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奇文共赏析]金庸小说是精神鸦片(供批判)

作者:邓伐檀 
  
  
  
    最近人民网接连发了两个批评金庸小说的帖子,感觉情绪化的东西比较多,理性剖析的少,所以觉得言犹未尽。其实,我也早就想说说金庸小说的不是了。
  
    金庸小说至少有三大危害:
  
    第一,反法治。早在两千多年以前,韩非子就说过:“侠以武犯禁。”认为侠客是破坏法制的坏蛋。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所说的法制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法制。但不可否认,他的许多论述,与今天的法治理论是有相通之处的。今天人们强调民主法治,要求依法治国,就同样要求严格维护法律的权威,任何破坏法律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显然,金庸小说中的侠客们动不动就动刀动枪,杀人如麻,完全凭自己的主观好恶行事,完全藐视法制。虽然,我们不能要求金庸群侠像今天的公民一样来遵守今天的法律,但是,如果今天的公民、特别是年轻的孩子们,如果过于痴迷金庸小说,受金庸群侠的感染,则也很有可能效仿所谓的侠客之所为,喜欢暴力解决问题,超脱于社会正常制度体系之外而去采取血腥斗争的手段来实现个人的欲望,这无疑是与法治时代的公民精神相违背的。
  
    第二,反科学。金庸小说宣扬的武术近乎神话,而比神话危害更大的是,他竭力宣称自己不是神话,总是去找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来证明,侠客们神乎其神的武术是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修炼得来的,这就使得它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特别是对于那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或者文化水平偏低的人——而这些人恰恰是金庸小说最庞大的读者群。本质上,这就像是假气功师在传播伪气功,金庸可谓假气功师之祖师派的人物。金庸小说中甚至有最基本的科学常识错误,例如《笑傲江湖》里的蓝凤凰等用蚂蝗给令狐冲输血,今天稍微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不同人的血型可能不同,是会相互排斥的,这种输血方式往往只能够要了人的命。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对比:今天在西方,科幻作品风靡;而在中国,却是这种完全背离现代科学的金庸小说在大行其道,这显然非常不利于培养国民的科技意识。
  
    第三,反道德。表面上,金庸小说宣扬侠义精神,而侠客们总是讲究道义,以“同道中人”相标榜,真正的侠客就应该是道德的楷模。但是,金庸小说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反道德的。金庸喜欢塑造这样一种人物:以藐视社会道德体系来显示侠客的卓尔不群,例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等。当然尤为典型的是他的韦小宝。韦小宝完全颠覆了侠义道德体系,而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小无赖。类似韦小宝这样的人,或许在中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性,中国历史上不乏这种油滑、不学无术而飞黄腾达的人,但问题在于,金庸塑造了这样一种人而没有在小说中体现出对他的批判,反而不乏赞赏之意,这更容易给今天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造成误导。这或许正如金瓶梅的精华在于它逼真地描绘了西门庆家里的荒淫世界,而其糟粕之处则在于没有对荒淫给予应有的批判,反而不乏欣赏之意。金庸逼真地描画出了一只苍蝇,但自己还想把苍蝇当饭吃。
  
    所以,金庸小说在中国社会的流行,不能够不说是中国社会的不幸。本质上,这也反映出了中国人法治意识、科技水平、道德自律能力的低下。金庸小说只能够在中国人的圈子里流行,而无法像哈里波特那样流行全世界,其原因就在于此:金庸小说没有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中国人,反而为中国人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落后于时代的精神鸦片王国。金庸小说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鸦片。这种小说的流行、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流行,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至少,不应该把金庸小说抬得过高,让这种小说进中学生的课外读物、进大学,那更是荒谬!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我是把金庸的小说当做成年人的童话来看的,,虽说细想也觉得有些无聊.比较喜欢他的<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但对将他的书一拍再拍,拍成那么无聊荒唐的电视剧十分反感.将金庸捧得那么高没有必要,他书中的侠客动不动拔刀剑也确实透着小心眼儿,可将他的书说成精神鸦片似乎也太严重了.就是一种小说的类型而已,无论大人小孩都是需要童话的,否则生活也太枯燥无趣了.将三顶大帽子扣在金庸的童话上,虽还不到摩拳擦掌的地步,也还是叫我想起了开帽子铺.老百姓生活得挺苦的,有时真盼着出个侠客来解救他们.若连好这口儿都禁了,那不是连幻想的权利都没有了?我想,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素质的提高,什么时候真赶上了发达国家,你就是叫他们喜欢这些有些无聊的童话,估计人也会越来越少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1 14:44:46编辑过]


不能同意主帖的观点。同意楼上所说的,这是在乱扣帽子。成人也需要有童话,中国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不一定非要哈里·波特或者是科幻。我觉得哈里·波特也没什么好,要说好,也是营销做得好。

有关高尚,还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好不要拿它说事。

而且中国的武侠也自成一个世界,未必不是一笔文化财富,何苦非要向西方的科学理性看齐?

我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看金庸、梁羽生,一直看到高中毕业(当然不是天天看:-)也没见得被荼毒成什么样子,大学考上了,心中也还留有被侠肝义胆映照的甜美记忆。

侠的精神有什么不好吗?

主帖的观点太老了,一丁丁点新意都没有。

关于武侠小说是精神鸦片的观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提出来了(好像茅盾说的),后来鄢烈山们又搬出来批判金庸,属于“体裁决定论”一脉,没啥意思。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胡适是非常反对武侠小说的,他称之为下流.

李敖也写过一篇<<武侠小说,接镖>>,并专文写一篇<<金庸式的伪善>>批判金庸.

我个人以前喜欢过武侠,现在把它丢掉了.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好个当代林则徐。

雁过不留声 做人不做事,做事不做人
以下是引用夏加坤在2006-10-23 14:00:00的发言: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胡适是非常反对武侠小说的,他称之为下流.

李敖也写过一篇<<武侠小说,接镖>>,并专文写一篇<<金庸式的伪善>>批判金庸.

我个人以前喜欢过武侠,现在把它丢掉了.

有人说胡适说过一句话,叫“武侠小说都是下流的”,我没查到这句话的原出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下流”是“不入流”的意思,而胡适实在生得早了点,没见过武侠小说这个种类后来的发展,当然更无缘拜读金庸。这很正常,曾几何时,整个的小说家都属于“下九流”,刘歆先生哪里想得到后来小说这东西多么风光呢。

有一个类似的出处,是李敖说的:“胡适先生生前对我说,他是不看武侠小说的,用他的话来讲,武侠小说太‘下流’。”李敖这人可真不地道,胡先生斯人已逝,死无对证了,有栽赃嫌疑。因为事实上有据可查的是,胡适先生是“看武侠小说的”,在其《四十自述》中列出了他小时候看过的一些小说名字,十九种当中就有多种属于武侠小说范畴:《水浒传》、《七剑十三侠》、《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平西》、《粉妆楼》等。

老童考证的有趣,看来拉大旗作虎皮的事情,自居学究的也不能免俗。
雁过不留声 做人不做事,做事不做人

在我的印象中,书只有独特与否的区分,而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以及道德与否的区分。只要独特,都是好书。

具体到金庸,我完全当作一种消遣的东西看待。记得早年看金庸的时候,总是干一件事干久了累了,想调剂一下,于是找来一本武侠小说,也不管作者是谁,并且不从开头看起,从中间看起就可。大看几天,记得有次接连两个晚上没睡,全部看完,所有的疲累都消失了。这方法对我来说非常灵。

“精神鸦片”一词让人读了不舒服。

读武侠

以下是引用丁伯刚在2006-10-26 17:38:00的发言:

在我的印象中,书只有独特与否的区分,而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以及道德与否的区分。只要独特,都是好书。

具体到金庸,我完全当作一种消遣的东西看待。记得早年看金庸的时候,总是干一件事干久了累了,想调剂一下,于是找来一本武侠小说,也不管作者是谁,并且不从开头看起,从中间看起就可。大看几天,记得有次接连两个晚上没睡,全部看完,所有的疲累都消失了。这方法对我来说非常灵。

在我的印象中,书跟书比较,绝对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以及道德与否的区分,好书就是好书,不难分辨。

俺从来不把读金庸小说当消遣,准确地讲,那属于带点神圣意味的个人享受,通常是要洗过手、泡好茶、点燃香,调好灯光并找到最舒适的坐椅再开卷的。早年不懂事的时候看金庸,跟读上级文件态度类似,那显然不对。

好在俺已深深地明白“金庸小说”不等于“武侠小说”,一如“鲁迅杂文”不等于“杂文”!

还有,在所有的图书类别中,武侠小说是最有必要认清作者再读的。当你拿到一本武侠小说后,顶顶重要的就是先瞅准了作者是谁,不然很可能糟蹋生命浪费钱。

[em05]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主帖的1,2,3都是以道驭文在说事,帽子实在太大,争论起来没边.只想问问,难道金庸小说的文字美感,布局谋篇的气势,就不能打动楼主?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
以下是引用周熙在2006-10-28 9:38:00的发言:
主帖的1,2,3都是以道驭文在说事,帽子实在太大,争论起来没边.只想问问,难道金庸小说的文字美感,布局谋篇的气势,就不能打动楼主?

楼主是平平,阿厚追问的对象是专事砍砍之作的邓伐檀。

[em06]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其实现代武侠小说可以说是明清小说的后继者。一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应是此类小说的代表了。先生的著作,无论在语言上,情节铺设上,还是人物规模的控制上都是让人敬畏的。除金庸外,大众较熟悉的还有古龙,陈青云,梁羽生,卧龙生等。

文学作品都会有浪漫的联想,如《西游记》等。而武侠小说在这方面尤是了得,反武侠小说的人是否觉得故事中的很多东西都让人不可思议,让你枯坐一生都无法想像得到。在惊叹作者的浮想联翩的同时,是否觉得自己的呆滞和迟钝?

其实,很多具备传统元素的东西,总会给人以无限遐想,从而产生美感。当这些具有古典韵味且经典的语言掠过眼际时,难道不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快感吗?这种感觉在现当代的小说中应该找不到吧。

有刀先生一定是个金庸迷。

在生活中碰到过许多金庸迷,在他们面前你是什么道理也说不清说不通的。

总觉得文学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结晶,而金庸等武侠小说离精神生活实在不沾边。

一直觉得武侠小说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怪胎:一方面它是那么吸引人,你只要看了几句就完全被其控制,不看完你就爬不出来。什么事都只能丢到一边。但是在看了那么多的武侠之后,我不能不说一句:这是一堆奇异的垃圾,其中什么精神含量也没有。

真对不起,我讲这些绝对不想争论什么,我真地只想谈谈读武侠多年的真实想法。从这方面讲,我很同意有刀先生这段话:

在我的印象中,书跟书比较,绝对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以及道德与否的区分,好书就是好书,不难分辨。

俺也曾是金庸迷,一些小说不止是看过一遍两遍。看到丁先生说,“在他们面前你是什么道理也说不清说不通的。”脑子首先的反应就是反驳。

但我又再看了一遍十五楼回复,一定程度上,我竟然也认为丁先生说得有理。现在如果让我去看金的旧书,那是再也不肯了。把时间消磨在这上面,我舍不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0 17:26:36编辑过]

花花不花

“在生活中碰到过许多金庸迷,在他们面前你是什么道理也说不清说不通的。”

抱歉,我这话讲过了。当时想到平日的几个朋友,都喜欢金庸,我有时说几句不恭的话,总会被他们骂上一通。他们那种气急的样子真让人笑死。

俺现在是玩性太大了,否则我还是要读金庸。且不说精神含量——要说其中也不少,比些茅盾奖的作品不会少——小说不就是娱乐吗?

读读小说,都会上升到精神鸦片的恐怖高度,这作者真是无趣。

小说是干什么的?并非对小说不敬,小说原本就是供人消遣的。在没有电视的时代,小说就是给人破愁消闷、驱散长夜的读物,小说哪里可以承受如此之重。小说变得伟大,全仗个别天才的文学伟力,并非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天然具有“文以载道”的特征。何况,所谓小说的伟大,也绝不在作者标举的那几方面。

按照作者的法律、科学和道德三大标准,世上大概只能存在主旋律作品了。假如作者拥有对艺术的生杀予夺之权,我看,文学杰作中大约超过半数,都有成为禁书的危险。

俺现在不读金庸,是指旧书,是因为读得太熟了,有几部可能不下四五遍.如果有新的,俺还是会扑了过去的.
花花不花

偶时常恶意地想:小说本是精神修养之地,在小说里面找精神营养的人多半营养不良。该吃饭时不上饭桌却往床上躺,能好得了?

再说两句:一些人有教育癖,另一些人有受教育癖,两边配合,就会赋予小说沉重的负担,就会产生视某种小说为“精神鸦片”的恐怖教诲。。

一些守旧人士往往反对孩子读小说,因为在他们眼里,小说是“小道”,是闲书,无益于现实人生。和他们不同的是,我不反对孩子们读小说;和他们相同的是,我也认为小说是“小道”,是闲书。

对我来说,世上只有好小说与坏小说之分,没有道德小说与非道德小说之别。而好小说与坏小说的分野,取决于文学性,也仅仅取决于文学性。据我所知,很多文人也多持这个观点。这个观点虽然稀松平常,但很可能就是正解。

讨论来讨论去,不过是书,凡是书,总有好的地方。哪怕只有一页使自己受到教益,也该感谢作者的。

什么样的书的流行是因为读者。中国最大的读者是中学生,记得钱钟书几十年前的一篇文章就说过,中国的读者群和国外不同,国外是中产阶级,而国内是中学生。

读者的素质对于文化来说很重要。只是不知道读者的素质是不是作者养育的。应该不全是。

人情如冰六月寒,花作一份艳,为谁笑人间

现在批判金庸小说似乎 为时过早。

比起我们现在中小学教材上占主流地位的一些政治文学、革命文学、极左文学,金庸的小说显然要人性化的多,有人情味的多。比起官方还在宣扬的那些英雄人物,像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 郭靖、张无忌、段誉那些人显然更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金庸小说的毒素也是很大的。我们现在重视金庸文学,为的是打倒那些革命文学和政治文学那些毒害更大的文学,等把那些东西都消灭了,我们再来清理金庸的毒素也不迟。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吃过那种文化专制的苦头后,我最讨厌给人读书定调子的作法。原作者一副太师爷嘴脸,左得出奇!

读者的需求有多样性,我们就应该提供多样的读物。这是市场所决定的。记得二十多年前国家部门曾严格禁止台湾、香港武侠小说在大陆出版,但地下盗版书大量充斥市场,你能禁止吗?因为读者有需求啊!

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什么不好?最起码它可以使读者消遣愉悦!你有整天阅读马列著作、学习社论的自由,但不可以剥夺广大读者阅读武侠小说的权利!

也应该相信读者有阅读武侠小说的鉴赏能力。任何历史都有局限性,以历史为背景的武侠小说也不能摆脱这种制约。所以那些武侠人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能因为有局限性就不让读者阅读,或者以“精神鸦片”为借口封杀一个文学品种!

平平肯定在闷笑,这个帖子明写着供批判,果然读贴的,一个个自觉出来口诛笔伐。这叫中套不如自己钻套。有趣有趣。[em10][em10]
今天,我就是高瑜

  大致可以分为数派,一,载道派,只是这个道变了,变为民主自由了,二,娱乐派,三,文学派,

  先说第一个,载道大概总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吧,载一下民主自由,如果作者自愿,大概也未尝不可,

  二,娱乐派的观点让金听了大概会不高兴的,如果真的哪个把金的小说看上第二遍,我真的很佩服他.

  三,文学派,文学性,这个真的不好说,因为人言各异,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偏偏现在又是一个"民主是一种普世价值"的时代,按人头算还是按什么算?恐怕难得共识,

      大概只有听专家说,

  金庸真的是给文学专家出了个难题呀,

你需要佩服的人太多了,仅这个坛子里把金的小说看上第二遍得就不只我一个[em07]

我从来不看金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的.

这与人个的趣味习惯有关.不足为外人道也.

国外的魔幻或者科幻艺术,应该说也是有高下之分的.也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商业原则下产生的东西,实在需要怀疑再怀疑.金庸是商业奇才.办报纸有一套.晚年突然做起教授,究竟是怎么回事?真的是小说文学站住了脚,还是出版商人的炒作?

我非常老实的交待,打心底由衷地歧视不屑一看的人,正如不屑一看的人歧视我辈。也许正是这种各自自以为是的偏执,才造就了这么多口水,这,也是读书之趣吧。
雁过不留声 做人不做事,做事不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