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说的第二点,即俘虏兵作为主要兵源的情况,在西方战争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但却是中国战争史的常态

不要说是同为汉族争夺天下的时期,就是异族入主中原的战争,也是这样。蒙古军的探马赤军,满清的绿营,都是汉族俘虏兵构成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共产党基层干部人数众多,利用土改政策调动数倍于军队的“支前”民工,每打大仗至少是一丁三夫,有时高达一丁六夫。
反观国民党每个县衙只有6-10人,乡下更是空白。国军打仗自己顾挑夫,碰到共军挑夫反水把物资给了共军。
25# 李大苗

而村级的管理者:书记,主任,治保主任,民兵队长和妇女主任等,都是本村人担任,不过是由公社遴选和任免,这些村级管理者,老道的都是阴阳两面之人,倒是落得游手好闲和多吃多占。

===============================

刘少奇在从延安撤退前往河北途中,视察了晋绥根据地的一些地方,在给毛的电报里已经说:农村“五大恶棍”——就是大苗说的那些人,除了妇女主任换为农会主席——当道,侵吞了土改的胜利果实。

刘为此强烈主张土改要重搞,进行自然村为单位的人均土地平分,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最后体现在了土地法大纲。

但是这样的规定在老根据地有它的社会意义,在新解放区就没有办法推行,在那些地方需要迅速树立这个即便是恶棍当道的体制来获取资源。土地法大纲发出才一两个月,毛就支持新区不再这样平分。后来进一步的是,大反攻后的地区,土改先不搞,直接依靠旧体制征税征粮,最多先发动减租减息来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这些已具备了军事优势的地方,不再有和对方割据争夺可能性,可以留待以后来搞。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共产党基层干部人数众多,利用土改政策调动数倍于军队的“支前”民工,每打大仗至少是一丁三夫,有时高达一丁六夫。
反观国民党每个县衙只有6-10人,乡下更是空白。国军打仗自己顾挑夫,碰到共军挑夫反水把物资给了 ...
老程 发表于 2010-8-1 09:18
国民政府的动员程度很低。因为没有宣布进入战争状态,没有办法进行军事及社会动员。军队和战区地方政府无法理顺,拉夫、征粮都没有法律依据。直到1948年战况危急,才通过并实施总动员法,开始大规模征兵。不过征来的兵不久就成为“解放战士”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直到1948年战况危急,才通过并实施总动员法,
======================
记得好像总动员后不让跳舞,舞女失业,上海就出了舞女风潮啦。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

    老兄意下,俗义的屠夫就如黄巢、张献忠之流?
    努尔哈赤、成吉思汗不算屠夫?

    俺以为,屠夫也分两类:
    一类是只知杀人,胸无大志的,成不了气候。
    另一类是胸有大志,懂得收买归 ...
ys1937 发表于 2010-7-31 21:53
俺想说的“屠夫”,是那种在《三国演义》的故事里,猛将张飞打下一个城池,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去抢人口户籍的账册,然后命令一个有才的书呆子就地做官。就是:打天下不问坐天下。打江山不改江山色。
对于TBW博士的高见,俺有一个疑惑:如果KMT彻底放弃了农村,那么城市人口所需要的粮食等基本物资从哪里来?靠美国援助?

望解答之。
三苗 发表于 2010-7-31 22:17
这个假设比较事后诸葛亮,纸上谈兵而已。

说到内战的胜负问题,木匠探讨的是纯“实力”的对比,而疏忽了“势力”高下的因素。

我们看历史,发现国民党的心理总是放在以正统地位“剿匪”的习惯上,显然轻视了GCD的背景与主义旗帜。错以为土匪闹事成不了大气候——即便是太平天国的实力可以冲击大清八旗,但也会失足于地方湘勇。

我们如果借用“东西之间”不战而胜的“冷战”结局为例,就可以领悟,假若当时国共双方认同“南北分治”,那么,国民党的颓势就不会那么惨了。因为,GCD在“和平谈判”的时候,还是要折衷保持一点“民主”的统战姿态,但是,打下江山之后就完全无拘无束,一党独大了。

所以,国民党不能借势,光凭蛮力,显然是最终的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