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高手把脉、点评:一篇被江苏省委高度肯定的党校学习体会文章
认识服务业 发展服务业
省发改委副主任 朱晓明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举措和主要途径。但目前,一些认识偏差以及由此形成的体制机制仍阻碍着全省干部群众放开手脚地全力推进服务业的加快发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仍是当前服务业工作的重大课题。这里,根据党校的理论学习,结合我省服务业发展实际,就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供参考。
一、充分认识当代世界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进一步把握当代世界服务业发展的大势,进一步探索新世纪服务业发展的规律,才能增强推动服务业发展自觉性,也才能进一步理清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思路,找到战略重点。
(一)服务业概念和特点 服务业的概念。是指所有产出为无形产品的经济活动。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一样,也生产产品,不同的是服务业生产的产品是无形的,是非实物的劳动成果,这是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最基本、最本质的区别。正是基于此,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增长机理很不相同,这是必须了解和把握的。
服务业的特点。①非实物性。服务产品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像有形产品那样看得到、感觉到、触摸到。因此,它很难管理,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不能申请专利,同时不容易进行展示,难以评估其质量,从而难以定价。②非贮存性。服务产品不能被贮藏、转售或退回。因此,它难以复制,再生产受到严格制约,不可像工业品和农产品那样只要生产出来,既使产品没有销售出去都可以被计算到GDP中。③同时性。大多数的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三个环节是同时进行的,服务产品只是在被购买时才被创造出来,在交换和消费中产生增加值。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几乎没有距离,产品是效用,与生产过程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供给和需求之间缺乏缓冲机制。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现代服务业是个相对概念。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发展起来的、技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新型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如网络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IT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等,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改造、更新、提升的一些传统服务业,如金融、通信、房地产、商业连锁等。因此,现代服务业很难完全按标准行业分类进行界定,很难区分哪些行业属于现代服务业,哪些行业属于传统服务业,既要发展新兴的服务业,也要特别注重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这是我们在推进服务业发展,特别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时要特别注意和把握的。
(二)全球经济已进入向服务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两百多年来,席卷全球,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和主要推动力,并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于美国的服务经济,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全球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国际上一般认为,服务经济,就是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或者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形态。其特征是:从需求来看,就是服务产品取代物质产品,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主要产品;从增长动力看,就是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推进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就业结构看,就是服务业取代工业和农业,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各种迹象表明,服务经济将会取代工业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和主要推动力。
第一,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4年,全球服务业总规模为2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经达到68%,比199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期间,全球GDP年均增长2.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9%,第二产业增长2.3%,第三产业增长3.2%,第三产业高于GDP增长0.4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餐饮、旅馆等传统服务业占比下降,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比不断上升。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在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占到全部服务业的50%以上。总体上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甚至低收入国家,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占比提高最多的都是服务业。
第二,发达国家率先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新兴国家加速向服务经济转型。发达国家到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确立了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普遍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率先进入服务经济时代,2004年服务业占比已达77%;英国20世纪80年代服务业超过60%,2004年为72%;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服务经济时代,2004年占比为68%;德国在20世纪末进入服务经济时代,2004年服务业占比为69%;其他发达国家中,法国服务业占比为73%、澳大利亚是71%、意大利是70%,均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OECD的30个成员国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确立了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韩国2004年达到62%。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少数接近或达到80%。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国家也呈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俄罗斯服务业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35%,提高到2004年的60%;捷克由1990年的45%,提高到59%;匈牙利由1990年46%,提高到66%;巴西2004年达到78%,印度也已达52%。
第三,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服务业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体。2000~2006年间,世界服务进出口年均增长10%,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33万亿美元,为2003年的3倍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44.1%。现代服务业出口比重上升更快,计算机、信息、通讯和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占商业服务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32.1%,上升到2003年38.8%,增加6.7个百分点。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结构也已发生重大变化,服务业比重提高。1990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中,农业占9%,制造业占44%,服务业47%。2002年,农业为4%,下降5个百分点;制造业为29%,下降15个百分点;服务业为67%,增加20个百分点。
(三)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是服务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如同蒸汽机的发明开创了工业经济时代一样,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则开创了服务经济时代。信息革命,既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为服务业的发展开拓了空间,而且深刻改变了工业、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导致世界财富的创造机制和分配体制发生重大而深刻地变化。
第一,工业生产简单化。信息革命造就了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的融合。在以机械技术为基础的产业技术时代,人类必须靠技术人员控制机械,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配方等都需要技术人员根据生产情况进行批次的设定、下料等,机械只能替代那些要求准确性、速度、力量、重复性等的作业。微处理器(芯片)的诞生,推进了产业技术的信息化,使得原来由技术人员掌控的技术、配方等,可以被分解成数据输入芯片里,而芯片则可以镶嵌在机器中,使得生产过程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大为降低,产业技术信息化时代的生产过程相对机械技术时代变得更加简单,从而革命性地提高了工业的生产能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企业只要购进了先进的机器设备,拥有几个懂技术的专业人员,按照机器设备所显示的技术、配方等要求,就可以高质量地生产制造。
第二,服务业成为可贸易的产业。如前所述,服务业具有生产、交换、消费同时性的特点,因而许多的服务产品是不可贸易的。1970年,全球服务贸易规模较小,仅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10。信息革命以来,光纤、网络、数字交换等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使得远距离提供服务成为可能,传统上一些难以贸易的服务业也变得可以贸易了。服务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另一国生产,生产完成后再传回到发包国,服务业的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实现了彻底分离,从而革命性地提高了服务业生产率,服务业获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1980年-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增长了近400%,占全球贸易总规模的比重上升到1/4。全球FDI中,服务业的比重也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25%,上升到21世纪初的70%。印度在工业经济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之所以实现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正是抓住这一重大机遇的成效。
第三,国际分工出现新变化。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是原料可能来自别的国家,研发、制造和营销过程在本国完成。就是人们常常描述的印度产棉花,英国从印度进口棉花,在英国进行生产加工形成制成品,再销往世界各国。而今,国际分工发生变化,过去国与国之间的产业分工,已经演变为产品生产制造链条的某一个生产过程之间的分工,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研发、设计、采购、销售、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法律、财务等原来属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如今已可以外包。大公司靠建立供应链体系控制生产、获取财富,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做你做得最好的,其他的让别人去做”,正是当今世界产业分工的真实写照。而这些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环节则都属于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
第四,现代服务业成为财富分配的核心。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聚敛财富和分配财富的核心。用微笑曲线分析,制造业分离出来的生产环节也正是高附加值、高增值的环节。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图景,在全球产业布局中,发达国家转移的是附加值较低的环节,是加工制造或简单重复的服务环节,是需要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和大量使用人力资源的生产环节,保留的是高附加值的环节,是知识创造环节,是品牌、研发设计、营销网络等环节,建立的是全球供应链体系,控制的是全球的生产过程。在国际上一种称为“级联效应”的产业集中度正在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在高附加值、高技术和强品牌的市场领域中,少数大公司——系统的整合者——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场。集中过程波及整个价值链。它们通过扩大研发和对全球生产网的投资来完成的。主要是构建研发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强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使得在世界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和地位进一步提高,在世界价值链和利润分配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进一步提高。正是因为此,今天我国成为“世界工厂”与英国、美国、日本等前“世界工厂”相比,在数量上是等量的,但在内涵上、在发展质量上、在聚敛财富的能力上是不能等值的。
二、厘清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偏差 我国服务业比重偏低、水平不高,固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从主观上看,存在着对服务业的认识不清、了解不多、把握不准的问题。由于我们没有认清信息革命以来国际上生产方式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仍固守传统实证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并把这些原理教条化、片面化,以致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实践上的走入歧途。
(一)机械地认为没有发达的农业和工业作为基础,就没有服务业的发展。按照联合国的分类,服务业分为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和运输与分配服务业,由于“运输与分配服务业”这个名称过于专业,根据它的属性和特点改称为“基础服务业”。顾名思义,生产服务业就是针对全部工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的服务活动,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科技研发、商务、金融、软件、信息服务等。生活服务业就是针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的各类服务活动,包括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旅游业等;公共服务业就是具有公共属性的、既为生产又为生活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等。基础服务业就是为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提供基础性服务的活动,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包括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水利环境等。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四大分类中,除生产服务业是针对生产活动外,生活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则主要针对人的活动,基础服务业是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只要有人类存在、有人类活动就有服务业,只要这种服务是交换的,不是为自己和家人提供的就有服务业。
(二)片面地认为工业化过程就是发展工业的过程。配第·克拉克定理和霍夫曼定理是实证经济学的产物,是根据发达国家早期和中期工业化的经验,进行归纳、整理、提炼的。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内容是: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配第·克拉克定理所揭示的是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演变规律,但并不是说某个发展阶段只能是某个产业“单兵突进”式地发展,是非此即彼式的发展。而且,信息革命以来,生产方式的变化已打破了这一定理所揭示的规律。如,印度1990年服务业的比重为41%,2004年提高到52%,而同期的工业比重没有变,仍然是26%。霍夫曼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主要是重化工)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主要是轻纺)所占比重,提出了霍夫曼比例,即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根据这个比例,提出工业化进程的四个发展阶段,消费资料工业迅速发展——资本资料工业快速发展——资本资料工业和消费资料工业规模大体相当——资本资料工业占比超过消费资料工业。而霍夫曼定理在现代经济中已经不能得到很好的印证。有专家运用20世纪40年代确立的“产业三分”的框架进行分析,其结果是:无论是作为工业化第一梯队的英、美,第二梯队的德、法,还是第三梯队的日本,增长最快的产业并不是工业,更不是资本品工业或重工业,而是服务业。不论从就业结构还是从产值结构看,服务业都是很快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产业。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先行工业化国家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交易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简单地认为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就是工业的“单兵突进”。在我国很多研究人员简单运用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引进工业项目、上工业大项目、发展工业的过程,同时,传统观念也认为服务业就是理发、娱乐、餐饮、宾馆、休闲等,是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对服务业的认识严重不足。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仔细分析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进,可以清楚地看到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二、三产业的变化情况(详见下表)。
表1 英国工业化中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 1851年
| 1871年
| 1881年
| 1891年
| 1901年
| 1924年
| 农业
| 20 | 14 | 10 | 9 | 6 | 4 | 工业
| 34 | 38 | 38 | 38 | 40 | 40 | 服务业
| 45 | 48 | 52 | 53 | 54 | 56 |
表2 美国工业化中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化(%)
| 1839年
| 1859年
| 1869年
| 1879年
| 1889年
| 1900年
| 农业
| 35 | 41 | 34 | 30 | 24 | 29 | 工业
| 16 | 16 | 22 | 20 | 28 | 25 | 服务业
| 50 | 43 | 44 | 50 | 48 | 46 |
表3 部分发达国家1950年—1974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 1950年 | 1960年 | 1970年 | 1974年 | 美国
| 7:38:55 | 4:37:59 | 3:35:62 | 4:33:63 | 日本
| 13:44:43 | 7:46:47 | 5:44:51 |
| 西德
| 10:49:41 | 6:54:40 | 3:54:43 | 3:50:47 | 英国
| 6:49:45 | 4:43:53 | 2:38:60 | 3:37:60 | 法国
| 15:48:37 | 9:48:43 | 6:46:48 | 5:46:47 |
表1、表2给我们揭示的是,英国和美国在长达六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服务业的比重一直高于制造业比重,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制造业比重高于服务业比重。从表3中使我们看到,第一,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实现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第二,从1950年—1974年的工业化进程中,三次产业演进的普遍现象是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在这一时期增长最快的是第三产业;第三,二、三产业比重的数值差距较小,且三产比重几乎都大于40%。这充分说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不是工业“单兵突进”式的发展过程,而是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