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2168
- 帖子
- 1649
- 精华
- 20
- 性别
- 男
- 来自
- 浙北
- 注册时间
- 2008-3-4
访问个人博客
|
62楼
发表于 2009-3-3 20:25
| 只看该作者
转杭州作家赵健雄一文(出自其博客)
那另一种声音并没有消失 (2008-01-13 11:57:56)
标签:文革 音乐 文化 分类:时论与随记
北京刚刚落成的那颗“巨蛋”,首映剧目终于还是交由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当年江青费了许多心思弄出来的八个样板戏之一,是文革在艺术上的标志。仅仅由此即可看出这些年来,中国尽管经济上有了近于翻天覆地的变化,意识形态上仍固守着从前的疆域。(不知道那个在狱中自杀的老女人,九泉之下是否因此感到些许欣慰?)
也许不该以人来论一个剧的废存,但当年样板戏的政治性太强了,如今尽管不那么强了,仍无法避免其背后的喻义。有意思的是,即使网上,也未见多少批判甚至只是持疑的看法。是因为见怪不怪,还是由于长期习染,它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潜意识中,乃至有意无意地喜好?
有一种精神性疾病叫“斯得哥尔摩综合症”——指被侵害者对加害于他的人生出依赖甚至近于爱的感情。经历过文革的人,有多少传染了这种疾病?至今没作过统计,而当事者是无知无觉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无孔不入的“红色朋克”——造反音乐与毛的颂歌,可谓深入人心。张爱玲有言:“通往女人心灵的道路经由阴道。”说得可能不错,然而至少还有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经由耳朵,并且不止女人如此,男人亦然。声音对人的濡染甚至超过语言的灌输,真正“深入”灵魂,文革音乐对塑造一代人无疑起了重大作用,至今影响尤在。
令我不能忘记的是一桩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事,著名诗人北岛来内蒙游玩,某天在我那个破屋里与一帮当地的爱诗者喝酒,按蒙古人习俗,大家以歌助兴。有意思的是,唱得最多的,竟都是赞颂毛的文革时期歌曲。北岛文化上的批判态度,至少到那时为止是无可持疑的,但音乐显然是更加潜在的东西,渗入青年时代的记忆,彼此纠缠在一道,乃至根本无法分离。
因此才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一边对毛时代持否定态度,另一边却热衷于(更准确地说,应当是不由自主地)唱赞颂他的歌曲。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会唱许多文革歌曲,至今有时漫不经心地,仍会随口哼出。表面上看,它们完全被抽去了原有的政治意味,但从更深层次上分析,难道不是佐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吗?
文革中,我们一派也参预其间的上海中串会,曾排演过一出大型歌舞,叫《前进,毛主席的红卫兵!》作曲作词编舞参演均由中学生自主自为,缺乏经费,大家卖血筹集。
我虽未亲予其事,但对它里面一些歌曲,至今能唱。而自己身在的组织,也在“革命”之余,为了宣传需要,排演了“钢琴伴唱《红灯记》”——那是殷承宗改编并首演的曲目。
不能说我当时就讨厌那些东西。
即使今天,尽管我已接触到来自全世界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辨别与欣赏能力。但恐怕和许多人一样,心底的某个角落,仍让从前的魅影占据着。它们并没有完全消失。
三十年后,中国的改革要再跨前一步,仍如此艰难,原因可能也就在这里。
或许一个真正的新时代,只有在我们之后才能到来,尽管我们渴盼着它,却注定没有与其遭逢的福气,而那原因只在我们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