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体会是: 对一种名叫“性情中人”的为人风范,加以推崇是必要的,以之自励亦无不可,但最好限定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格局里,而不应以“探囊取物”的态度,将“性情中人”的品鉴等级私自揽入怀中。 世上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性情中人,但我们依旧可以从相对意义上加以追求。道理就像,追求长生不老是一种愚妄,但摄生养身却是一种明哲。 性情中人如果是一种人格风范的高级阶段,那么,它就不应是性格的毛坯态,见到再天真可爱的孩子,我们都不应称他为性情中人。 中国的两难是:一方面人们特别容易欣赏“性情中人”,一些“装疯卖傻犯混牛皮轰轰”的糙蛋也可能动辄摆出性情中人的造型,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状态又是最不容易让性情中人存活的。在中国,如果真有所谓“性情中人”,那么,他确实有可能把自己弄进监狱里去(参考大兴兄文末的例子)。 在《性格词典》“正直”一条里,我写过一段话,我发现,把其中的“正直”置换成“性情中人”,恐怕也说得通。附在下面: 遗憾的是,很少人认识到,“正直”乃是一种内心姿态,天然不具有表演性。由于真正的“正直”不可能给正直者带来春风得意之感,所以“正直”还是一种极易被忽略被无视的姿态,就像潇洒本质上也是一种内心境界一样。在这个意义上,一个让人一眼就觉得非常正直的家伙,多半只是社交老手。鉴于每一位成功者都试图端出一副正直嘴脸(就像在另一个场合他可能会向你炫耀钱袋),这便使我们几乎忘记了这个事实,在今天,“正直”实在只是一种凄苦的内心感觉,无利可图,无秀可作。当政客因在百姓面前成功地为自己涂上正直牌橄榄油从而仕途得意之时,真正的正直者则被自己内心那股不得不“正直”从事的内在律令搅扰得家徒四壁,狼狈不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