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了两遍,感受同邱晓云笑笑生杨林诸兄。

说句题外话,钱钟书也有两个没做论证的耸人结论。一则见于于英时的文章:钱说陈寅恪花大力气考证杨玉环入宫前是不是处女毫无必要;另一则是说《阿Q正传》写得太长应该修剪。当然,这两个观点都是朋友间聊天中提到的,但钱不可能是随便一说。总遗憾看不到他对此的进一步论述,和看不到陆游论苏轼诗文一样遗憾。
多谢工农兄的一口长气。
钱锺书有一张厉嘴,素不饶人,故其父当年为他另撰“默存”字号,嘱其谨防祸从口出,但看来效果不彰。钱锺书只会通过一些额外的禁令给自己设限,包括从不接受访谈。
就我来说,我不愿理会他人表述的钱锺书观点(个别俏皮话除外)。以钱锺书的个性及严谨作派,我估计他也不会喜欢别人转述他的即兴观点。判断他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只能从他的文字著述中寻找。访谈或友朋回忆中的观点,作者很难为其负责。所谓文字著述,就钱锺书而言,我甚至把他的书信排除掉,因为钱锺书素来有在信里大说客气话的习惯。有时,他之所以夸你,正是因为烦你,故希望借一句客套话把你摆脱。类似做法,余光中也会偶一为之。比如收到别人的赠书,立马回信大赞,并声称择时一定拜读。其实,余氏的潜台词恰恰是:客套话说完,这本书就不必读了,同时也免却失礼之嫌。——当然,这只是一个对钱锺书有效的规矩,若换成胡适,就不行了,胡适的书信素来诚挚,可以作为研究的正经资料。
而主帖批评一种假借记者访谈之口发布观点的作派,也有讽刺他们既好勇斗狠、又不敢坦然叫阵的幽秘习气。但梦子提到的原因,在我看来是致命的,如果事先想到这层,我绝不会用这个比喻。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0-22 15:11
钱钟书说作家就好比是母鸡,读者只要觉得鸡蛋好吃就可以,不必看母鸡是什么样子。
现在的作家却反其道而行之,几乎不下蛋,下的蛋也是饲料蛋,却整天咯咯乱叫,出场秀羽毛;更有甚者,变性成公鸡,互相斗殴。
所以这个题目可以修改为:文学,母鸡之间的斗殴。
33# 李苗

“钱钟书说作家就好比是母鸡,读者只要觉得鸡蛋好吃就可以,不必看母鸡是什么样子。”

钱钟书那里说作家了?


《记钱钟书与<围城>》

作者:杨绛



自从一九八○年《围城》在国内重印以来,我经常看到钟书对来信和登门的读者表示歉意:或是诚诚恳恳地奉劝别研究什么《围城》;或客客气气地推说“无可奉告”;或者竟是既欠礼貌又不讲情理的拒绝。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我直耽心他冲撞人。
http://blog.stnn.cc/bafncel/Efp_Bl_1000801169.aspx
34# 猪头猪智慧
写书的人不是作家,那是什么。
更衣室的斗殴不如记者会上的斗殴好看

2013年10月24日,广东省佛山市,2013搏击王者争霸赛佛山站新闻发布会上,姜春鹏和马库斯新闻发布会上互相看不惯,当场动武。10月25日晚上19点30,双方将在比赛中正式对决高下。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今天,我就是高瑜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位,在我所在的东北某报,搞了一次规模不小的讨论,以下是讨论目录:
缘  起
(2009年12月16日至24日)

1、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 2009/12/16

本报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引起普遍关注 2009/2/17

2、谁能代表当代文学的高度? 2009/12/23
就加入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一事肖鹰再次对陈晓明提出质疑
(附:《就推荐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一事肖鹰再次对陈晓明提出质疑》背景资料)

本报“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讨论”之二引起强烈反响—— 一次文化价值标准的深度关注2009/12/24

除了国内主流网站之外,海外华文媒体都在显要位置转载本报对谷川毅的专访——“中国作家太封闭”一说引发热议  2009/12/28
(附:谷川毅答辽宁日报——《我为什么说中国作家太封闭》)

讨  论
(2010年1月14日至2月1日)

3、顾彬先生  你忽略了八十年代 2010/1/14
本报重估策划影响逐渐深入——已不仅仅是文学界的思想交锋

4、价值判断游移  过度商品化  缺少学养和人文情怀——三大通病制约当下文学创作2010/1/21

5、网络文学能不能进入文学史? 2010/1/28
肖鹰建议茅盾文学奖暂停十年

本报“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大型系列策划引起全国性反响——
肖鹰对茅盾文学奖的建议成为热议焦点 2010/2/3

本报编辑部与沈阳师范大学互动研讨——
“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讨论走进高校 2010/2/1

小  结
(2010年2月4日)

致敬!以文学和文化的名义
文学还能不能慰藉我们的心灵?
(附:本报记者赵真所作沈阳师范大学调查图标)

回应与讨论
(2010年3月4日至25日)

6、王安忆接受本报独家专访回应重估若干问题 2010/3/4
不要把所有问题都推给时代

7、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路还有多长?外国文学学者、翻译家陈众议谢天振许钧史国强解析汉学状况——西方为何不了解文学的中国? 2010/3/11

8、无法规避的比较——陈众议谢天振史国强许钧四教授继续发言,辨析中国作家的弱点——
中国作家创作太猥琐? 2010/3/18  
中国社科院与中国作协官方网站首次转载——著名作家王安忆回应本报“重估”引起全国反响
茅盾文学奖暂停十年建议引发持续热议

9、就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及世界文学现状,本报独家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西方文学也在走下坡路 2010/3/25
文学标准本无中西之别——肖鹰
(附:张光芒《中国经验和中国立场不是一个问题》)

小结
(2010年4月1日)

是的,我们仍然在路上
本报“重估”策划与朝阳九位基层作家互动——
文学仍然是一根精神手杖
本报重估印发广泛激辩的几个重要问题

持续回应与讨论
(2010年4月9日至30日)

10、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和上海大学教授王光东、葛红兵参与本报“重估”行动——传统文学已经走到了临界点? 2010/4/9

本报大型系列策划“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引发深度、持续讨论——
“重估”成为当下传媒关注和文学研究的关键词 2010/4/12

11、普通话写作是致命伤、海子可以媲美李白、纸质文学将会消失,陈思和王广东葛红兵三教授继续发言——我们是否丧失了认识当代文学的能力? 2010/4/16  
作家范小青接受独家专访回应本报“重估”行动

12、作协、学院、传媒、网络四大文学批评力量如何协调发展以催生中国的“别、车、杜”?林建法赵慧平张学昕纵论当代文学批评流变与现状——当下有没有真正的文学批评? 2010/4/23

13、推进理论原创、坚持价值标准、守护学术良心。林建法赵慧平张学昕继续就文学批评发言——如何发出文学批评的当代声音? 2010/4/30
国内部分学院批评家简介

全面回应
(2010年5月31日至6月11日)

14、著名作家阎连科接受独家专访,回应“重估”若干问题——回到现实和民族史是文学的新起点 2010/5/31
(阎连科未刊登内容)

15、陆天明接受独家专访,回应本报重估若干问题 2010/6/3
本报重估凸现一个节点问题——究竟如何评估八十年代文学

16、著名作家莫言接受独家专访,回应 “重估”若干问题——
只要能写出“新”人来  2010/6/4

17、著名编辑家程永新韩忠良潘凯雄宗仁发先后接受独家专访,回应本报“重估”若干问题——谁来做文学价值守门人? 2010/6/7

18、著名出版家沈昌文俞晓群接受独家专访,
回应本报“重估”若干问题——谁来做文化价值守门人? 2010/6/9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言宏、《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谈“文学排行榜”——
谁是30年来中国最好的长篇小说?

总结
(2010年6月11日)

与当代文学一道重返精神现场
本报“重估”提出30节点问题
本报重估“我发言”系列讨论目录

后记
备忘录
“但梦子提到的原因,在我看来是致命的,如果事先想到这层,我绝不会用这个比喻。”
    其实周老师也不必太在意这个小问题,我觉得这是一种形象思维或更象一种写意,无论如何夸张,你的对面者个个心知肚明,我倒是非常喜欢得不得了,周老师的文字肆意汪洋,精准到位,过瘾啊!
生命绝非简单意义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