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离别40年--知青岁月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8-1 08:48 编辑

离别我插队的村子已经40年了,离开后就没再回去。去年村里盖了村委会大楼,新一届村领导来京特意邀请我们这些当年在那里插队的“知青”回去参加大楼落成典礼。我们几人合计了一下,根据大家的心愿和能力一起购买了数千册图书送到村里。村委会在新建的大楼了拿出一间屋子挂牌为“北京知青爱心书屋”,牌子上按姓氏笔画列出我们10人的姓名。据说此书屋是县里藏书量最大的村级书屋,全地区也没有听说有比它数多的村书屋。可惜,我们没能成行,书屋几乎是个摆设。每当有各级领导视察时会打开秀一下。
25号我抽空回去了一趟,主要是想督促村里将书屋向村民开放,鼓励村民来借阅。尽管行前我一再告知村里就我一人去,也别搞任何仪式,但村里还是做了些安排。我们搞了个简单的揭牌仪式,不少人到村口迎接我。几十年不见,来人有一半我叫不出名字来。尽管如此,大家见面后依然很亲切。当年的村干部都已辞世,有些遗孀还健在,我去看望了她们,难得她们都还记得我,挺让我感动。村里与我最谈得来的一位兄长般的朋友也早已故去,他的两个儿子特意驱车回村来看我,看到他后人都有出息心里很是欣慰。
村里凡是认识我的都热情请我去吃饭,粗粗一算一天两顿也得用去半个月。我只是在村支书、主任、老友家里吃了中、晚、早三顿,行前乡领导还安排了顿中饭想推辞也不行,饭后到通辽乘机回京。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挂牌为“北京知青爱心书屋”,牌子上按姓氏笔画列出我们10的姓名。
,,,,,,,,
我们10是谁?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7-31 16:08 编辑

村委会前的文化广场是全乡有名的时尚之处,每当傍晚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这里,中老年人扭秧歌、青年人打篮球,孩子们滑旱冰,要热闹两个多小时才散。附近村落也有人三三两两或结队而来一起热闹。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7-31 16:36 编辑

回村见到当年一起种地的朋友总有说不完的话。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村支书们对老程虽然不错,可把爱心书屋当成个摆设,也太对不住老程等一干热心人了,欠揍!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7-31 17:24 编辑
村支书们对老程虽然不错,可把爱心书屋当成个摆设,也太对不住老程等一干热心人了,欠揍!
紫壶 发表于 2011-7-31 17:05
可不敢这么说,现任班子还是为村民做了不少实事的。村里有老年活动室,残疾人康复室,现在书屋也指定了专门负责人。我去时正赶上多年不遇的辽河来水,这几日村领导带着一百多人正日夜守卫在河堤旁抗洪呢。水情缓解后,村民们就可以到书屋借阅啦。我这趟去后才知农民的辛劳和村干部的苦衷,那里远离城镇,村干部没法像大城市周边那样靠卖地敛财。为了节省经费他们都是在家里招待我和村民的。比起书屋他们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朝花夕拾杯中酒,退休的人在风雨后
老程一个人乍着胆子就跑去了?好歹再约一个呀。
俺是灭绝师太
除了感人,还是感人。
老程一个人乍着胆子就跑去了?好歹再约一个呀。
金秋 发表于 2011-7-31 18:45
和谐社会,太平盛世,我一个人咋了?其他人都觉得我多事,书捐了,他们爱咋的就咋的呗。
怀旧怀旧,祝老程回味无穷。
参加交流
好贴,好贴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老程,好人一个
即使在地狱,也要把它变成天堂
离别40年
=================
71年就离开了?我还刚去贵州呢、别的知青也那么早就上调了?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老程真是个有情有义的好人。
从照片上看,村民们的生活比起你当年在那儿的情景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了。但是你还是得催促村委们把书屋对村民们开放,他们需要阅读。其实,不止是那些村民,即便在城市,所以人,都需要静下心来阅读。
感人肺腑啊~~~给10位北京知青献花花~~~
我是一颗火星,四季分明,有复杂的地形,有自己的生命,要探测的神秘。
离别40年
=================
71年就离开了?我还刚去贵州呢、别的知青也那么早就上调了?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7-31 22:43
三年插队生活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第一年感觉像是下乡劳动,第二年方知自己已经是农民了,第三年开始暗自思量:难道我们就在这儿度过此生了?
好在工厂开始招工了。1970年底第一个来招工的是县里新建的糖厂,大队优先考虑北京知青。等大家了解到糖厂职工还得每年还得种半年甜菜,于是没人报名,接下来天津知青也没人报,最后安排了一名本县知青。
1971年,先是一对知青经家里找关系去了承德一家解放军被服厂;接下来又有一名女生投奔下放到干校的父亲去了湖北;再后来一家军工厂招了一个女生;我和女友经家里托人去了江西当工人。这样我们11名北京知青在1971年有6人离开,还有一名男生被推荐上了首届招生的工农兵大学生,可惜因政审没通过留了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知青离开我们村知青点被撤并到其它村去了,最长的在那里呆了8年。1992年我们11名北京知青都回到北京,这里面的曲折就不多说了。11人中有一人在国外出差时游泳溺水客死他乡,余下10人还都能喘气。除我儿子他娘外,其他人都已正式退休,好几个在家装(带)孙子呢。
下乡--去江西当工人--回北京,这期间的曲折经历大约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
好在你们夫妇共同走过那段岁月,现在老两口子一起看夕阳时还能回顾回顾当年。挺美的。
三年插队生活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
-------------------
可惜了
否则”摸爬滚打6、7年,有这种痛苦经历,所以有点是曼德拉式的人物……”
(这是李光耀说习近平~~)



表拍我,我从来就是不好好说话滴~~
感人,感动,好人一生平安!
感人。

老程大哥是个长情念旧的好人。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老程与爱人共同走过这段岁月,虽然艰苦,肯定也非常甜蜜。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what is unseen is forever.

概况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8-1 08:56 编辑

回村一趟勾起我对那段岁月的回忆,说实话那段时间对我们而言是浪费青春。可那毕竟那是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虽无惊天地动鬼神的壮举,有些事还是终生难忘的。俺学学金丝,一点点回忆,写到哪儿算哪。
农村当然比不上城市,不过我们插队的地方与全国其它农村比较还是相对好些的。
由于地多,又在辽河岸边,粮食亩产过了“纲要”。除了交公粮外,卖余粮是有收入的。再加上种烤烟、蓖麻、打瓜等经济作物,每出一天工大约可分得1.2元。再有就是口粮较充足,每人人头粮380斤,统一管理的自留地粮200斤,工分粮出一天工4两,一年也有120斤左右。总计每年每人可留700斤毛粮,脱去皮后约为560斤。这点粮食按说是不够吃的,可我们那儿整个冬季没活干,知青都回家探亲,少则3个月多则4个月。探亲前赶个小驴车把自己的口粮卖给公社粮站,即可换取全国粮票也可拿到20余元,够买火车票。回家后半月饭量就降下来了。来年回村还可从队里拿到上年分红百元左右,温饱可以维持。
还有当时我们那儿地下水位较高,用扁担钩着铁桶就可取水,洗漱还算方便。
去后最大不适应的就是如厕,村里的厕所只有围墙没有茅坑。我们见了好生奇怪,小便好说,那里是沙质土,随尿随渗。那出大恭又如何呢?第一次便领教了,出到一半村里散养的猪狗“闻风”而至,恨不得堵着你后门吃。别处上厕所拿上卫生纸就行了,我们那儿得带根棍子,一边那啥一边将猪狗拒之门外。女生战斗力差些,得结伴而去,一个在里面方便,另一个堵着门与猪狗搏斗。
粮食亩产过了“纲要”
===================
仿佛记得纲要规定的是:黄河以北亩产四百斤,长江以北五百斤,长江以南八百斤。你们那边四百斤就上纲要了,是不?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老程运气不错,插队时间不算长

我大哥是69年去吉林延边插队的,74年换到江西继续插队,一直到1977高考

我二哥是70年去江西插队的,76年病退回上海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老程运气不错,插队时间不算长

我大哥是69年去吉林延边插队的,74年换到江西继续插队,一直到1977高考

我二哥是70年去江西插队的,76年病退回上海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8-1 09:16
67届有百分之四十留上海。68,69一片红。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老程的这个帖子应该放在作品会馆才好

建议斑竹帮助移动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回村一趟勾起我对那段岁月的回忆,说实话那段时间对我们而言是浪费青春。可那毕竟那是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虽无惊天地动鬼神的壮举,有些事还是终生难忘的。俺学学金丝,一点点回忆,写到哪儿算哪。
老程 发表于 2011-8-1 08:26
程大哥你慢慢写吧,我期待着看。
我没有下过乡,但是不知为什么,所有跟知青有关的小说、电影、歌曲,我都莫名的喜欢,莫名的感动。一说上海知青,我就想起我认识的几位从贵州和东北调回到浙北的上海知青(他们有的后来还是回到上海了),也想起我小时候的那位扬琴老师,也是上海知青,他有幸没去边远地区而是投亲靠友来了浙北,让我有机会学弹扬琴。
程大哥你慢慢写吧,我期待着看。
我没有下过乡,但是不知为什么,所有跟知青有关的小说、电影、歌曲,我都莫名的喜欢,莫名的感动。一说上海知青,我就想起我认识的几位从贵州和东北调回到浙北的上海知青(他们有 ...
就这样风雨兼程 发表于 2011-8-1 10:17
最近一些知青题材的影视我几乎不看,包括叫座的《血色浪漫》和《北风那个吹》,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贴近知青生活,写的也成功的是《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孽债》。我表弟是当年去云南兵团的知青,在那呆了5年,之后去了工厂,78年考进北大。89年去了美国。前几年回来探亲,说起他想买一套《孽债》光盘,饭桌上我向他讲说了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梗概以及90年代初云南兵团知青返城的背景,表弟边听边流泪,以至于唏嘘不止。最后他说不买《孽债》了,他没勇气看。
本帖最后由 就这样风雨兼程 于 2011-8-1 11:08 编辑

《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孽债》-------这三本我都喜欢。看《孽债》我是哭得呀~~~~现在拍的我也不太喜欢,所以期待你写呀,当事人写的才真实嘛。写吧,先送一朵小花鼓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