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国民党为何失去大陆

1946到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短短3年间,在军事上、经济上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蒋介石政权,被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离大陆。时间过去了60年,国民党将领不断反思失去大陆的原因和教训,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段极为苦涩的回忆。一位台湾学者写了本厚厚的书《为什么失去大陆》,笔者也以此为题,探讨其中的原因。
  毛泽东的战略预见:蒋介石比共产党还困难
  应该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威望达到了一生中的顶点,他就是正统的化身。那时,共产党是不愿打仗的。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题目就叫《论联合政府》,希望建立国共合作的民主政权。
  重庆谈判时,毛真诚地提出“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的纲领与和平建国的意向,但蒋容不得共产党的存在,一待部队调动完毕,就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
  战争初期的3个月,形势对共产党极为不利,106个县城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当时多数干部认为,以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尚不具备与国民党军抗衡的条件。东北的两位领导干部给中央写报告,提出了让步以求和平、拖延以待时机、坚决打下去以分胜负的3种对策。在这里,打是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究竟怎么办,毛泽东思考了3天3夜。打,暂时没有胜利的把握;但退让更没有出路。1946年7月6日,毛泽东下了最后的决心,给党内起草了一个指示。他肯定两位干部的分析是合乎实际的,“但缺点是对美帝国主义及蒋介石的困难估计不足,同时对国际国内人民民主力量所具备的顺利条件也估计不足”,“主要的政策不是让步而是斗争”,“如无坚决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
  这个指示传达到各战区,大家感到不解。说蒋介石比共产党还困难,谁相信呢?但这就是毛泽东的战略预见。蒋介石身为一国之主,背的包袱重着呢!他要将大后方的政府机构、工厂和难民迁回沿海地区;他要在沦陷区重建政权和经济秩序;他要审判汉奸,清理逆产,改编伪军;他要将300万投降的日军及家属遣返回国。与共产党作战只是他诸多事务中的一项,而共产党则是全力以赴,所以,还是蒋介石的烦恼和困难多。毛泽东抓住了国民党的弱点,鼓舞了全党全军的士气,开始了3年解放战争。
  谁也没想到,仅仅3年,国民党政权和军队就土崩瓦解了。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每提及此,几乎没有一个服气的。从电影上可以看到,国民党将领许多都受过高等教育,留过洋,开会的时候军装笔挺、将星闪耀;而解放军干部军装破旧,开会时有的蹲在凳子上,有的叼着烟袋。土里土气的“共军”,怎能把正规的国军打得落花流水?过去我们说是由于蒋介石政府的腐败、不得人心,但打仗的人心里明白:战争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容不得半点犹豫。在战场上,双方都是真刀真枪。一两次战役的成败或许有偶然因素,但整个战争的结局不会是偶然的,其中必然有几个方面是共产党能做到,而国民党做不到的。笔者根据这些年的研究,提出以下4个观点——
  谁能集中优势兵力
  共产党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敢于大踏步前进和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国民党军处处受到牵制,有优势但无法集中兵力。为什么这么说?国民党每占领一个地方,就有守土安民之责。比如占领沈阳、长春要留下一个军,占领张家口、鞍山得留下一个师,占领一个县城起码得留下一个连。国民党军越前进、占的地方越多,部队就越分散,可用于前线作战的兵力随之逐渐减少。共产党则不同,战争开始,军队大踏步后退,但兵力没损失多少。例如,1946年5月四平之战后,杜聿明率国民党王牌军大举进攻,林彪部队全线退过松花江。当时林彪作了最坏的打算:放弃哈尔滨,带着部队到北满打游击。但国民党军到了松花江边上突然停止前进了,杜聿明、蒋介石都很着急。为什么不前进?不是不想打,而是兵力不足,只好停下来。
  过了一年,解放军开始反攻了。蒋介石则处于被动局面,因为他的部队在全国散开了,哪个城市都要守。共产党集中兵力,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打。1948年3月粟裕指挥豫东战役,先找防守薄弱的地方打。开封当时是河南省省会,只有一个师守卫。华野用3个纵队的绝对优势兵力,3天就打下来了。当时南京在开“国民大会”,河南的国大代表连夜跑到总统府,下跪痛哭,恳求蒋介石把开封收回来。蒋介石下令五大主力之一、邱清泉的5军把开封收回来。邱清泉本来在商丘等着粟裕,明知开封是一个空城,毫无价值,但也得执行命令。国民党报纸发布“国军收复开封”的消息时,粟裕却绕到邱清泉的背后,把区寿年兵团一口吃掉了。这样的战例很多。待蒋介石终于醒悟过来,将部队组成重兵集团,准备跟共产党进行决战,却为时已晚。此时解放军的兵力已占优势。毛泽东在“十大军事原则”里,把集中优势兵力列在第一条。蒋介石懂不懂这个道理?当然懂,但他受到太多条件的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谁能化敌为我
  共产党善于化敌为我,改造俘虏,补充部队。华东野战军在这方面最有办法。每次战役,部队都会有伤亡。把国民党俘虏兵补充进部队,是保持部队建制完整、恢复战斗力的必要措施。1947年底,陈毅在晋绥军区作报告,连讲3天,特别介绍了华野改造俘虏兵的经验。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结束后,陈毅指示对74师的俘虏一个不放。6746名俘虏被转送到后方,进行审查、集训和再分配。如何实现从国民党士兵到解放军战士的思想转变,华野政治部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经验:开展群众性的融化改造俘虏运动,通过诉苦,启发俘虏兵的阶级觉悟。新老战士朝夕相处,生活、行军、战斗都在一起,随时随地可以交流思想。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解放军官兵一致的民主作风,最能感动俘虏兵。他们看到解放军干部吃、穿、住都和战士一样。班长宿营时帮新战士烧洗脚水、铺稻草,行军时帮新战士背东西,把好房子让给新战士住。大家感动地说:“国民党的班长都要小兵伺候,这里的班长反而照顾我们。”
  随着战争的发展,多数情况下解放军都是连续战斗。战斗一结束,就把俘虏兵补入部队。头天被俘,第二天就随部队参加战斗,这叫“即俘,即补,即战”,显示解放军政治工作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在解放军中,无论新老战士,只要在战斗中表现勇敢,都可以立功受奖。这些“解放战士”在战斗中凭借个人良好的军事素质,表现出机智灵活的优长。陈毅对此十分称赞,号召老战士向他们学习。陈毅说:“我们有一个营长指挥三个连去打一个村里的敌人,村外是开阔地,不讲究火力掩护,冲一次就死伤七八十人。一个俘虏兵是轻机枪射手,他看见营长叫‘打!打!打!’说:‘营长你叫打哪里呀?’营长没法答他。他说:要用机枪封锁敌人的枪眼,掩护冲锋。营长同意了他的意见。他指挥三挺机关枪一齐开火,压住了敌人的火力。没有一个伤亡,敌人就投降了。这是战术的作用,俘虏兵起了指挥作用。”
  “解放战士”一旦觉悟,就焕发出巨大的能量。相比之下,国民党却做不到这些,只能以自己的部队给共产党“送礼”。以“王牌军”74师为例,在孟良崮战役被歼灭后,蒋命令重新组建。1948年9月,74师上了淮海战场。4个月后再次被华野歼灭。蒋命令在江南第3次组建74师,到1949年10月,又被华野在厦门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组建一个军,从征兵、训练、配备武器到上战场,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没多久就被解放军消灭,大部分俘虏兵转变为解放军,掉转枪口打国民党。
  回顾一下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与解放军的实力对比: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时,国民党军有430万人,解放军为127万人。1948年2月,国民党军有365万人,解放军为249万人,双方实力已经接近。到1949年1月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只剩下204万人,解放军则上升到358万人,形成了压倒优势。短短两年多变化如此之大,除了解放军在战场上歼灭大量国民党军之外,通过教育改造把大批俘虏兵转化为解放军战士,是加速双方实力转换的一个重要原因。
  谁能充分发动群众
  共产党能够运用严密高效的组织系统,充分动员群众支援战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战争。一提起这个,大家马上就想到淮海战役中车轮滚滚、百万民工支前的壮观场面。国民党18军军长杨伯涛在双堆集和黄维一起被俘,开始是不服气的。他的部队是五大主力之一,战斗力很强。他被押下战场后,看到解放军的后方到处都是老百姓,有的给解放军推车,有的给解放军治伤员,有的给解放军做饭。他感叹地说:我们在战场上哪看到过这种场面?国民党军队根本不可能动员这么多老百姓支援战争。
  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动员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国民党是一个松散的组织,而共产党组织严密,令行禁止。共产党的组织延伸到解放区的每一个村庄,每个村都有党支部、村委会、民兵武委会、妇女救国会,还有儿童团,共产党通过这些基层组织,把人力物力资源完全控制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应。例如支前,上级将动员民工的指标下达到各个村,村里研究让谁去,走后他家的地由谁代管,人伤亡了怎么抚恤,出工的补助怎样解决,每个环节组织上都安排周到,让你支前没有后顾之忧。通过地方组织,共产党解决了征兵、支前、物资转运等多方面的问题。尽管解放区的资源和实力比不上国统区,但充分地调动人力物力,使解放军有了强大的后援,可以全力进行战争。
  共产党还运用组织力量抵制国统区的危害,掌控国统区的经济命脉。1948年上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经济崩溃。不是蒋介石想这样,根本的问题在于物资短缺,没有米、没有布,所以才涨价,奸商才囤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因为1948年初共产党基本上控制了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国民党仅仅控制着长春、沈阳、北平、济南这样的大城市。全国100%的煤炭资源、80%以上的小麦产区、80%以上的棉花产区全被共产党控制了。解放区看见国统区货币天天贬值,采取措施不许国民党货币进入解放区、危害解放区经济。共产党还规定各种政策,开列几份清单,包括允许和不许进出口的清单。什么东西可以出口?古董、文物可以输向国统区,粮食、棉布则一律不许出口。国统区生产的煤油、纸张、药品可以进口,因为解放区需要这些东西。不许进口的东西就多了,绸缎、罐头、化妆品之类的奢侈品解放区都不要。这才是真正的“农村包围城市”。国统区大城市没有物资来源,能不恐慌?蒋经国到上海“打老虎”,打击囤积,平抑物价,最终以失败告终,就因为无法克服资源短缺。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上海公推杜月笙给毛泽东写信,请求用上海的工业品换开滦的煤炭。毛泽东批准,不能让上海崩溃。唐山的煤炭拉到上海,维持了百姓的生计。国民党没有经济基础,怎能不垮台?
  谁能打入对方心脏
  共产党的情报、渗透、策反工作打进了国民党的心脏,隐蔽战线发挥了重大作用。战争年代,谁有情报谁就能打胜仗,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国民党由于组织松散,政审不严,无论什么政府机关、机要部门,只要有关系都能进去。早在抗战期间,共产党就利用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的机会,往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派遣大量情报人员并长期潜伏,建立了许多内线关系。解放战争中,这些内线发挥了大作用。
  当国民党军对陕北发起重点进攻时,毛泽东坚持留在陕北与胡宗南周旋。毛为什么敢于这样做?最重要的原因是,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熊向晖是共产党的情报人员。熊向晖在胡宗南进攻陕北之前,就把作战计划送到中共中央,所以毛对胡了如指掌。平津战役期间,傅作义的女儿就是地下党的眼线,傅的一举一动,甚至其表情中共都一清二楚,战争的进程当然在解放军的掌握之中了。再说策反。当时各野战军的政治部都有敌军工作部,专门对国民党军策反。1946年3月,济南的王耀武命李仙洲指挥3个军,与南线配合,要把华野消灭在沂蒙山区。陈毅、粟裕决定先打莱芜。国民党46军军长韩练成与共产党有关系,我方的联络员安排他临阵脱离。韩练成一走,46军失去了指挥,把李仙洲其余两个军也搞乱套了。华野主力部队乘势猛攻,仅一天就把国民党3个军全消灭了。王耀武大惑不解,说5万多人一天就完了,我就是放5万条猪也够共军抓一个礼拜啊。
  这样的例子,在解放战争期间比比皆是,尤其是大战关键时刻,共产党的策反常导致国民党军全线崩溃。相比之下,国民党拥有先进的通信设备、庞大的特务机关,却无法从解放区获得任何情报——解放区到处是警惕的眼睛,国民党特务根本无处藏身。淮海战役已开始3天,徐州“剿总”司令刘峙还不知道共军的主攻方向是哪里。纵然国民党有千军万马,没有情报却等于瞎子、聋子。胜负就这样决定了。
  蒋介石退到了台湾,痛定思痛,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彻底改造国民党、建立政治思想工作体制。他生前一直幻想“反攻大陆”。大陆这边,在毛泽东领导下建立的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焕发出新的活力,蒸蒸日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台湾与大陆的实力对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那场命运的大决战已成为历史,毛泽东和蒋介石已成为历史人物。时间跨入21世纪,海峡两岸尚未统一。大家都在思考,除战争外,我们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让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已在香港和澳门变成现实。“自古知兵非好战”。大陆从未放弃和平统一的愿望,战争也不是两岸人民的唯一选择。2008年3月的台湾“大选”给人很多启示,如今分处海峡两岸的国共两党已非昔比,它们都在成长进步——60年后,若能学习对方之长而非一味对峙,是否将为两岸同胞带来福祉?
最根本的原因没说到:土改。
这个贴好像去年出现的

土改可以归结到刘统的那个社会动员能力比较那一段里,通过发动一场穷人对富人的“战争”,将农民发动并被组织起来,得以进行最大限度的人力、物资动员。

刘统第一点,有关战略形势的分析是错误的。事实上,是毛打算先动手进行内战,6月26日战争打响后,毛的部署也是进攻性的。对于战略形势的估计,毛及其伙伴从来没有悲观过。而作为旁观者,美国人也早就预计到国民党的失败。只是毛及其伙伴强调“哀兵必胜”,以“自卫反击”作为正在进行的战争的称呼,来争取同情。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其他都同意。

而作为旁观者,美国人也早就预计到国民党的失败。
这个有疑问,即便如此,至少要到47年左右才开始吧。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个人以为,最大的疑问,是没有指出知识分子及官僚、小资阶层的人心所向——倒向了共产党,放弃了国民党。

否则,打下江山,未必能坐上江山。历史上从来没有屠夫能治国安天下的例子,除了屠城之外。
4# showcraft

从军事上看,国府毫无胜算可言。马歇尔及其下属就看准了这一点,认为可以禁止援助来迫使国府实现国内和解。他们看法是没有美国的援助,国府根本不可能战胜,也就不敢发动内战。抗战结束后,美国撤走了所有在抗战时期提供给国府的重要军事装备,飞机坦克大炮拆不走的,全部破坏,重要部件炸毁砸碎。并停止给美械部队提供弹药和零配件。

国府全部军队号称420万,其中真正能调遣的才300万不到。尤其双方并无平直的战线,淮河以北国府除了在关中一线,基本都处在被包围的态势,仅在铁路沿线的较大城市部署。这种态势就使国府易受打击的“表面积”大大增加,而发动进攻反而进一步分散兵力。

共方正规军150万,地方部队以及作为预备役的民兵达到100万。兵力上并不吃亏。装备上接收到大量的日军装备,和国府也是平起平坐。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否则,打下江山,未必能坐上江山。历史上从来没有屠夫能治国安天下的例子,除了屠城之外。
天边外 发表于 2010-7-30 15:29
**

    这话说得似乎太绝对了。
    蒙元、满清开始都是游牧民族,说是屠夫,似乎也差不了多少。但他们都成就了一番事业。
    屠夫会用人,懂得尊重知识份子,照样能治国安天下。
    事实上,历史上的所谓尊重知识份子,意思是,让顺服的知识份子活得好些,把不顺服的知识份子卡嚓了。
看一下内战发动时期毛的战略计划:

(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

准备对付蒋介石大打的作战部署〔1〕

  (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九日)

  刘邓薄,贺李,聂刘〔2〕,并告陈舒〔3〕:

  (一)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

  (二)大打后,我晋察冀热辽主力应对付热河〔4〕及平津方面蒋军主力,以一部协助贺李对付傅作义〔5〕及夺取同蒲北线,以又一部协助刘邓薄夺取正太线〔6〕。

  (三)我贺李统一指挥晋绥主力及聂刘一部准备粉碎傅作义之进攻及夺取同蒲北线,以一部协助刘邓薄夺取晋西南及同蒲南线。

  (四)我晋冀鲁豫主力应对付河南方面蒋军主力,其余用于夺取正太线、同蒲南线及晋西南,最后协同晋西北、晋东北夺取太原。

  (五)拟以陈赓〔7〕为司令员、薄一波为政治委员,组织指挥机关,统一指挥太行(太南不在内)、太岳、晋西南(吕梁)及晋东北靠近正太路两个分区之一切党政军民力量,其任务为夺取同蒲南线、晋西南全区、白晋路之东沁线〔8〕及太原、娘子关间之正太路。陈赓纵队司令员职务以别人代替或代理。

  (六)你们对于上述布置有何意见,望告。

  (七)我大打必须在蒋大打之后,以示衅由彼启。

  中 央

  巳皓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手稿刊印。

  注释

  〔1〕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一副政治委员薄一波等的电报。

  〔2〕 贺李,指贺龙、李井泉,当时分别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聂刘,指聂荣臻、刘澜涛,当时分别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副政治委员。

  〔3〕 陈舒,指陈毅、舒同,当时分别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和政治部主任。

  〔4〕 热河,旧省名,辖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一九五五年撤销。

  〔5〕 傅作义,当时任国民党军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

  〔6〕 正太线,指正定至太原的铁路,即今石太线。

  〔7〕 陈赓,当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

  〔8〕 白晋路,指山西祁县的白圭至晋城的一条未完成的铁路。东沁线,指山西祁县东观至沁县的铁路。

===========================

大打二三四五的部署,全部都是进攻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全局破裂后太行和山东两区的战略计划〔1〕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二日)

  刘邓薄,陈舒:

  全局破裂后请你们考虑下列方案:

  (一)太行区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要兵力尽可能攻取长垣、考城〔2〕、民权、兰封〔3〕、封丘、宁陵、睢县、杞县、陈留〔4〕、通许、太康、柘城、淮阳、商丘、鹿邑、西华各点,主要着重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相机占领开封

  (二)山东区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山东主要力量配合苏皖北部各区,攻取黄口〔5〕、砀山、虞城、涡阳、夹沟、符离〔6〕、宿县、任桥〔7〕、固镇(即徐蚌间)各点,主要着重调动徐州之敌于野战中歼灭之,相机占领徐州。

  (三)太行区除山西对阎〔8〕部队外,其余以一部监视豫北之敌,应以最大主力出动于豫东区域。

  (四)山东以胶东对付青潍〔9〕,以渤海对付济南,其余鲁中、鲁南、滨海三区主力及新四主力全部南下。

  (五)只要占领开封、徐州间及徐州、蚌埠间主要铁路线及上述各县城之半数左右,即为有利。有些县城可让地方部队逐次攻占之,我主力不必每个城均去打。

  (六) 在上述作战阶段中,充分注意争取杂牌及伪军反正。

  (七)在上述作战计划中,我五师主力突围向河南出动,其任务为钳制河南之敌,配合你们作战。

  (八)粟谭〔10〕主力对付江北之敌,配合你们作战。

  (九)上述作战胜利(不一定要取得开封、徐州)后,如形势有利,可考虑以太行、山东两区主力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

  (十)这一计划的精神着重向南,与蒋的精神着重向北相反,可将很大一部蒋军抛在北面,处于被动地位。

  (十一)这一计划可保障五师不致被消灭或吃大亏。

  (十二)这一计划依靠老根据地,逐步向南,稳扎稳打,并不冒险。

  (十三)如能逐步渡淮而南,即可从国民党区域征用人力物力,使我老区不受破坏。

  (十四)蒋现延长休战至本月三十日,七月初即将大打,我须速定战略方针,以利作战。

  (十五)意见如何望告。

  中 央

  巳养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手稿刊印。

  注释

  〔1〕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第一副政治委员薄一波和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治部主任舒同的电报。

  〔2〕 考城,旧县名,一九五四年与兰封县合并为河南兰考县。

  〔3〕 兰封,旧县名,一九五四年与考城县合并为河南兰考县。

  〔4〕 陈留,旧县名,一九五七年并入河南开封县。

  〔5〕 黄口,镇名,位于安徽萧县西北。

  〔6〕 夹沟,村名,位于安徽宿县西北。符离,镇名,位于安徽宿县西部。

  〔7〕 任桥,村名,位于安徽固镇县西北。

  〔8〕 阎,指阎锡山,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

  〔9〕 青潍,指今山东青岛和潍坊。

  〔10〕 粟谭,指粟裕、谭震林,当时分别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暂无和平希望准备全国大打〔1〕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五日)

  林:

  敬电〔2〕悉。(一)国民党一切布置是打,暂时无和平希望。(二)谈判破裂,全国大打,不限于东北。(三)全靠自力更生。(四)半年至一年内如我打胜,和平有望。(五)友邦〔3〕在将来可能在外交上给以援助。(六)我党在南京谈判中,当尽最后努力,付出最大让步,以求妥协。但你们不要幻想。

  中 央

  巳有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手稿刊印。

  注释

  〔1〕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林彪的电报。

  〔2〕 指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四日中共中央东北局给中共中央的电报。电报说:我们考虑不能将白城子、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安东给国民党驻兵。与其立即交出以上地点,不如在长期战争中力求保持。为打破国民党在战略上的各个击破,彼如集中力量打东北,则我应在华北、华中发动大攻势,给彼以大破坏,迫其停战,这是求得全面停战的最有效方法。目前国民党在东北已外强中干,其在外交上对我之苛刻要求,带有吓唬性质,我不可轻易让步。蒋介石如继续增兵东北,进行战争,则除非是准备全国破裂、与苏冲突,或已把握苏联绝不致干涉。如决心全国内战,则除非已取得美国援助其大规模内战的保证。我们固然要基本上准备作战,但同时应力争和平,作一定限度的让步。

  〔3〕 友邦,指苏联。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所谓毛考虑3天3夜,7月6日发出电文云云

看看这天毛发出的另外的两个电报:

攻打平汉路的时机和作战部署〔1〕

  (一九四六年七月六日)

  聂:

  四日电〔2〕悉。(一)我打平汉〔3〕应在国民党向我大打,例如打苏北、打承德之时;现在只作准备,请争取于本月内大体准备完毕。(二)打时四个纵队(陈正湘〔4〕不在内)中以一个位于平绥路〔5〕,以三个打平汉,配合冀晋、冀中,兵力很够。(三)如能占领平汉全部或大部,国民党第三、第十六两军能被歼灭一半左右,平津之敌即不敢妄动,平绥即可巩固;如平汉在敌手,平绥即不能巩固。(四)本月内如能占领青沧〔6〕,既可威胁天津,又能集中兵力打平汉。(五)本月内如能占领怀仁、应县、繁峙、代县、五台、定襄、崞县〔7〕、忻县一线,则傅作义〔8〕必有所畏而不敢东进,即进亦可以贺李〔9〕主力及陈正湘部对付之。(六)待青、沧及同蒲北线占领后再打平汉最为有利。

  中 央

  午鱼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手稿刊印。

  注释

  〔1〕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的电报。

  〔2〕 指一九四六年七月四日聂荣臻给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电报说,攻击平汉路须考虑巩固平绥路现有地位,但互相策应颇为困难,因此晋察冀区至多只能出三个纵队配合冀中、冀晋地方主力,整个西线(晋绥)须由晋绥军区部队负责。

  〔3〕 平汉,即平汉路,指北平(今北京)至汉口的铁路,今京广线一段。

  〔4〕 陈正湘,当时任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司令员。

  〔5〕 平绥路,指北平(今北京)至绥远(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包头的铁路,即今京包线。

  〔6〕 青沧,指河北青县和沧县。

  〔7〕 崞县,旧县名,一九五八年撤销,部分划归山西宁武县,部分与代县合并为山西原平县。

  〔8〕 傅作义,当时任国民党军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

  〔9〕 贺李,指贺龙、李井泉,当时分别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统一指挥夺取代县崞县等地〔1〕

  (一九四六年七月六日)

  贺李,聂刘:

  宁武、繁峙夺取后,两部〔2〕应即统一指挥,协力夺取代、崞〔3〕,打通两区〔4〕联系,第二步再取五定忻〔5〕。至北面之怀仁、应县,就当地力量能取则取之,不能取则暂置之。请聂刘即令繁峙陈旅〔6〕接受周士第〔7〕指挥,部署夺取代、崞为要。

  军 委

  午鱼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手稿刊印。

  注释

  〔1〕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给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李井泉和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副政治委员刘澜涛的电报。一九四六年七月一日,晋绥、晋察冀军区各一部组成晋北野战军,四日发起晋北战役,解放与收复崞县、五台、原平等地,歼敌八千余人。八月十五日,战役胜利结束。

  〔2〕 两部,指参加晋北战役的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部队。

  〔3〕 代,指山西代县。崞,指崞县,旧县名,一九五八年撤销,部分划归山西宁武县,部分与代县合并为山西原平县。

  〔4〕 两区,指晋西北与晋东北两区。

  〔5〕 五定忻,指山西五台、定襄和忻县。

  〔6〕 陈旅,指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第十一旅,旅长陈仿仁。

  〔7〕 周士第,当时任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

一门心思催促部下攻城略地,只不过他的部下贯彻无力而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谢谢木匠师傅指点,我去消化消化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7# ys1937

你眼下的屠夫擅长屠心术,超出了俗义。

就国共内战来说,木匠着眼于战争的纯技术分析似乎单薄了。

有一点中国传统心理的因素也很有趣,就是国民党始终视对手为“匪”,主动寻找战场决胜,这种以“王道制魔”的思维方式本身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国共和谈”的环节中,蒋几乎可以认识到毛派人物在骨子里境界仍然是中国传统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楚汉相争的历史复制,而不是赤壁一战的南北对峙。

毛派实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如果蒋方的参谋懂点政治意识的统战思维,可以采取国军固守中心城市,放弃农村乡镇(地县),让农村的“民怨”成为城内阶级的团结,同时吸引美国害怕赤化的同情心得以援助,内战的结局想来就会大大不同。

蒋方主动开辟战场决战,是自取其辱的失败决策。
本帖最后由 shen 于 2010-7-31 15:20 编辑

占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是农村而不是城市
1948年的时候,东北的人口比重中城市已经大于农村,林彪等以及军事调动都是火车,不是骑着毛驴,也没有百万民夫助军的山东景色;即使淮海一战,国民党诸多主力军师也都是被围在农村,而不是城市。
为什么老蒋败了?刘勃兄的《商鞅黑洞》可以拿过来解释一下,玩农村中国,土改就是商鞅耕战术的再版。老毛玩过了,就赢了,后来老蒋在台湾也玩上了,这就保住了台岛。
今天,我就是高瑜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0-7-31 22:15 编辑

原来商鞅的耕战术也传到了雅各宾法国、施泰因-哈登贝格普鲁士德国、二战后日本……了啊。

你眼下的屠夫擅长屠心术,超出了俗义。
天边外 发表于 2010-7-31 11:15
**

    老兄意下,俗义的屠夫就如黄巢、张献忠之流?
    努尔哈赤、成吉思汗不算屠夫?

    俺以为,屠夫也分两类:
    一类是只知杀人,胸无大志的,成不了气候。
    另一类是胸有大志,懂得收买归顺了的知识份子,杀人的目的是“立威”的,结果成了气候。
对于TBW博士的高见,俺有一个疑惑:如果KMT彻底放弃了农村,那么城市人口所需要的粮食等基本物资从哪里来?靠美国援助?

望解答之。
另,中国古代文人们从来就不是什么“知识分子”,他们从来是“时刻准备着”为新的“正统”帝王,亦即新的胜利者服务的。
为什么老蒋败了?刘勃兄的《商鞅黑洞》可以拿过来解释一下,玩农村中国,土改就是商鞅耕战术的再版。老毛玩过了,就赢了,后来老蒋在台湾也玩上了,这就保住了台岛。
自觉的梦游人 发表于 2010-7-31 20:08
不能高估中共“土改”的作用,比如在东北,仅就被收回或被舍弃的日本垦殖团的土地,就足以调剂所有的土地利益冲突了。华北地方,除了山西晋中平原的土地矛盾可能少许突出外,其他地方的土地均衡度相当高,尤其是诸如唐山、开滦、井陉以及天津的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加之港口和铁路提供的工商贸易便利,极大吸纳了华北地区富余的农业劳动力。即使河南、山东和江苏,1947年黄河北归后,面积达44个县的黄泛区,也使得三省农民足以无争既有土地的利权。再说江南,也就是江浙一带,人口密度极大,人均土地只有几分而已,全靠一年三熟的精耕细作来保持农业,那里的农村人口早就更多地依赖手工业和游商贸易。中国更广袤的山区,土地零散,绝大多数地区根本做不到规模化耕种,尤其是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严重干旱,人口密度之疏远非中原或其他平原地方可比。再若广东和福建,人口的平衡是靠着与海外,比如南洋、美洲来实现的,土地利权的冲突不大。

土地利权冲突比较大的是两湖和江西,安徽以及成都平原等以及八百里秦川啥的,而这些地方的土改都是在老毛得手之后的故事了。
另,中国古代文人们从来就不是什么“知识分子”,他们从来是“时刻准备着”为新的“正统”帝王,亦即新的胜利者服务的。
三苗 发表于 2010-7-31 22:19
**

    按照三苗的“定义”,现代中国其实能算“知识份子”的人也是可以用手指脚指一起算出来的。即如刚去世的钱学森、钱伟长老先生算不算知识份子,按三苗的定义,嘿嘿,……
    不过,这只能算是一种狭义的“定义”吧。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不能高估中共“土改”的作用,比如在东北,仅就被收回或被舍弃的日本垦殖团的土地,就足以调剂所有的土地利益冲突了。华北地方,除了山西晋中平原的土地矛盾可能少许突出外,其他地方的土地均衡度相当高,尤其是诸 ...
李大苗 发表于 2010-7-31 22:42
土改与经济没有关系,不是为了调整土地利益。

发动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农村社会动员,通过煽动阶级仇恨来形成社会压力,动员一部分农民加入到自己的阵营,并赋予管理、组织、督促其他农民的权力,形成有组织的基层力量,能够尽最大限度的为战争以及新的政权提供物资与劳力。

刘少奇主持土改指导的时候,有点吃不准,因此曾经偏向于接受国民政府土地法的办法,以政府债券征购地主土地发放给农民,农民逐步还清债务后获得土地所有权。但后来在中央土改工作会议上遭到猛烈的批判——带头的是高岗派来的东北代表团。这个会议在战争期间居然开了3个多月,最后才通过一个大有问题的土地法大纲。

韩丁等美国人看不懂为什么土改不是简单的分配土地就完事,而是一定要没完没了的开会运动,甚至反反复复的搞。实际上很简单的就是,这样才能彻底打垮既有的农村社会规则,重新排列农村的社会关系,形成一条龙的以暴力为后盾的基层压力组织,基层组织本身获得了既得利益(社会地位,驱使他人的权势,以及土改的成果),从而能全力支持遂行战争的军队及其上级组织。

事实上,战后通过的土地改革法,尽管看上去是一个调整土地关系、土地利益的法规,但几乎也都是这样以暴力手段来贯彻的,目的也是一样的,就是自下而上的建立政权基础。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通过土改,农村经济状况是下降的。但是政权征收赋税的能力,尤其是征发劳役的能力大大加强。因此能够支持战争的进行。但是兵源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发动农民来当兵太难了。号称征发了上百万,作为战争消耗的补充根本不够,好在有大量俘虏兵。

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反复发生,一个改朝换代成功的朝代,就是动员能力超过其他割据势力的武装集团。现在根据云梦的秦简以及张家山汉简的资料,可以看到秦汉时期动员制度的大概。一个新征服地区,迅速清查户口,“头会箕敛”征收军用物资,征发兵役。给予的回报是,打碎原来的社会结构,一切按照秦国的制度,人们有希望按照军功爵位制度迅速提升社会等级,并获得现实的经济利益,国有土地的分配、战俘奴隶的分配等等。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以我在农村的观察,实现乡村控制的关键是乡级管理的实体化,权力化和政府化。农村三年里,来自县政府的人员入村只有一次,“工作队”是也,但每三五天就会有来自“公社”的人员,而我所在是离公社机关最远的村。那个时代,公社的所有要职都不是本地人出任,甚至鲜有来自相邻公社。而村级的管理者:书记,主任,治保主任,民兵队长和妇女主任等,都是本村人担任,不过是由公社遴选和任免,这些村级管理者,老道的都是阴阳两面之人,倒是落得游手好闲和多吃多占。

诸如出河工或别的什么没啥便宜可占的事情,村级管理者大致都是敷衍做事,往往倒是公社派出民兵来抓丁,抓粮或抓车(马车)。那个时代公社没设派出所,也就没有警察,撤销公社后,乡镇就建立派出所了,公权力更缜密起来了。

查1949年数据,GMD的常态和均态的农业税大约为粮食产量的10%,然GCD则高达17%,这只是新区的,老区则更高,依旧惯例。
所谓“乡”或“公社”,以抗战时代的术语说,大致就是“区小队”,“武工队”的辖制规模,到县就称作“县大队”,再上则是军区级别。可见,GCD战争动员体系的建立与推行,比“土改”来得更早。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0-8-1 07:20 编辑

22# ys1937

这不是我提出的,而是基本的规范。这样的“知识分子”,在西方也只是近代的产物。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0-8-1 08:07 编辑

不是为了调整土地利益。————-彻底打垮既有的农村社会规则,重新排列农村的社会关系



木匠师傅没有发现自相矛盾么?而且“既有的农村社会规则”又是怎样的?田园诗?红枪会等组织是什么?NGO?另,木匠师傅看起来不像是马赫诺的信徒哪。


土地本来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实证主义式的“经济”关系。



至于近代华北工商业和农业,看来强调人口压力的那些海外学者都是被洗脑了,呵呵。
怎么只说了四点而忘记了更重要的第五点:在两位最高统帅的智力、能力、魅力对决中,老毛彻底击败了老蒋。
怎么只说了四点而忘记了更重要的第五点:在两位最高统帅的智力、能力、魅力对决中,老毛彻底击败了老蒋。
童志刚 发表于 2010-8-1 08:52
是啊,还有背后的斯大林同志,杜鲁门先生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