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见识不凡,佩服。我引用的那段小说资料,我也没在《三国志》里找到出处。而在小说中,魏将本来是拿它来诱骗东吴主将诸葛恪的,尽管诸葛恪信以为真了,我也不能把它太当回事。专制社会,以效忠为第一原则,投降无疑是对抗该原则的。所以,一个国家越专制,它的思维习性上对投降者也就会越不宽容。 不能投降,禁止投降,再辅以别种军国主义思想,对于提升军队战斗力,也是有好处的。曾看过一个讲述二战时塞班岛血战的记录片,那些血战到底的日本人,甚至包括一些女性,在弹尽粮绝时纷纷选择“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跳崖造型。他们内心到底怎么想,大致可以猜一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结合老童提供的资料):他们无权投降。德国人也一样,比日本人做得更过分的是,日本人一旦得到了天皇的命令,他们立刻会放下武器,由一名勇敢的战士迅速转化为一个合格的俘虏,所以有过接收大员经历的黄仁宇,曾称赞日本人为“最优秀的输家”。德国人,比如他们的潜艇部队,在得到邓尼茨将军的投降命令后,不是立即放下武器,而是继续做出种种不利于盟军的行为,比如凿沉潜艇。 打仗是为了利益,在缺乏人权概念的古代,只要利益所在,有时也可通融。西欧式的赎金即是显例。以老木匠提到的曹操为例,他经常接受别人的投降,他手下的五大主将,有好几个都是投降过来的。他最早的基干部队,就来自对黄巾军余部青州兵的收编,但官渡之战后,据说他对袁绍手下的八万降兵,就采取了蒙恬式的策略,拒绝收编,就地正法。三国史料中稍微耐人寻味的,是投降关羽的大将于禁,倒没有受到明显的军法制裁,曹丕是用一种比较刻薄阴损的手法,令于禁羞愧至死的。 看老童提供的资料,尤其是这一条:“第三,犯罪主体是有能力使用武器抵抗敌人的军职人员。在正常战场上因为负伤失去抵抗能力而被俘的军职人员,不构成本罪。”似乎伸缩余地很大。 拿我提供的丘吉尔态度与蒋介石对待方先觉将军的态度比较,颇有味道。丘吉尔要求手下英勇抵抗,但也提早告诉了他们退路:什么情况下是可以投降的。尤其好玩的是,丘吉尔还特地要求那位主将在发现苗头不对时,必须提早开溜。方先觉军长显然没有得到类似指示,蒋介石只是要求他抵抗两周,但没说之后怎么办。在方先觉的部队里,杀红了眼的士兵,最后的选择只能是悲壮的: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而在丘吉尔的思维里,似乎没有这类成本核算。一旦战事的进行变得无益,士兵有权通过投降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任何军队,都不可能轻易鼓励投降。但不鼓励投降、给投降设立苛刻条件与严禁投降,不是一回事。严禁投降,才是专制的特征,而民主社会的特征也决不可能是怂恿投降。毕竟,军队有军队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