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正经秀在2007-06-21 09:11:29的发言:乌龙茶好兴致!还说自己没有心思说这个话题,看起来理论得深刻。 近来为革命身心疲惫,倒是没有精力发表谬论了。(今天向领导请病假,领导回复就是这么说我的:“望你早日恢复活蹦乱跳,谬论频频”) 我不大同意楼主坚持“师道尊严”的理由,也就不大同意你说的部分理由。不同意,主要是因为你们说的太理论,太学术,从这一点上本身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你们缺乏现实社会活生生的理据。 1、既然“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那么今天信息时代的师与道还有那么尊贵的地位么?现在从事教师职业的也仅仅是谋生为主的手段,许多的“道”并不是教师才能够垄断的。哪里没有我们缺乏的知识?哪里没有我们需要请教的老师? 2、局限在学校范围,也未必行得通“师道尊严”。 第一,我同意大家说的教学相长,首先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尊重。尤其是信奉“教学做合一”的陶先生的信徒,更应该懂得尊重人格比尊重知识更加重要。一个教师凭借他的人格魅力,真心把学生当作平等人格的人来尊重来关心,学生自然会从心里尊重他的。不会出现所谓“辱师”现象。这样,教师被辱的首要原因应该从自身找起。 第二,在一个官员治校的大背景下,学校与社会一样被人为地(制度、政策、措施等)把人划为三六九等级。官员就是至高无上的威权,它把握掌控一切。在此前提下,为了学校市场化发展的种种利益需要,学生也被摆在鸡肋般的地位上,官员们怕学生的不满引来种种事端影响学校声誉;而教师的地位则被边缘化,即使这个教师的学问出类拔萃,官员们也会因为他的“不服从”而头疼,让他走人而后快,他们根本不担心人才的流失。(学生们看到领导的礼貌远比看到老师要点头哈腰得厉害,这就是制度培养的官道尊严心理) 所以,不改变“官道”尊严,谈什么“师道尊严”? (小声说,邵君的认识在此上有盲点:) [em05] TO秀秀:你说的革命,是建房门事件?真是服了你,那事现在没什么希望呀。学校已经决定在10月迎评前冷处理,让他们先忙迎评吧。我上次跟你说过,这事很多校领导都有看法,包括校级干部。但他们不好发表意见。 你讲的第1点,的确是现在“师道尊严”这种观念面临的主要危机。但追溯前因后果,不难发现,孔子说的是师严然后道尊,与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尤爱真理”,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本质的差别:在儒家传统里,尊师是重道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在以后却从必要条件演变为充要条件。而亚氏的那句话里透露出来的精神却是:对真理的热爱高于对老师的热爱。即爱师的前提是爱真理。这种差别,在孔子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间,也许没那么泾渭分明,但此后怎么会演变为一种本质的差别?关于这一点,我同意 pommy兄的建议,是我们民族需要认真反省的。 如果把道或者真理理解为知识,那么客观地说,在信息时代,师道尊严确实越来越显得不那么必要。但是道、真理,其涵义与知识是有差别的。知识中蕴含了道、真理,但知识的学习水平有程度之分,即学习知识并不保证必然得到道或者真理。正因为如此,陶行知才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即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道或真理,是为了“追求真理做真人”。这是陶行知所强调的。 陶行知我看的不多,在我看的内容里,没发现他有把尊师和重道对立起来或平等起来的意思。但与杜威一样,陶行知是主张儿童中心、学习中心的,这两个中心都是从教与学的关系上讲的。这种中心论,不仅要求师生人格平等,而且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服务者,而不是授业者。从这个角度看,陶行知是深知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弊端的。尊师成为重道的一个条件,如果没有阐明重道才是终极价值,它在价值上先于尊师,那就无法避免把尊师等同于重道甚至凌驾于重道。我觉得,中国传统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是思维不清晰的,一如我们民族在许多哲学的根本问题或基本理论问题上思维不清晰一样。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2395913[/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