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有多少书值得一读?

作者:云萧真语



当前时代被称作信息时代或知识爆炸时代,原因之一即在新概念、新学说、新感觉及新图书层出不穷,而且数量巨大。当然,无论它们最初以何等形态展现,最后都要以文字、符号或书籍的形式固化,成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因此我们需要探求:面对庞杂浩翰的书海(也包括文章),原有多少东西值得一读?
今有无数读书人,比如上网读帖、佛堂读经、课堂读教材、研究读专籍、娱乐读闲文等众,或读得心迷意乱,或读得若得若失,或读得焦头烂额,或读得索然无趣,或读得手舞足蹈,不一而足。也就有很多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诚是一大乐事;书是知识与力量的源泉;书亦令人迷失方向。
其中最典型者,莫过于如下几种情形。其一,也读元初经典,却读不出敬天畏命、见佛见道、且仁且义的文化精华。我们到处可见这类专家、学者、教授及自诩学贯中西的“通人”,他们读经典读了一辈子或大半辈子,既已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也乐于口若悬河,八方“布道”,但他骨子里却是无神论者、唯物论者与科学主义者,言谈举止更像文痞、科痞与市井小人,没有一点经典熏陶下必定当有的仙风道骨与浩然正气。因此,他们的阅读,其实是自陷死胡同的阅读;他们的“研究成果”,其实是贻害无穷的流毒;他们的一生,也就只是自误误人,至死不能明心、悟道、入化的反面人生。
其二,也读宗教经典,却读不出经典的本意,见不到大觉的尊严,得不到了悟一切的智慧。这主要是指当前众多政治化了的僧道、学术化了的居士及死守“一个神”的教徒,当然也包括那些潜心悟道、却执迷伪劣经典的“真修者”。他们表面也信神,也遵守某些既定的戒律或仪式,内心却患得患失,若信若疑,更把宗教形式、个人名利、后天观念、恍惚“感悟”、前人谬论看得紧要,所以既没有神佛管他,也没有修行中的任何突破,更不可能有朝一日出三界、得解脱。虽然如此,他们却敢于大肆言说,轻易定论,四面攻伐,动辄“开创”。孰不知,这恰是违背佛道神旨的大逆不道之举,其罪无以复加。
其三,多以追逐功利、寻求刺激的心态阅读,将图书、文字当做庸俗的工具或娱乐的途径,结果也就有意无意奠定悲剧的命运。譬如吴起学儒,连父母死了也不欲奔丧,故被老师逐出;继而杀妻求将,尽管屡建奇功,却终难保功名与性命。苏秦读书读到头悬梁、锥刺股,后来虽能身佩六国相印,气昂昂骄矜一时,仍不免横遭万箭穿心之祸。金圣叹以俗人心思点评“才子书”,甚至想如法炮制点评佛经,结果表面似因不白之冤而罹不测之祸,实则罪有应得,只能由他如此这般下场。今人在武侠、色情、凶杀、乱法乱道的图书或网站沉沦,也就只能聊以自尉、兴奋片刻,回头来必定付出可怕代价。
读书倘入这种种误区,不仅是在将时间、精力虚耗,更是在将生命根基、天然本性与大好因缘糟塌。那末,我们当读什么书,当如何读,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首先,我们得知道人生一世,到底最需要什么?身体康健、衣食无忧、学有专长、功成名就之类,人人在追,人人在求,是为一般之需要。道德高尚、心性超拔、通天明道、返本归真一途,则甚少有人乐道,尤少有人登攀,极少有人成就。何以如此?人多重此生,少重身后;多重实利,少重德行;多见表面得失的因果,鲜见善恶轮报的循回;多见人人争斗的尘沙,鲜见神佛永恒的天国。而事实上,一般需要的得到,也得依靠天道成全,人若不善与无德,纵挖空心思、用尽手段,也难攫取点滴;人生如白驹过隙,只有抓住有此人身且稍纵即逝的机会,一心重善、积德、求道、圆满,才能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才能一劳永逸的获得大智慧、大时空与大幸福。
其次,我们得知道图书的来由与内涵,到底有何是非?图书的创作者,一为圣贤或伪圣,一为学者或伪学,一为君子或盲流。圣贤之作,既合天道,且明神性,微言大义,直指人心,如释迦、耶稣、老子、孔子、苏格拉底之言,正读正悟,必见万丈金光,龙飞凤翔。伪圣如后来的许多“教主”或“宗师”,表面也劝善、信神、冠冕堂皇,实则在干败坏正信、亵渎神佛、误导众生的勾当。学者之学,如与佛道神相关,无论他有什么议论、判断、叙述,都无关神意,都大谬不然,既勿须阅读,更不可信从;不在道中真修、大悟,如何说清神界?学者之学,倘是尘世的一般学问,即可算作知识。至于伪学,那连知识也算不上了,根本不值一提。正统作家、诗人及艺术家,即为此之君子,他们通晓圣贤之道,更有学者之学,故其作品不在哗众取宠或淆乱人心,而在以事言理、以人宣道、以文艺的表象展现神传文化的内涵。盲流是己心懵懵、却也欲著书以求名利或渲泄情绪的一类,其心乏善可陈,其作也黯淡无光;写作者受魔性驱使写作,阅读者读来也就受魔性诱导。
至此,我们必定发现,原来尘世浩如烟海的图书,并没有多少值得我们阅读;原来灿若星辰的无数作者,并没有多少值得我们推崇;原来今日“爆炸”而来的信息或“红人”,绝大部分都是鸦片或垃圾。同时我们也就明白,读圣贤之书以修养身心,悟会大道;读君子之书以知察天地,通晓人情;读学者之书以强化专业,精益求精,诚是人生阅读的正途。如此,多读必多益,大悟必大进,岂不快哉?相反,受伪圣迷惑,被伪学欺骗,为盲流毒害,心灵必定迷失方向,耳目必定饱受污染,生命必定万分危险。
故读书之道,必先正心,确知它正大光明的需求;而后选材,坚决摒弃不真不善、不伦不类的作者及作品;过程之中,务必明辨是非、正邪与善恶,尽其所能与天地、神佛沟通,不断强化正义、良知的识见;阅读之后,耳聪目明,心正身端,神游十方世界而无碍,理达古今中外而归真,继而出神入化,通天彻地,足矣。


2008-8-15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主帖作者语文课成绩应该不坏,书嘛,估计多年来一直读得很不多很不多。

嘿嘿。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真要说读书,十倍子也不过读够读个冰山一角。

有些书读一本就够受用一生,有些书读一生也吃不透。

所以我推崇的是,读书是自个的事,自己偷偷躲一边读自己喜欢的书就行了,爱咋地咋地。就象谈恋爱,如果有人老把自己恋爱的事抬着到处说,那说明他不是在真的恋爱。同理,如果有人老把自己读书的事抬着到处说,也说明他不是真的在读书。
春天过去了,但幸福还会再来。
读书嘛,读着读着,就知道什么书该读,什么书不值得一读了。
但是,读得少,光问,是没有用的。只会问“有多少书值得一读”,好像是为自己的不读书寻找借口似的。
我曾经引用过散文家秦牧复述的契诃夫短篇小说《打赌》,故事虽有点寓言化,但道理还是成立的。粘贴过来:
“一个银行老板和一个有些文化的人打赌,要是那人能够住在一间房子里,老是看书,不出门,不和人来往,这样一直住满十五年,他就愿意输给他两百万卢布。那人答应了。于是一场为期十五年的赌赛就进行了。他们立了合约,由银行老板在后花园搭起一间房子,房子门户封闭,只开了一个窗,饮食用品都从这个窗口送进去。那人需要什么东西,只要写张字条放在窗口,银行老板就会派人给他料理。那人就这样在屋子里静静地读书,从窗口递着条子要各种书看。起初,他要的都是娱乐性很强的书籍;接着,他阅读古今文学作品;往后,他读历史、传记、自然科学,读逻辑,读哲学,而经过相当时间以后,他需要的书的范围变得很不固定,有时上午要一本文学,下午要一本自然科学,各种内容的书籍阅读常常交叉进行。
“这个故事的结尾,是临近十五年限期届满的时候,银行老板破产了。他深夜里摸进后花园的小屋,准备杀掉那个自动接受关闭了十多年的合约的朋友,希望不必为赔偿那笔巨款而打官司。但是,却发现那人在期限马上就要届满的时候留下了字条,说他经过十五年的苦读深思,悟破了人生的道理,已经不愿领取巨款,因此决定一走了之,以毁弃那个协定。这使那位银行老板大感愧怍。”
“故读书之道,必先正心,确知它正大光明的需求;而后选材,坚决摒弃不真不善、不伦不类的作者及作品;过程之中,务必明辨是非、正邪与善恶,尽其所能与天地、神佛沟通,不断强化正义、良知的识见;阅读之后,耳聪目明,心正身端,神游十方世界而无碍,理达古今中外而归真,继而出神入化,通天彻地,足矣。”

——能这样的,必是神仙无疑。
——对题目的第一个反应是,值得一读的书实在太多了,没想到作者的结论竟然是:“原来尘世浩如烟海的图书,并没有多少值得我们阅读。”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思考得出重要启示,对于今后很多阅读岁月将受益无穷。
有时浩叹书海无穷,精力有限;刚想投身其间,世俗享乐很容易就挤占了时间。
读一本书,应该事先定好阅读方法,这是俺给自己定的规矩。论语唐诗宋词之类,属于润腹轻吟,拟不时捡拾随意过目;专业书籍,目的性很强,掌握纲目逻辑后重点解决问题,快拣快扔;拟重点吞噬自己感兴趣的类别书籍,把相关系列精华书籍逐渐读完,先鲸吞后反哺蚕食。

诸位有何读书技巧,不妨贡献下。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童志刚 于 2008-9-13 10:07 发表
“——对题目的第一个反应是,值得一读的书实在太多了,没想到作者的结论竟然是:“原来尘世浩如烟海的图书,并没有多少值得我们阅读。”
俺倒是觉得这句话很有价值。选择值得一读的书籍恐怕是首要问题。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9-13 10:22 发表


俺倒是觉得这句话很有价值。选择值得一读的书籍恐怕是首要问题。
既然同意他说的“没有多少值得我们阅读”,还选择什么?“没有多少”差不多就是“屈指可数”的意思了,请他开个书单就完了嘛。
人家不过是提醒大家,注意选择书籍。
相当于说,每个男孩,真正适合自己的女孩子是没有多少的。
其意思,绝对不是要开个女孩名单给每个男孩吧。
老童总想法把人累死。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被雷到了。
这个人是在说读书,还是在说炼丹啊?看来读书的效果这么猛,不是成佛就是成魔啊!
把书扔进他的炼丹炉里,剩下没化成灰烬的那些,肯定是好书。
“读文章是可以像惊艳,原来前生已相知,决不会失误的。”

“这个妹妹,我认识的。”
其实,写写“有多少书值得三读”可能更有意思。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9-13 10:39 发表
人家不过是提醒大家,注意选择书籍。
相当于说,每个男孩,真正适合自己的女孩子是没有多少的。
其意思,绝对不是要开个女孩名单给每个男孩吧。
老童总想法把人累死。
1,既然“没有多少”,当然也就累不死他,兮兮杞人忧天了。
2,比喻总是蹩脚的,而兮兮的这个比喻尤其突出。
3,他“不过”的到底是什么,看看这个:
“我们得知道人生一世,到底最需要什么?身体康健、衣食无忧、学有专长、功成名就之类,人人在追,人人在求,是为一般之需要。道德高尚、心性超拔、通天明道、返本归真一途,则甚少有人乐道,尤少有人登攀,极少有人成就。何以如此?人多重此生,少重身后;多重实利,少重德行;多见表面得失的因果,鲜见善恶轮报的循回;多见人人争斗的尘沙,鲜见神佛永恒的天国。而事实上,一般需要的得到,也得依靠天道成全,人若不善与无德,纵挖空心思、用尽手段,也难攫取点滴;人生如白驹过隙,只有抓住有此人身且稍纵即逝的机会,一心重善、积德、求道、圆满,才能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才能一劳永逸的获得大智慧、大时空与大幸福。”
俺也有个蹩脚的比喻,这这这,哪里是在谈读书?有人说像是在谈“炼丹”,俺觉得太像轮子们发出的咯吱声了。
原帖由 梅茗 于 2008-9-13 10:45 发表
“读文章是可以像惊艳,原来前生已相知,决不会失误的。”

“这个妹妹,我认识的。”
回帖中写的最好的,我以为。呵呵
有多少梦值得一游——自觉梦游人
有多少木值得一刨——老木匠
有多少国值得一爱——兮兮
有多少文值得一采——周泽雄
有多少苗值得一体——李大苗
……
参加交流
原帖由 山民 于 2008-9-13 10:04 发表
真要说读书,十倍子也不过读够读个冰山一角。

有些书读一本就够受用一生,有些书读一生也吃不透。

所以我推崇的是,读书是自个的事,自己偷偷躲一边读自己喜欢的书就行了,爱咋地咋地。就象谈恋爱,如果有人老把自己恋爱的事抬着到处说,那说明他不是在真的恋爱。同理,如果有人老把自己读书的事抬着到处说,也说明他不是真的在读书。
有理!
常常弄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要别人为他推荐一些书,也常常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自己读过的书列个书目推荐给别人。经山民兄一提醒,恍然大悟。
原帖由 踏雪无痕 于 2008-9-13 21:59 发表

有理!
常常弄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要别人为他推荐一些书,也常常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自己读过的书列个书目推荐给别人。经山民兄一提醒,恍然大悟。
推荐书还是有必要的,很多人想读书,却不知道该去读什么书,市场上的书太多了,有鉴别能力和一定阅读视野的读者还是比较少的。
不同的书因其不同的作者故有不同的风格,读书应就个人的喜好。我曾看到某些网友推荐的书,许多也不值一读。
喜欢自己上图书馆或书店,一书在手先粗粗浏览,偶尔几个细节令我心生喜悦,便认定“就是这本了!”再带回细看。有些书珍藏几年再翻出来看,还是有初读的喜悦。
有时也会象买衣服一样,迷信“第一印象”。翻到一本喜欢的书,想暂不买,再去看看其他书再说,可彼时已心神不宁,非折回买下那本书才心安。呵呵,象我这等“性情中人”真也做不了真正的读书人。很少在别人的推荐下,带着书名直奔目标的,所以也多了一份新鲜感。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一本书没有经历30年以上的洗礼仍然存在是不值得一读的。但是现在,好像我们,还有书们似乎都有点等不及30年了。所以现在似乎已经不太适合读书了。
30年?这标准有点尴尬,作为普通文学读物,30年过于苛刻,对于文学经典,又显得不够。
评价文学经典,在时间维度上,一种比较公认的标准是:作家死后,再经过两代人的鉴定。这里的“代”,大概以二十年为一个计算单位。如此算下来,应该在40年到70年之间。
原帖由 绿骄阳 于 2008-9-14 12:59 发表


推荐书还是有必要的,很多人想读书,却不知道该去读什么书,市场上的书太多了,有鉴别能力和一定阅读视野的读者还是比较少的。
比较同意这观点,不只有鉴别力的少,而且也有领域上的限制。像我现在出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只有很有限的计划可以腾给别的书,如果没人推荐,我大概没可能去读。
经常也有朋友让我推荐自己领域的入手书,就自己经验讲这确实是初入手者比较头疼的,尽管自己也是挨个翻着翻着就读上了,但如果有行家推荐一下大概能提高点效率吧。当然效率高了有时人也会变懒,信赖性上升同时收获的成就感下降,结果动力也就下降,也是名师往往未必出高徒的原因。毕竟摸索道路的过程也是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自己的体会,人各有志,推荐的书目往往只是从推荐者的角度来排列的,接受者也许大不以为然。每次上课,给学生布置一大堆参考书,而学生真正阅读的过的,寥寥无几。现在书单越开越少,5本参考书还是没有人读。

有很多的书,要看阅读年龄的。小学的时候,父亲借来了儒林外史,一边看一边笑得前俯后仰。一定要我看,我看了,一点没意思。人到中年,为了泡制文章,重新再看,才知道那真正的高手写作,寥寥几字画出的人物与故事,远比200年后的黑色幽默来得更冷峻。可是,除同年纪、有相同读书背景的人外,其他人到了这个年龄还是不会喜欢这本书。就像我从来不喜欢红楼梦一样。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学者、作家或职业书评人,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告诉别人,无论如何是件好事。这件好事并不必然等同于推荐。你可听,可不听,听后,也不见得非要采纳。
交流读书经验,是读书的自然衍生物。
我反感的,是那种刻意推荐,摆出一副训导的架势,腔调很是不雅。你自然而然地谈,我自然而然地听,最好。书话,原是一种佳话,一旦居高临下起来,雅事就变成俗物了。
在我看来,对书最好的态度,是非圣非俗,亦庄亦谐。主帖的问题,就在于圣化过度,把读书弄成朝圣,则是另一种煞风景。——想想,古人的焚香斋戒,也礼数过周,除非是想借机驱点蚊子。有时,读书而能生出亵玩之念,反是一种绝高修为。
不读书的人,推荐也没用。
阅尽天下马甲,心中自无领袖。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9-22 22:43 发表
在我看来,对书最好的态度,是非圣非俗,亦庄亦谐。主帖的问题,就在于圣化过度,把读书弄成朝圣,则是另一种煞风景。——想想,古人的焚香斋戒,也礼数过周,除非是想借机驱点蚊子。有时,读书而能生出亵玩之念,反是一种绝高修为。
印象中,老周也有过读某书前要虔心净手的事啊?可别轻易否认,你知道我搜索的功力,哈哈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8-9-22 22:58 发表

印象中,老周也有过读某书前要虔心净手的事啊?可别轻易否认,你知道我搜索的功力,哈哈
阿吕,我就斗胆,“轻易否认”了。
阿吕说得那么坚定,我倒来劲了。请施展搜索神功。——不过,友情提醒,找到之后最好核实一下文意,看看我说的到底是自己的读书经验,还是他人的,或者,只是一种比喻性说法。
我在论坛上码字无数,很多说过的话,早已忘记。我很想看看,我是如何前言搭不住后语的。
呵呵,既然你说了也可以是种比喻的用法,我就不费力找了。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马上找到了,似乎是种比喻吧,姑且贴上来,呵呵

周泽雄 发表于 2008-6-24 19:42
我在十五年前评论过《护生画集》,确实是一本奇书,似乎当得起这种礼遇:捧卷前应焚香沐浴。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阿吕厉害,果然抓了个现行。
不过,确实是一种比喻,再则,丰子恺漫画,无论如何与正襟危坐扯不上边的,都是些绝顶可爱迷人的线条,可以让每个见到的孩子都爱不释手。
我十多年前写过一篇评论《护生画集》的文章《佑护苍生》。读这本书,没有人会焚香沐浴,但它的诞生及种种创作艰辛,却足以令每位读者肃然起敬。这就说来话长了。话长,俺就不说了。反正,俺那篇小文里已略说一二了。
阿吕真是的,老周说话从来周全,的,人家用了“似乎”,意思也可以是~~
在老周的字典里,没有最高级、没有绝对,只有可能的、似乎、◎##¥¥%……%之一。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