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而读书?

从小就是这样被教育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我出生之前,突然有一段时间,这句话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支离破碎,十年之久。在我出生之后,这句话重新变成一条金科玉律,只是内涵已经变了,变成了一块敲门砖,所以太少有纯粹的读书人。
但是现在我却开始怀疑,是不是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都是一条金科玉律?假如我们不是生活在此时、这里,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要读书?
习惯,从小养成的习惯,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现在,一个阶段不读读很难的理论或历史资料,就没有进步和提高,偶怀疑自己有点自虐。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思而不学则殆矣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喜欢,仅此而已。但上学写作文时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只有读了很多书之后,才能发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追问,为了意义,为了驱赶虚无,为了自由,为了探寻未知~~~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9-23 17:55 发表
只有读了很多书之后,才能发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追问,为了意义,为了驱赶虚无,为了自由,为了探寻未知~~~
只有读书读得实在没有趣味的时候,才会发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追问。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记得还是在真名的时候贴过一篇小文。题目就叫《我们为什么读书?》
兴趣,喜欢,习惯,的确如此。但是,很 的是,我自己专业上工作上的书没怎么读,实在是没兴趣。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
读书就是为了寻开心,如果阅读没有使你寻到开心,那么就换一类书读读,还是没有开心,那就换种更能开心的方式

[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08-9-23 20:49 编辑 ]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真的,书就是目的,书的魅力就是读它的充分理由。由于书籍的总量趋于无限,所以,虽然坊间充斥着让人大倒胃口的恶书劣籍,谢天谢地,还是有无穷多的好书等着我们去开卷。
舍此,当然还有无数条理由,但总不如那条唯一的理由来得有效。
专业读书人,我不知道人家读书为什么。就我这个读书票友看来,读书就是读书,不一定非要问为什么。我觉得读书其实已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我们不会问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喜欢新鲜空气一样了。读书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一直把阅读当作消遣,在我看来,读书消遣与打麻将、织毛衣、泡聊天室、迷韩剧、泡燕谈消遣日子没什么两样。都出于一个喜欢。都出于要打发时间,都出于要过得轻松开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____这个说法是以前的读书人给自己脸上涂粉,自己描绘自己,当然往高处提了。再也有,以前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考官,官贵民轻,当然他们会说读书是高于万般事情了。


读书?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
谢谢大家!我会努力开心。
好书就好像好的音乐一样,它让时间停止,给人白日梦。你说不清它好在哪里,但它是你熟悉的旋律。
接下去我准备去读弗莱的文论选集。不知道这本书好不好?
读好书,感觉就是完成一次倾听,去倾听作者的心语,
读书,就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放飞自己的情感,在过去与现实中,寻找一种不同于自己生活的感受,
而在读书中,能让自己能够对历史与现实,有所认识,有所感悟,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因兴趣而读书

为什么读书?这个话题有些大。

读书,读什么书?为什么读这些书?

1.我真正对读书产生自发的兴趣,起因于一本盗版的《平凡的世界》,这得多亏当时我上高中的表哥的介绍。这本书,直接激发了我对小说、对文学的兴趣。《平凡的世界》以及我随后读到的《人生》,我将这两部小说,推荐到了几乎我所有的中学的直接和间接的同学;

2.我从未对教学任务内的书籍和专业书籍产生自发的兴趣,通常,都是为应付任务才去阅读这类书;

3.阅读哲学、社会学、鉴赏学书籍,通常是出于增长见识、猎奇兼充实吹牛的谈资之需要,偶尔,也是受喜爱的作者的间接引荐。比如,曾受王小波先生的间接介绍,去阅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茨威格的《国际象棋的故事》、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动物庄园》等书,受周泽雄先生的间接介绍,试着去阅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王安忆女士的《长恨歌》等,受李银河女士的间接介绍,去阅读弗洛伊德和荣格等……

4.在没电影看、没天聊的情况下,现在我偶尔选择看书,但往往坚持不了多久;

5.买书的习惯倒是没丢,几天不买书,感觉不痛快。光买不看,恶性循环。
原帖由 笑笑书 于 2008-9-23 22:55 发表
3.阅读哲学、社会学、鉴赏学书籍,通常是出于增长见识、猎奇兼充实吹牛的谈资之需要,偶尔,也是受喜爱的作者的间接引荐。比如,曾受王小波先生的间接介绍,去阅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茨威格的《国际象棋的故事》、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动物庄园》等书,受周泽雄先生的间接介绍,试着去阅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王安忆女士的《长恨歌》等,受李银河女士的间接介绍,去阅读弗洛伊德和荣格等……
这些并不是哲学、社会学书啊,起码有一半是文学书。哲学史我觉得不是哲学书,跟文学史不是文学一样。再说好像也没有鉴赏学啊。
爱看书痛恨学习。

因兴趣而看书是愉快的;因工作需要而去看书,那大概可以叫学习,是痛苦的。
嗨,艾默兄读得认真,我就顺手列了下,没具体归类,或者说,将其他的种类,“等”在其中啦。
原帖由 笑笑书 于 2008-9-23 23:13 发表
嗨,艾默兄读得认真,我就顺手列了下,没具体归类,或者说,将其他的种类,“等”在其中啦。
笑笑书真是只见书不见人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回复 17楼 的帖子

话是说得不错,但是假如有人一开始出于兴趣去读书,后来这就成了职业,因为这正是他的兴趣,所以他就把这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对他来说,读书就是工作,就是爱好,就是生活,就是一切的一切。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其他。这样的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呢?
这几天翻出了过去的笔记,看看中学时期的读书笔记,满好笑的。当时只是简单记录书名作者,偶尔写一句话的观感。

就看一下中学时代9月份的阅读书目

这是1972年9月的:

前驱(陈立德)

茫茫的草原(玛拉沁夫)

红湖的秘密(苏,格拉切夫)

矿山风云(李学诗)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军营晨曲(张勤)

逐鹿中原(柯灵)

迎春展翅(上海工人业余写作组)

中学毕业那年的1973年9月读的书目:

林海雪原(曲波)

小城春秋(高云览)

粮食(俄,马明-西比利亚克)

在斯大林格勒战壕中(苏,涅克拉索夫)

列宁格勒(苏,吉洪诺夫)

郁达夫选集

形形色色的案件(苏,阿达莫夫)

巨人(美,德莱塞)

征途(郭先红)

显然,这是和同学互相交换的书,没有任何方向可言,完全随机。这些书当时几乎都是在“地下”流通,是一种带有冒险的“反动的”阅读。

所以人们的读书,主要是为了寻刺激、寻开心。

[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08-9-23 23:33 编辑 ]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谢谢木匠老师

多亏提醒,才明白怎么回事。

向艾默老师表示歉意。
木匠老师蛮好不要提醒他的。我又不老,也不姓师,郁闷地说。
原帖由 笑笑书 于 2008-9-23 23:29 发表
多亏提醒,才明白怎么回事。

艾默老师表示歉意。
好像笑笑书并没有明白俺的意思哩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用喜欢或体验到愉悦来回答为什么读书的发问恐怕很难令人满意。这样的发问尽管对于答者可以是指向个人,但实际上是指向更飘乎的“原因”,爱好与愉悦的体验对此就不太合适。比如,当我们问“人为什么要进行体育运动”时,回答“因为我喜欢体育”之类就等同于回避思考——尽管,多数时候我们是由于喜欢而去运动,但我也敢百分之百地肯定那些为金牌奋斗十数载含辛茹苦的运动员其动机更多地不是出于喜欢运动。一个“为什么”的发问在这时是指向目的的,这时候便与效果纠缠在一起,而愉悦的体验尽管足够原发,但却过于超然,它无法作为一种可以共享的原因,甚或,我们要追问的或者还有为何你读书能体验到愉悦,而有人却不能(但没准却不得不勤奋地阅读)?进而,如果读书的原因仅仅是为了收获愉悦,那么对于那些体验不到愉悦的人是不是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当文盲?又或者,当“读书无用论”开始播撒壮大时,诸位又将如何去反驳?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地追问,当影像日渐吞噬文字的空间,诸位难道没有隐隐地感受到一点点什么世界精神的失落?

暂且写这些罢。

[ 本帖最后由 卓立 于 2008-9-24 00:56 编辑 ]
这问题,本身就是可简可繁,可易可难的。
说得简单,“爱智慧”三字,即可道尽其旨;说得复杂,甚至可以写出一部专著。
期待卓立继续。
周先生一语道出挖坑诀窍。卓立请继续。。。
不过呢,此坑是我挖,此树是我栽,要打此坑过,回答问题先。
现在忙,回头再说,
卓立的思辨式语言,请配合便于阅读的格式。

一大块一大块的文字,看起来太累,是否多一点自然段,多一点空格,否则还没有开始感受愉悦,就先为视觉烦恼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愉悦或快感,应该是最原始的动力,谁也不会否认,大量的阅读是功利的。

不过在网络这样的地方,阅读主要是寻开心,寻交流。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原帖由 老木匠 于 2008-9-24 10:36 发表
卓立的思辨式语言,请配合便于阅读的格式。

一大块一大块的文字,看起来太累,是否多一点自然段,多一点空格,否则还没有开始感受愉悦,就先为视觉烦恼了
同感。早想提醒卓立了。每次密密麻麻一大片,未读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