得不知所指。
    俺来代你说吧:
    一些人对名人抱有矛盾的心态,既要“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手’”,又急于想和名人挂上勾,沾点光。
    在不可能成为名人的时候,要骂名人。在有可能成个小名人时,就急于要和大名人“狗连连”。
    不过,有一点俺倒确实有些莫明其妙,本来就已经是“一世之雄”的人了,他的不肖子孙们怎么还想给他和历史上的名人(名气小多了的)联起谱来。三苗如其能解,望解释。
21# ys1937


和于老先生唱唱反调,古代的农民起义里,“知识人”虽然只是谋士,但是他们对于他们赖以安身立命,并且获得文化、经济上的宰制地位,以及相当程度上的政治宰制的社会结构的维持和“再生产”可是起着首要作用的。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1-2-9 22:19 编辑

24# ys1937


这个官可不是俺封的嘿,木匠师傅对俺家的家谱表现出来的热心,热情足以使他获得这个职位了——即使他的专业能力看来并不是没有问题的,而且看起来木匠师傅非常希望得到这个职位不是?那么挫伤他老人家的热情总是不好的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么。


至于于老先生的问题,我以为是要建构一种“河蟹”的、连续的历史叙事,把历史变成一个没有,也不可能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的东东(BTW:这个也是某些人平时信誓旦旦地反对的那个东西正在全力投入做的事情),简单地说,就是“文革”中一度流行的“血统论”,而且,这个还是标准版的。
21# ys1937  
    和于老先生唱唱反调,古代的农民起义里,“知识人”虽然只是谋士,但是他们对于他们赖以安身立命,并且获得文化、经济上的宰制地位,以及相当程度上的政治宰制的社会结构的维持和“再生产”可是起着首要作用的。三苗 发表于 2011-2-9 22:07
**

    嘿嘿,俺实在看不出“反”在什么地方。
    三苗说的是作用,俺说的是地位,只能说两者相辅相成,没有矛盾啊!
    政治地位上,刘邦、朱元璋、李自成是一把手,张良、刘基、李岩(?)连二把手都算不上。张良识想,先颠儿了。刘伯温、李公子不太识相,结果全被害了。
    而洪天王则不同,他是一把手。而分界点,则是外来文化的大举进入中国。

    奉劝三苗一声,不要老想着“斗斗斗”,也要尽可能和稀泥!
哦,被某些人骂得狗血淋头的刘小枫先生,最近似乎也致力于如此建构历史,这些人莫非和澳大利亚的原住民有相同的“偏好”?
**

    三苗,别老是指名道姓的。
    下次,你再“于老先生”,俺可要称你“叶家小子”了。
    嘻嘻!
叶氏不算贵族,一般般的家境,按照党的阶级划分算是中小地主吧。按照前清时代的标准,也不算绅士,本人没有功名。

另外,也要劝一劝于先生,像三苗/扶桑这样永远阴阳怪气,没有一句人话的,大可不必搭理,当他是个零蛋就行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