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324
- 帖子
- 974
- 精华
- 3
- 性别
- 男
- 来自
- Shanghai
- 注册时间
- 2009-1-30
访问个人博客
|
85楼
发表于 2012-2-7 20: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陆东洋西 于 2012-2-7 21:43 编辑
91# 李小苗
你所举的那几个人确实是国学大师级人物,而且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表面,不看实质。
1,那几位年轻时,正好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熊十力(1885-1968),钱穆(1895-1990),沈从文(1902-1988),最年轻的沈从文的青年时期也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年轻人大多依靠私塾获得启蒙教育,较幸运的就是去欧美、日本等国留学,那时中国有多少大学?年轻人的大学升学率是多少?你觉得当时的中国与现在有可比性吗?
2,但是即使他们没有上大学,他们都有求学的经历,熊十力在1920年(26岁)进入南京内学院研习3年佛教;钱穆的父亲是秀才,钱穆本人7岁即入私塾学习,13岁进入常州中学堂;沈从文正规教育只是小学,但是在1922年他23岁时就在北京大学旁听。倒不是说一定要上过什么学,但是受过一定程度的良好教育和指导,再加上自己的勤奋,这是不可或缺的2个条件。
3,再看他们获得最初成果的时间,熊十力在进入南京内学院的次年开始撰写《唯识学概论》,已经37岁;钱穆1918年发表《论语文解》,已经24岁,1930年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时已经35岁;沈从文开始在报刊发表小说,也是在1924年他23岁的时候。他们既有苦学的经历,也有生活磨难的经历,因此在这个年龄段出成果,这在从事文史行业的人看起来完全正常。
与他们相比,韩寒固然学历上有一拼,但是撰写或发表作品却是在10几岁,而且有一段时期平均2天发表一篇文章,而且写出来的内容有不少与他自身的经历睽违,而且成名以后对自己的著作大多一问三不知,此后也没有成熟的著作问世,你能够认为这是正常的吗?自学成才的人各个时代各个地方都有,但是必然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积累的过程和轨迹,有一个人文环境与氛围的熏陶与酝酿,有一个好学或者非学不可的内在动机,你能够看到这种过程-轨迹、环境-氛围与动机吗?恕我愚钝,我看不出;你看得出来,那是你的本事。
(这几位大师皆非本人研究对象,故基本内容都是百度百科的,有兴趣可以直接查询,没兴趣这些大概也够用) |
有命自天,而俟之以义,人之所助,天之所祐。——王夫之《读通鉴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