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生活,生动的文字,记录一段曾经的岁月,好看
希望老程继续写下去,不光写知青生活,还有知青以后的经历,最好一直写到现在。
即使在地狱,也要把它变成天堂
本帖最后由 金枫吟 于 2011-8-15 09:35 编辑

不好意思,错用金老名字。
91# 傻瓜也快乐
俺还没脑残到这个地步呢!
老程,我是真的希望看到你是怎么从一个知青成为一个技术专家,又成为一个歌唱家的,这里面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一定很吸引人。
即使在地狱,也要把它变成天堂
94# 傻瓜也快乐
我是个靠小聪明过了一辈子的人,人生并无起伏跌宕,更没什么值得书写的成就。老天爷对我不薄,现在正式退休,这次回到插队地方不由得把自1968年起这43年社会经历粗粗过了一遍,我很知足。
就是想得瑟也没啥猛料啊。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1-8-15 18:38 编辑

老程大哥谦虚了,你要肯爆料,写点什么《我在胡家的几次聊天》等等,凭题目就可以上天涯头条。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老程大哥,发张您的照片给俺看看成吗?
我在这里等着。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8-15 18:51 编辑

97# 桦树
本文开头就有不少我的照片啊?

1971年春节回家探亲期间我们知青点11人去照相馆拍了张合影,这也是我们这些人唯一的一张全体合影。1971年下半年先后有6人离开村子去各地当了工人(没有回京的)。这以后有过多次聚会可再也没聚齐过。我自己的这张照片早已不知去向,上次一起讨论捐书时向身边那位高大的同学借来翻拍。难为他在照片上注明了我们离京的日子和拍照的时间,拍照时我们都已二十郎当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1-8-15 14:07 编辑

那时知青戴眼镜比例不高嘛,怪不得老程大哥外号四眼。现在学生一个班有一半戴眼镜,四眼这个外号特指性差,都听不到了。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这张照片第一次看到哎。终于看到知青时期的四眼小程了。很知青很知青。
即使在地狱,也要把它变成天堂
这个四眼长得好帅气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8-16 19:03 编辑
这个四眼长得好帅气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8-15 15:45
12d" /> 我当补药吃下了,那就来个头像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1-8-15 21:13 编辑

照片上是长脸,现在老程大哥是圆脸。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8-15 21:29 编辑

103# 杜雅萍
1968年离京前学校体检,我是1.76米、50公斤,裤腰2尺较松,现在是1.75米、88公斤,裤腰3尺偏紧。



照片很好看!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8-16 09:36 编辑

这两天要准备出远门,看来这篇东西的结尾部分要在美国写了。
再发几张照片,不过照片上没我,那只手风琴是我花18元在东四人民市场买的旧货,买来时撒气漏风,经我修理基本上能用,尽管没人会拉但几乎人人都拉。
照片中那位穿深色条形衬衫的女生是我们中年龄最小的(比我们小两岁),来时周岁15岁半。1971年我们相继离开后知青点只剩下她一个女生,对她来讲生活变化太大了,好在村里同龄女孩常来陪伴她。一年后队里看她形只影单推荐她去了地区卫校,毕业后留在通辽工作,80年代回到北京。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32贝斯的手风琴?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8-16 09:14 编辑

107# 邱晓云
好像没那么多黑钮。

少将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8-16 13:26 编辑

我们知青点在村中央马路边,隔壁就是大队部,后面则是小队场院,地处全村的中心。自我们到的那天起,我们男生宿舍便成了村民常来的地方,开始我们还觉得新鲜,到后来我吗就觉得生活受到干扰了。我们在门框上贴了个“闲人免进”的横幅,可作用有限,没过几天条幅上多了一点成了“闲人兔进”。在我们那把男人说成“兔子”不是什么好话,我们怀疑是“少将”干的。我们那儿其实是东北文化,东北农村中有不少能“哨”的,说白了就是善于插科打诨有点像赵本山。人们哨起来每句都有隐喻,开始我们听不懂后来才明白,说出花儿来也就是两个主题,一是占辈分上的便宜,而就是下三路。伶牙俐齿反应快的被封为“哨将”。常来我们这儿有一位,他年长我们几岁初中毕业算是村里有文化之士,如果不是因为富农家庭成份也许我们去时他该在大学读书呢。与其它村民不同他衣着很整齐很注意修饰自己。哨将到我们这而来不是为了沾口头上的便宜,他爱和我们侃大山。别的村民来后只要向他叫板他就会笑模小样地回击,开始我们听不出门道,后来逐渐听懂这些“诨话”便跟着说几句,也算是一种调剂。能驳倒并沾到少将便宜的人不多,有时他的对手便使出杀手锏:我告诉你五婶去!这位五婶比“哨将”没大几岁,是村里的俏媳妇之一。我们那一带“哨”有“哨规”,叔嫂之间绝对开不得任何玩笑,相互对掐也绝不能涉及对方嫂子和姐妹。男女之间只要是婶和侄子的辈分关系无论有无年龄差异即可相互开玩笑,男女之间互哨起来真是满嘴“荤花”。五婶是哨将的亲婶,他们之间从不开玩笑。听到五婶儿子哨将便不再穷追猛打了。据说哨将十三四岁时跟着妇女们一起干活,他嘴不饶人,把一帮“婶子”说得火冒三丈。有个泼辣妇女一声号令:乃他!于是乎五六名健妇上前捉住少年哨将,将其按到在地,另有两名奶水好的“婶子”解开衣怀对着少年将奶水挤了他一脸。年少时被婶子们“乃”过也是哨将软肋之一。
我这次回村没见到哨将,改革开放后他离村从事边贸,现在定居在通辽市。他的五叔五婶还在村里,他们双双出席了欢迎我的午宴,席间提起哨将大家哈哈大笑。
平常之事娓娓道来也动听
老程,俺希望你继续写下去,不是要表什么丰功伟业,真实的往事,岁月的痕迹,有趣的故事也好看。
即使在地狱,也要把它变成天堂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8-22 22:29 编辑

马术教头
到内蒙当然要骑马,这马不是每匹都能骑的。里马架(骑术)最好的是个十二岁的男孩人称“二猍歹”,当地人把狼叫猍歹。二猍歹这孩子似乎有点特异功能,全村的狗见了他都不敢叫唤,骡马毛驴见了他也老实三分。他爸是车把式,他那挂大车上的四匹骡马不大听话,他儿子来吆喝一声比他的鞭子管用。到了春播季节二猍歹干一样活队里给他按整劳力记工分,这项活叫压垅,用匹牲口拉着个用木框加好的腰鼓型石磙把垄沟压一遍。大人干这活手里得拿个鞭子,二猍歹背着手在后面,他走多快驴跑多快。
这孩子爱找我们来玩,常偷着从牲口棚里牵马出来跑到村后草甸子上教我们骑马。我们那是农区,很少有人配鞍子骑马,用空麻袋往马背上一铺翻身骑上去就是了,这种骑法叫铲骑。铲骑是马脊梁铲我们的屁股,最难过的不是挨摔而是股沟被马背铲破。这滋味可难受,连睡觉都得趴着,站起来走路股沟两侧伤处相互摩擦疼痛难忍不由得叉着腿走。疼的实在难受就在股沟内抹些牙膏,有的知青知难而退不敢再骑了。我慢慢地与马的步伐相互协调,股沟内也磨出了茧子。就是没有鞍子也敢骑在马上狂奔了,知青里我挨摔最多可骑术算是好的,这也可能是队里让我放马的原因吧,这一切二猍歹功不可没。
女生们也挺喜欢二猍歹,这孩子长得蛮机灵讨人喜欢。有时我们知青编个文艺节目需要孩子的角色自然让二猍歹来演,别的孩子一上台就傻,唯独二猍歹能入戏。唯一不足就是普通话差点意思,一次他演个被卖掉的孩子,台词是:娘啊,别卖我!教了多遍台下发音都对,一上台就成了:娘啊,白卖我!
再说骑马,等我们会铲骑以后队长才让我们配上鞍子骑。这为了安全,配上鞍子重心高了摔的重;更要紧的是玩意脚挂在马镫上摔下会被拖上甚至丧命。我们那儿马多但真正可骑的寥寥无几,我们队里能骑得也就两三匹。大队里有匹老马跑得最快,它曾是土匪头子的坐骑。一次收工后社员故意让我骑这匹马,我不知深浅抓起缰绳翻身骑上去,没等坐稳它便狂奔,没一会就出了村子。我紧拉缰绳想勒停它,哪想越拉紧它越快而且还贴着路边跑,路边柳树梢不断打在我脸上。我没了辙,索性松了手,没想到缰绳一松马倒慢下来了。我反复试了几次,越紧越快,越松越慢。等我骑回村侯社员才告诉我,这与众不同的骑法是当年土匪头子训得。那马是全村跑的最快的马,可惜太老跑不了长路。
103# 杜雅萍
1968年离京前学校体检,我是1.76米、50公斤,裤腰2尺较松,现在是1.75米、88公斤,裤腰3尺偏紧。
老程 发表于 2011-8-15 21:28
1米76, 50公斤,那时的骨头似乎很轻哈。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what is unseen is forever.
村里没有姑娘叫小芳
村姑小芳只是在李春波的歌里和那些没生活的电视剧里,生活中的男知青根本不会与当地女青年有什么爱情。不是我们看不上村姑,而是没有村民会把姑娘嫁给外来的知青。原因很简单,拿不出彩礼、盖不起房子、工分挣不过本地青年。
女生若愿意找当地男青年则十分容易,最大的优势不是有知识而是不要彩礼,可除了极个别因特殊原因的有哪个会嫁当地人呢?
知青的爱情故事大多数就在身边,一群十七八岁的青年天天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相互间产生感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就拿我们这6男5女来说,内部捉对的就成就了三对夫妻,1973年我们知青点并入邻村,在那又成了一对儿。在当地招工离开的去了新地方接触的还是知青,那时人也都老大不小了,找的另一半多数也是知青。
我们11个人中只有男女各一人是离开农村后在工作的城市找了非知青背景人成了家。
如此小的圈子内相互结合是爱情的力量吗?只能说爱过,但几乎没选择过,当时恋爱带来的快乐和甜美是真实的,可滋味也是单调的。
有人要问回城后这些知青的婚姻稳定吗?答案是虽有分手的但不多,相比其他阶层知青白头偕老比例数很高。爱情那么伟大??
还是说说自己周围的事情吧,我们11个人都回北京了,全公社的北京知青也都回来了,几乎没人留在外地。回来要重新开始,要找工作挣钱养家、要弄个窝安身、孩子要上学、父母已老要照顾。可我们大多数都是在不惑之年才又开始困惑。
想红杏出墙好歹也得是个杏,老黄瓜出不了吧?想当陈世美,您先得中个状元吧?就算中了,哪个公主愿意招老马去附呢?再吵再闹、摔盆儿砸碗、嘴里高喊:不跟你过了!离婚!说的轻巧,离了住哪?孩子结婚的地方还没着落呢, 这婚离得起吗?
转了一圈浪费二十年又回到小时生长的城市,我们已是一群狗不咬猪不啃的老倭瓜,也就自己把自己当个人看吧。
写了不少当年趣事,这是老年人怀旧的表现,那段日子对我们有意义吗?我的回答:没那段肯定更好!
鬼使神差,本没有什么知青情结的我却写了插队时期的生活。
由于倒时差的关系,这篇始于内蒙的故事在波士顿收笔。
大实话。
朋友说,苍然太苍,奉命改为“宛然”
老程旅游写贴两不误,应该评为燕坛劳模
即使在地狱,也要把它变成天堂
113# 老程
知青点内的爱情、婚姻写得很实在、直白,从来没有在任何其他知青作品中看到过这样的描述。好看。

我猜了一下那5个女生中哪个是你当年的“小芳”,等我见到你时求证一下是否猜对了。
村里没有姑娘叫小芳
女生若愿意找当地男青年则十分容易,最大的优势不是有知识而是不要彩礼老程 发表于 2011-8-21 18:06
哈!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吃过苦咽过糠,上过当下过乡。
致敬。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第一次看这个帖子

2011年,我在哪里混?一时间居然想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