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802
- 帖子
- 5436
- 精华
- 10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4-19
访问个人博客
|
31楼
发表于 2010-7-3 09:37
| 只看该作者
转来同题文章,以兹鼓励——
无需苛刻地看待古文奇才
2010-07-02 05:55:22 来源:长江商报 【大 中 小】 评论
现在网消息 ◇ 本报评论员 肖畅
古文奇才王云飞,以一篇类似四六骈文的高考作文打动了考官,也打动了舆论。如今,他被东南大学预录,同时,北京大学也似乎看中了他。
这篇作文虽然用字生僻,而且不适合现代文风的价值、审美取向,但我仍然要说,文章被考官发现并被高度认可,是件很值得欣慰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这篇作文,有啧啧称赞的,也有诟病的。我大概属于称赞的行列,而且称赞的理由并非单纯出于文章本身。这种古文奇才在如今的教育中属于特例,属于稀缺物,而在很多所谓的特长生都能享受加分政策的招生环境下,有什么理由不对这种古文奇才表示称赞,并予以呵护?
当然,四六骈体文属于被淘汰的文体,不仅这种文体被淘汰了,这种文章之道,这种仅仅执着于文辞本身的写作方法和思维,也都早已被革掉了性命。骈文有自己的通病,是一种“落后”的文体,是因为这种体例基本不具备文以载道的功能,遑论传承现代的价值、观念。正因如此,从唐代陈子昂开始,骈体文慢慢变成古文运动扫除的对象。而近代的文学革命运动之后,基本让白话文成为时代主流。
但是,这均非诟病的理由。如果说,我们得承认高考的命题式作文同样没办法让学生们 “文以载道”,那么仅仅是文字本身的才华,就足以被我们认可。更何况,我们要知道,这只是一个高中生,我们对他的所有好评,都应该只是以对待高中生、高考作文的衡量标准为评判的基础。我们发现了一个好苗子,一个并非能为中学教育大规模培养出来的好苗子,这不是好事吗?另外,考官发现了他,公众称赞他,也并不代表这种写作思路就一定值得被模仿、推崇,甚至引领一种“复古”文风的写作投机趋势,等等。学生只需充分展示自己文字的特长,而这样的特长被评分认可,也是高考评判标尺拓宽的表现。
不管怎么说,王云飞终究只是特例,正如当年《赤兔之死》的作者,也如以《杯中窥人》而初获文名的韩寒,都是我们教育中的特例。但我无意说明,这是教育的失败,即便是发达的教育环境下,也会有特例,任何教育环境下,都会有特例。问题在于,这些特例,这些奇才,如何重新被我们的教育发掘,并提供条件予以再造。我们不能在强求一律、害怕模仿的苛刻态度下,将他们拉回到平均水平中,更不需担心特殊的文风成为写作投机的体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