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6-8-29 15:56:00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吴洪森在2006-8-29 10:04:00的发言: 就以蒋介石本人来说,看看他的日记就知道,在抗战爆发之前,他很清楚中国政府当时并不具备抗战的条件,一是全国军事指挥不能统一。蒋介石政府的军队很多是收编地方军阀混杂军队,名义上一个政府,实际上各自为政;二,当时中国的工业太落后,军队的装备极为落后,平均三个士兵才一杆可以使用的步枪,而且一旦战事爆发,后勤供应根本无法保障。三,当时的军队根本不具备现代化军队的素养。针对这些难题,蒋介石认为需要十二年的时间来备战。从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开始在暗地里积极备战算起,要到四三年他的备战计划才能完成。所以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和舆论煽动下的抗日情绪,蒋介石一开始采取的办法是口头上应付抗日,实际上尽量拖延。他很清楚,中国当时根本没有和日寇决战的实力。为此不惜签订何梅协定,想采取绥靖政策,给中国政府多争取一点喘息备战的时间。但是,在共产党舆论攻势之下,对蒋介石政府的消极抵抗,全国一片指责。在这种压力之下,蒋介石被迫仓促抗战,他知道一旦开战,中国军队根本没有力量抵挡日本由北向南的步步进攻,于是就采取变片面抗战为全面抗战,想利用中国国土广大的优势来削弱日本先进的军事优势,另外他想把欧美拖进中国抗战,借助国际力量来平衡中国的弱势。于是采取了在上海和日本展开大战。然而,当时欧美忙于对付希特勒,根本无暇顾及东方,蒋介石的算盘落了空。结果反而使得南方大城市上海南京等过早陷落日寇之手。日本原先的计划是将满洲变为日本殖民地,将整个华北非军事化,为满洲设立缓冲地带和屏障。淞沪战争爆发,帮助了日本军国政府通过了全面占领中国的决策。这些都是日本二战档案所披露的内情。 整个问题是从“假如”开始的,那么我们不妨继续假如——假如后天美国军队决定进攻中国,其“原先的计划”是将东北变为美国的殖民地,将整个华北非军事化……此时我们都“很清楚”,我们并不具备抗衡美国的条件,他们的原子弹比咱们多得多……按照吴先生的意见,中国政府应该立即宣布投降,那才符合老百姓的最大利益。是这样吗?当年有实力与德国抗衡的大约只有美国,按照吴先生的意见,全世界各国政府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都应该向法西斯投降。是这样吗?前苏联自然也是应该立即投降的,如果早点投降,俄国也用不着死上几千万人、耗费无数亿的卢布了。是这样吗? 童兄:将苏联抵抗德军与中国抵抗日本,就军事武器方面是没有可比性的。苏军和德军是处于同等级别的武器水平上,苏军的开始的失利主要是没有战争准备(斯大林和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面对德军的闪电战损失惨重。但是,他们强大的工业后盾,在挡住了德军的凛厉攻势之后,其优势就开始表现出来了。因此苏联能够反败为胜,不仅反败为胜还能攻打到德国本土。 中国抗战了八年,什么时候能表现出这样的优势呢?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像样的重工业。整个抗战期间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临到二战快结束的时候,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殊死决战的情况下,只需要派出三流部队就可以轻易打到贵州独山,扫平铁路沿线的障碍。 日本在二战期间一共阵亡了180万士兵,其中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国干掉120万,在东北被苏军干掉40万,中国八年抗战,死去两千多万人,只干掉了20万日本士兵。在台儿庄大战之后,从没取得过在一次性战斗中歼灭日本一个团的战果,台儿庄集中了国民政府最精锐的部队,其伤亡代价是日本的十几倍。一直到日本宣布投降之日,中国一直处于战败状态。这样的历史事实,我们难道可以睁眼不顾?我们可以因为美国把我们拉上战胜国的席位就真的以为自己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正是从抗战最后的惨重后果,我才认识到汪精卫才是真正有勇气为民族为国家着想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