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65
- 帖子
- 17140
- 精华
- 84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4-1-18
访问个人博客
|
25楼
发表于 2009-9-16 1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09-9-16 17:02 编辑
弩箭
弩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弓,它的特点是将弓箭的张弓动作和瞄准发射动作分离。在弓的中央装一个“臂”,臂上开放置箭矢的槽;把弦拉到弩臂后部的“弩机”,用“牙”挂住,瞄准后扣动“悬刀”(相当于现在步枪的扳机),箭矢就发射出去了。
由于弩在拉弦的时候不必顾及瞄准,还可以用腰腹力量拉弦,因此弩的弓身可以很硬,保证具有足够的射程和贯穿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优点,掌握射弩的技巧要比弓容易得多,任何普通人稍加训练就可以上阵发挥足够的战斗力。
根据现有资料,中国是弩的故乡。传说弩是由楚国人琴氏发明的,而成书战国的儒家经典《周礼》一书则称西周军队已装备了4种弩:夾弩、庾弩是用于攻城以及守城战斗的,唐弩、大弩则利于车战和野战。
战国时期的军队已大规模的使用弩为主要武器。最著名的战例就是公元前341年孙膑设计在马陵伏击庞涓率领的魏军,“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夜间出击,万弩俱发,庞涓智穷兵败,自杀身亡。一支军队能够装备万件弩,可见弩已成当时军队的主要射远兵器。据说魏国挑选“武卒”,要求能够穿上盔甲,“操十二石之弩”,并且带上50枝箭和3天的口粮,扛着戈、佩上剑,全副武装,一天内能急行军100里。《史记》记载公元前310年,秦国的将领樗里疾率领百乘战车进入西周,西周设置军队仪仗迎接。与秦国争雄的楚国为此责备西周君。西周的大臣游腾解释说这是为了防备秦军突袭,所以排列阵势,“长戟在前,強弩在后”。而说客苏代游说燕昭王时也说,军队出战时“强弩在前,錟戈在后”。看来当时弩已是军队作战战术的重要因素,取代了原来弓的地位。显然无须经过长时间训练的弩更适合当时全面征兵制下服役的普通农民士兵使用。
张弩的拉力普遍远远高于一般的弓。战国时期威力最大的弩是韩国的制造并装备的。《史记》记载说苏秦游说韩王,说是天下的“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并提到韩国有“谿子”、“少府”、“時力”、“距来”等劲弩,“皆射六百步之外”。而且韩国士兵射技高强,可以接连发射一百箭,射穿敌人的胸口。由此韩国军队天下闻名。
战国晚期还出现了巨型的弩。《战国策》提到当时有“千钧之弩”,即使这是夸张之语,打掉一点折扣的话,那么至少当时已经有了张弓拉力在1000公斤以上的弩。《墨子·备高临》讲到,守城可用“连弩之车”,并说它有“两轴三轮”,有着一个可以转移发射阵地的车架。并又说它是以辘轳张弓,箭矢长“十尺”。箭矢上还连系绳索,如同弋射,可以用辘轳把箭矢回收回来。《六韬·军用》也记有“绞车连弩”,应是同性质的武器。所谓“连弩”,看来就是指这种弩的箭矢上系有绳索,可以回收。这很可能是因为这种超大型的箭矢制造成本很高,不可轻易浪费,射空的话就要回收以供再次装填发射。《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受方士蛊惑,误以为数次派人入海求仙不遇,都是因为海里的大鲛鱼阻挡,于是亲自带了军队到至莱州的之罘海边,用这种“连弩”射击海中巨鱼,射中一条大鱼。这倒是很象今天的捕鲸船装备的捕鲸炮。
秦汉时期弩仍然是军队的标准作战武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甚至建造坟墓时,还要在墓道内安装了“机弩”,“有所穿近者辄射之”。西安的兵马俑有一些蹲着的士兵塑像,就是准备发射弩箭的士兵。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与项羽长期在成皋(今河南汜水西北)、广武(今河南荥阳北)一带对峙,公元前203年,项羽在阵前单挑刘邦决斗,可是刘邦却历数项羽十项大罪,说是不屑于和这样的罪人决斗。项羽大怒,要埋伏的弩手射击,一箭射中刘邦的胸口,刘邦强忍疼痛,低下身子摸着脚说:“这家伙竟然射中了我的脚”。为此军心没有动摇。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亲自率军攻击匈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贸然出击,结果在白登被匈奴包围。汉高祖只得施缓兵之计,与匈奴谈判。陷入包围的第7天,天降大雾,派出去的谈判代表往来双方阵地之间,居然没有被匈奴发现。陈平建议赶紧突围。士兵们持“强弩”,张弩装上箭矢,同时手里准备好第二枝箭,随时准备连射,以密集队形开道,才侥幸回到平城,脱离险境。
张弩时是用脚踏弩身,以全身力量往后拉,所以也叫“蹶张”。操作的士兵也叫“材官”。西汉初年的丞相申屠嘉就是“材官蹶张”出身。汉代军队有“材官”,以及“强弩都尉”、“强弩将军”的编制。
汉朝与匈奴的长期战争,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汉军的弩与匈奴的弓对决。公元前89年,李陵率5000步兵出征,与匈奴单于带领的主力遭遇。李陵下令以大车结为军营,出战时“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当匈奴军逼近时,“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获得首战胜利。匈奴调集援军,连续进攻,李陵以“连弩”(应该是远射程的强弩)射单于,使单于差点中箭。最后匈奴将汉军围困于山谷,万箭齐发,一天之内发射了50万枝箭。而汉军矢尽粮绝,无法有效还击。李陵感叹说,如果再有几十枝箭也就能够突围了。结果全军覆没,李陵被俘。
三国时蜀汉的诸葛亮发明称为“元戎”的连发弩。据说是在弩臂上安装箭盒,可以安放10枝箭,每次射击只需张弦,不用安箭。231年诸葛亮第五次出击祁山,就是集中这种连发弩,射死了曹魏的大将张郃。不过总的来说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步兵作战中使用弩的记载不多。相反,在阵地战中使用巨型强弩的记载却越来越多。东汉已经有“车张”之弩,陈球在坚守零陵的战役中,使用可以发射“矛矢(安有尾羽的长矛)”,可以“远射千余步”。南朝也有“神弩(或称“万钧神弩)”,用来打击敌方的船舰。1960年在南京出土的一件南朝铜弩机,构造和汉代弩机差不多,而有将近40厘米长,30厘米高。以此推算,这个大弩机的弩臂要有两米多长。而北朝在边境地区的每座据点设置“强弩十三床”,每一床强弩配给牛六头,可见也是一种巨型弩。
唐宋时期仍然延续这一趋势,巨弩被广泛用于阵地作战。这种巨弩要用绞车张开,称“绞车弩”或“车弩”,同时射出7枝箭矢,中间是长3尺5寸、粗5寸的巨型箭矢,两旁各3枝略小的箭矢。据说可以摧毁城垒和舰船。宋代进一步发展,巨弩通称“床弩”或“床子弩”,往往联装两张弓或三张弓,利用多弓的合力发射箭矢。北宋的《武经总要》记载了多种多弓床弩,其中最为强劲的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需要70多人绞轴张弦。发射的箭矢称“一枪三剑箭”,射程有两三百步。床弩还可发射“踏橛箭”,可以把箭矢成排成行地钉在城墙上,让攻城兵士可以攀缘爬称。据《宋史》记载,北宋初年魏丕曾将床弩的射程提高到了“千步”。1004年宋辽澶渊之战,宋军在城头安设床子弩,守弩兵士惊慌失措,辽军还没有大举攻城,就匆忙发射,恰巧命中辽军阵内的主将萧挞览。辽军军心动摇,无心恋战,于是和宋朝议和。
宋代步兵使用的弩称踏张弩,有黑漆、黄桦、白桦等等多种名号,但结构几乎完全相同。1068年李宏改造踏张弩,将弩的尺寸略微加大,发射仅几寸长的“木羽箭”(由于弩的箭矢会与滑轨摩擦,轻而长的箭杆阻力大,而且会在飞行中抖动,增加阻力,因此弩的箭矢一般都比较短),射程达340步左右(约500米),可以将一半的箭杆射入榆木。由此得名“神臂弓”,广泛用于实战。南宋时韩世忠创一种“克敌弓”,也能在百步内射穿重甲。
由于弩算是当时重武器,因此唐宋的法律严禁私人拥有弩。法律规定有1张弩的要判两年半徒刑,有弩5张就是死罪。私造的更要加罪一等。
和汉族军队依靠弩为主要射远兵器的情况不同,惯于骑射的蒙古军队并不装备弩。入主中原后蒙古军队也开始制造装备各种弩。据说元军的“神风弩”射程有800步。但是总的来说,弩不是主要装备。明初军队还装备两种弩,号“神臂弩”、“克敌弩”,但据《天工开物》,其射程最远不过50步,但在射程内的穿透力强于弓,主要用于守城,野战时仅用弓。巨型弩也已大大简化。
由于火器的登场,明朝军队以后不再装备弩,弩往往只是民间的打猎工具。清朝军队则一直没有弩的装备。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