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我爱北京天安门――说说70年代的音乐生活(连载)
1,缘起
我动念写这个题目是因为长期以来查找70年代音乐资料的不顺以及一位网友的热情回复。
关于音乐,流传着很多名言:音乐无国界,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音乐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今的网络时代,音乐是全世界网民的Free狂欢,连上网络如入宝山,几乎所有的音乐财富一览无余,随手可拾,这个景象是前人无法想象的,也是我们若干年前无法想象的,老之将至,居然赶上了这种好日子,吾辈幸甚!
这些年来,我通过网络几乎听全了从小到大喜欢的各式音乐,尤其是70年代前后的音乐,从吱吱嘎嘎的原声原唱到许许多多翻唱控们用HiFi技术制作的老歌新唱,过足了怀旧的瘾。可惜,我发现这一时期的音乐并没有受到重视,资料非常稀少,每次想了解某作品的相关背景总是特别艰难。久而久之,我就想何不自己动手,将来做个资料集出来给同样需求的网友们参考?
另一个诱因是十几天前的事情,我在“苏联小说”帖子“帕斯捷尔纳克”一节中,提到了70年代末听过的香港轻音乐,引起一位网友的反响:天呀,居然有人提起“阿波罗乐神之音”和“格兰披士之声”……这位网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回复,让我很吃惊,意识到音乐筑成的集体记忆恐怕比文学书籍还要坚固,因此我决定这就开始写这篇关于70年代音乐的文字。
70年代初,我是个不懂事的娃娃,70年代末,我已经是一个具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审美能力的青年,和一个不懂音律的音乐爱好者。从斗志昂扬的革命战歌到遍地开花的靡靡之音,我见证了那前后十几年的神奇变化。以今天的眼光看,那是一个蛮荒年代,没有发烧音响组合,没有CD唱片,没有随身听,没有mp3,没有iPod,没有自由多元的音乐,更没有花枝招展的偶像歌星,确实如此,只是再荒的山上也会有花花草草顽强地生长,那个年代的人们有过剩的革命激情,也有过剩的苦闷彷徨,更有不可抑制的对美的渴望,无论是音乐作者,还是千千万万的音乐受众,都在夹缝里顽强地追寻音乐的美好,不像后人想象的那么不堪,那是个值得回忆的不寻常的音乐年代。
以我的年纪、阅历和音乐素养,本来没有资格写这个题目,我只是以我个人的音乐记忆列个简单的大纲出来,抛砖引玉,提供一点线索,大家一起完成70年代音乐的拼图。由于记忆和资料的限制,很多人物、时间、地点的准确度以及音乐术语肯定会错误连连,希望大家谅解,继续提出批评意见。
关于题目,“我爱北京天安们”是70年代的标志歌曲,那个年代的少年儿童甚至大人没有不会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我们前进了几年,老人家就不再指引了,几十年过去,我们想找回去的路已经不那么容易了,那就让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成为这次回忆之旅的导游吧。
闲话不说了,这就开始正题,下一节说说文革高潮时期的歌曲。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数帆老人 于 2008-12-25 23:0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