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519
- 帖子
- 966
- 精华
- 1
- 注册时间
- 2009-3-22
访问个人博客
|
31楼
发表于 2009-4-30 09:08
| 只看该作者
裘先生说,蔡伟一些想法很有见地,“比如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有一句‘莫之其亘’,‘亘’通常认作‘恒’,从词义上讲不太好理解,蔡伟提出,楚简中常把‘极’写成‘亘’,有终极的意思。对我很有启发。”
-------------------
上面这段话当中的重点字报道都有错误,“亘”当为“亙”;“恒”当为“恆”。看了这段话,俺心里就明白了,裘先生在“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上宣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是“恆先”还是“极先”》,当时我就想,这个字本人已经在多篇文章当中论及,老先生怎么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现在明白了,这也是蔡伟的观点。蔡伟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看了俺的文章才说出来的呢?
下面这段话是本人在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简帛论坛》当中发表的关于重新解读《道德经》第一章的文章里关于这两个字关系的论述,时间是2007年07月30日 11:32 ,而“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召开的时间是2007年11月:
经过对1993年在湖北省荆州市郭店出土的汉有《老子》部分章节的楚简的研究,笔者发现凡是今本《道德 经》写为“常”的地方,郭店楚简中对应的文字一般是“亙”,当今的注释者一般将其释为“恒”,与“常”同义。比如,第三十二章的“道常无名,朴”,楚简为 “道亙亡名,朴”;第三十七章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楚简为“道亙亡为也”;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楚简为“致虚,亙也,守中,笃也”。郭店楚 简整理组均将这三个“亙”字释为“恒”,这其实是值得商榷的。甲骨文中的“亙”是个会意字,从二(表示天地),从上弦月,会天地之间上弦月渐盈之意。对于 月亮来说,盈便是“极”,便是“周全”,“至虚,亙也”,恰恰就是趋向极限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趋向圆满(盈、周全)人格的过程。因此,第十六章的“致虚极 ”的转译是正确的,而其他两处释为“恒”就会产生误解:永恒不变的。反之,“道亙亡为也”可以释为“道是完全(极)无为的”;“道亙亡名,朴”调整句读以 后可以变成“道亙、亡名、朴”,可以释读为“道是完美的、没有名字的和朴素的”。根据这种情况反推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来,这段话的原 文应该是“道可道,非亙道;名可名,非亙名”。
看来,本人的成果是被剽窃了。
=============
这是一位深圳的学者王连成(现在美国)的叙述。
由以上内容对照可以发现,王连成的“极”提出是“致虚极”,此处用“极”应该是合适。“抱小”(蔡伟)看到这个说法“推而广之”至“极先”,其后裘先生做论文《是“恆先”还是“极先”》在“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上宣读,看来裘先生的观点是蔡伟的,呵呵。这也是王连成先生的看法。
说到复旦破格招博,王连成这样看这件事:
报道说:“他写信给北大的年轻学者董珊说。董珊把这事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刘钊教授,恰好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要与中华书局、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在和裘先生商量后,中心决定临时聘请蔡伟。”这就是“三轮车夫考博”事件的起因。刘钊教授2005年1月通过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店楚简校释》一书,“音韵通假律”被其“应用”到了极致。
“蔡伟的论证主要还是音韵分析,这正是笔者所不齿的,因为随意性太大。但是,这却正中了两中心学者们的心意,因为他们正是“音韵通假律”的崇拜者。”
由以上似乎能看出这次招博的原因啦,蔡伟主要的贡献是为教授提供了音韵分析的“法宝”,多有贡献。呵呵。但是,音韵分析虽然是考训古文字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却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做为直接论证,尤其是单独的论证,来判断古文字,因为时代久远,音韵变化很大,所依的音韵索引的基础并不牢靠。所以王连成先生说不齿,说音韵分析随意性很大,这也是事实。呵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