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起点 : 仙台的记忆》

 

 

 
新的中文版“鲁迅与仙台” 

“鲁迅的起点:仙台的记忆”国际研讨会会场

 

 

 今年是中国的文学巨匠 鲁迅 先生赴日留学100周年。100年前 鲁迅 先生在当时的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医学。他的这一段留学经历,通过 鲁迅 先生的作品 “ 藤野先生 ” 已为日中两国人民所熟知,并留下了 鲁迅 先生与藤野 严九郎 教授交往的一段佳话。

 

 今秋的9月27、28二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日本东北大学、日本驻华大使馆及仙台市共同举办的名为 “ 鲁迅的起点 : 仙台的记忆 ” 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的鲁迅博物馆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的有中国文化部郑欣淼副部长、全国政协周海婴委员( 鲁迅 先生的儿子)、北京鲁迅博物馆孙郁馆长、日本东北大学大西仁理事、日本仙台市企画局综合政策部伊藤行政部长、日本驻华大使馆井出敬二公使等。

 

 在此次研讨会上,除介绍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新的中文版 “ 鲁迅与仙台 ” 一书外,两国专家还围绕100年前 鲁迅 先生在仙台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鲁迅 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当时仙台医专藤野教授的指导对 鲁迅 先生的影响及日中两国研究鲁迅的现状进行了研讨 。 在本次研讨会上,鲁迅博物馆把100年前 鲁迅 先生在求学中所写的解剖学笔记的复印件赠给了日本东北大学, 鲁迅 先生的笔记上有多处藤野教授的批语。这一复印件将成为今后的鲁迅研究的宝贵资料。

(我也不知道这个说法“可信不”,但是上面这段介绍文字来自与“日本国驻华大使馆”网站的网页。如果你“发现这个学校还在”,最好能跟该大使馆联系一下,让他们改正一下才好。)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6-06 14:45:18的发言:

 

 

 

如果你“发现这个学校还在”,最好能跟该大使馆联系一下,让他们改正一下才好。

童大哥太有趣了!顶一个!

见面的没见面的,大家都是同志.

谢谢童志刚提供的资料.

关于仙台医专与东北帝国大学的事儿,问问李大兴先生,说不定比百度还准。

泽雄兄点名,只好说两句。我对鲁迅先生在仙台事迹并无太多关注,只是恰巧八十年代曾在东北大学留学多年而已。

1)东北大学二战结束前名东北帝国大学,起前身为二高(第二高等学校),后合并仙台医专等校而升格为帝大。与此相似,东京大学前身为一高,京都大学前身为三高。

2)我在1982年就见过鲁迅先生成绩表原件,如童兄引龚静文章所言,非丙即丁,在及格与不及格之间。至于分数,应该只在试卷上,那些研究人士何所本,就不清楚了。鲁迅先生成绩不怎么样这点无需讳言。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6-05 11:57:57的发言: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国家甚至民族都已经无所谓了,所以可以提议当年的中国应该不抗战,应该及时投降,或者直接声明,愿意把中国送给美国当第5X个州,等等。也许这就是进步和成熟。我不知道。

但是,对于我们之前的那几代人,包括鲁迅在内的,他们确实是传统的人,他们认定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不管做什么,参政从军的不用说了,搞文学的搞科学的都算上,又有哪个不是把济世救国当成自己的事业呢?这是历史的现实,是他们无法超越的现实,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过去,过去是不可能一有是处的,而且这种衡量本身就是不对的。比如“革命”,这个词今天看来充满血腥,但是在历史上呢?它却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不历史地看和历史地评价是不行的。

鲁迅“文学救国(?)的见解”,在我看来,很简单,就是唤醒民众,希望实现自下而上的变革。这个观点,还是在我看来,不是外行而是找到了问题的根本。我是主张“人人有责”的,现实的状况和未来的走向,我以为,每个人都有责任。事实是,单纯的文学救不了国,科学、教育以及其他也一样,只是,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在完成他的责任罢了。

童版:我刚才看了一遍我上面的发言,没有发现自己流露出丝毫当年的中国应该投降的意思,所以,提议当年的中国应该如何如何,这究竟算不算"进步和成熟",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其二,你关于鲁迅等人认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议论,我已拜读,但那好象跟我的帖子没有关系.

其三,"文学救国"的说法,鲁迅可能没有提过,观其作为,这只是我的概括,可能不恰当.你说他这个观点"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可是鲁迅究竟唤醒了民众没有呢?我认为没有,不然不会出现建国后民众长期的盲目和迷狂,不然他的言论不会时至今天还有现实的针对性.鲁迅后来放弃创作,专事杂文,在我看来正是他自觉抛弃外行之见的举动.因为杂文是可以拿起来打仗的,但那已经不是文学了.当然,杂文也可以很有文采,就像<<史记>>也可以成为文学名著.

只在此云中,山深不知处。
以下是引用ally在2007-06-07 10:46:10的发言:

童版:我刚才看了一遍我上面的发言,没有发现自己流露出丝毫当年的中国应该投降的意思,所以,提议当年的中国应该如何如何,这究竟算不算"进步和成熟",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其二,你关于鲁迅等人认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议论,我已拜读,但那好象跟我的帖子没有关系.

其三,"文学救国"的说法,鲁迅可能没有提过,观其作为,这只是我的概括,可能不恰当.你说他这个观点"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可是鲁迅究竟唤醒了民众没有呢?我认为没有,不然不会出现建国后民众长期的盲目和迷狂,不然他的言论不会时至今天还有现实的针对性.鲁迅后来放弃创作,专事杂文,在我看来正是他自觉抛弃外行之见的举动.因为杂文是可以拿起来打仗的,但那已经不是文学了.当然,杂文也可以很有文采,就像<<史记>>也可以成为文学名著.

因为我并不是单纯针对你的帖子的(如果是,一般我会选择“引用”),所以你“没发现”是很正常的,那几个观点,说具体点,出现在吴洪森关于“假如当年中国不抗战”的帖子的讨论中,你可能没看过那个热火朝天的帖子,所以“不知道”。这个讨论本来也是泛谈,相互之间的观点不一定都是直接对应的,也不必惊慌和不解。这种事儿嘛,比较多见。

说鲁迅并没能唤醒民众,理由是“出现(了)建国后民众长期的盲目和迷狂”,对此我也可以先表示赞成。问题是,根据这样的一个结果来作判断,从孔子到胡适数千年来的思想者的功绩也将被一笔抹杀。这似乎又涉嫌对他们要求过高了。

说杂文不是文学,这个观点跟我的文学观有些冲突。在我看来,文学里是一定包括了散文的,而杂文正是散文的一个分支。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06-07 11:42:17的发言:

因为我并不是单纯针对你的帖子的(如果是,一般我会选择“引用”),所以你“没发现”是很正常的,那几个观点,说具体点,出现在吴洪森关于“假如当年中国不抗战”的帖子的讨论中,你可能没看过那个热火朝天的帖子,所以“不知道”。这个讨论本来也是泛谈,相互之间的观点不一定都是直接对应的,也不必惊慌和不解。这种事儿嘛,比较多见。

惊慌倒没有,不解是有的.“假如当年中国不抗战”那个帖子我大致浏览过,是在历史版吧?在读书版回复历史版的一个沉埋水底的帖子,这几乎需要点穿越悠悠时空的能耐.一笑.

只在此云中,山深不知处。

转入精微的考据版本了

不过,比纯理论争执,更有意思些.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顶!
见面的没见面的,大家都是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