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ianmin 于 2011-9-30 09:27 编辑
2011-08-28 22:28:00 来源: 中国房地产报(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 于春美 北京报道
“房价是被买房者自己抬高的”、“经济适用房是席卷全国的最大腐败”……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对房地产市场的看法总是独树一帜。日前,本报专门就保障房政策及分配问题对其进行了专访。
中国房地产报:在5年内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背景下,大量保障房项目却被曝出违规出租和“被偷食”、“被抢占”问题,如限价房被转租、经适房小区内停放奔驰、宝马等怪象。不少民众担忧:会否保障房建得越多,违规现象更多?在你看来,为何会出现保障房分配“怪象”?
茅于轼:出现这样的“怪象”是由于保障房的政策设计存在偏差,现在保障房针对的是中低收入者,使得某些有权势的人混入其中,搭了穷人的“便车”。实际上,保障房最应该保障的是收入最低者、住房最困难者。而且住房的保障是让每个人都有起码的房子住,不是让大家都能占有住房的产权。
住房和一般商品不同,住房是必需品。如果有人因经济困难而住不起房,政府有责任提供能使其过得去的住房,这就是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由来。可以说,保障性住房的目的是缓解住房的不公平,是让最困难的人也能有起码的房子住,并不是让普通人也能买得起房。
普通人现在买不起将来应该买得起,实在买不起还可以租房。所以保障性住房的对象不是中等收入的普通人,而是住房最困难的人,现阶段主要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相比之下,他们的住房条件最差,应该是保障性住房的服务对象。但我们却把服务对象搞错了。我们把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排除在保障性住房的服务对象之外,结果是中等收入的人获得了巨大的房价补助。受损失的是国有土地,而且流失给了并非最困难的人。所以这个政策没有缓解住房的不公平,最困难的人没有得到改善。
中国房地产报:你认为目前的保障房政策存在哪些不足?哪一方面最迫切需要突破?
茅于轼:从现状来看,由于保障性住房的政策目标存在偏失,实施以来并没有缓解住房的不平等,反而加剧了不平等,而且造成大量化公为私、侵吞国有资产的腐败案件。更为糟糕的是,它影响了商品房市场的运营环境,将来如何恢复这一市场将是一个问题。尽管普通人也要改善住房,但那要靠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率,而不是靠政府补贴。因为补贴的钱还是从百姓创造的财富来。社会不富,谁有能力补贴广大的普通人?
目前保障房的保障群体多是具有当地户籍的人,真正需要保障的进城务工人员却得不到保障,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面是消除户籍门槛的限制。以北京为例,其保障房的分配只限于有北京市户籍的居民,而北漂族和外来农民工这些最低收入者,却因户籍问题而一直被忽略。(作者:于春美 ) (本文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