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4-2-1 17:13 编辑
这就对了,我也猜是这样,你的说法是以人作为设定对象,是某个人同时具有神性和魔性,而不是神本身。
水色 发表于 2014-2-1 15:26
是否真正信仰上帝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相信存在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也就是有着人一样喜怒哀乐的上帝。(否则即使像爱因斯坦一样嘴里经常提到上帝,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信徒。他只是把上帝作为未知世界的规律的代名词)。从旧约故事可以看到,上帝是非常容易发怒的,而且发起怒来就一把火把整个城市给灭了,原因是城里有人淫乱。一个城里肯定有老人小孩,他们应该不会淫乱吧。在我看来,这种愤怒和不分青红皂白的毁灭冲动就是来自魔鬼的一面。
神经病人思维广,自费五毛立场稳
第一,上帝并不容易发怒,他在旧约里做事的一贯风格是,给予很长很长的时间来盼望人类回转,直到恶演变到极致了才动手。
第二,耶和华毁灭一座城,不仅仅是淫乱,而是人心败坏。
第三,耶和华给亚伯拉罕承诺,只要能在城里找到十个义人,便饶恕这整个城市,但是那城没有十个义人。
第四,最后这城唯一的义人上帝派天使提前让他带全家出逃了。
第五,死本身不是审判,基督教的审判不是针对肉体,而是灵魂。
第六,我对神学词汇不敏感,不敢随意讨论,人格神这个词会有很多种理解,搞不好和古希腊那些胡作非为的神混为一谈了。personality这个词,有时翻译为位格。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第七,也是最重要的,怒和怒不一样。有的怒来自魔鬼,有的来自爱,比如父亲看到儿女行为败坏的时候,那种怒,恨,动手教训。有时我们通过一人人的怒会知道他并不在乎自己。又有时通过一个人的怒气,我们会感动,知道他爱得深沉。相比之下,单纯的仁慈恰恰是以某种蔑视为基础的,因为它并不在乎你变好或者变坏。然而。。。。俏俏儿说,其实我并不知道神为何如此在乎人类这种臭烘烘的造物,在乎到硫磺和火焰的热度,无法理解,我们真的配吗。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147# zoufeng_1234
所谓新约全新的话语和观念,存疑。旧约用希伯来文和亚兰文写,新约用希腊文写,不同种文字的差异是明显的,这不是新话语体系的问题。
新约创新了什么观念?除了有关教会的内容是新的,其他都在旧约里以寓言的方式表达过。
关于同性恋:违反上帝创造的自然秩序,保罗书信里都严厉批判过,我们能够说现代社会,这个就算正常?那么,淫乱,贪婪等所有罪都能自证正当性。

耶稣怜悯行淫的妇人,但祂让她走的时候说,“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耶稣并非因为她行得对而不定罪她。祂只是怜悯和宽恕。

恨恶罪,但爱罪人,因为落在罪中的人受罪辖制是可怜的,因为我们都曾落在罪中。我生病了需要得到怜悯,并不意味着生病是好事,要一直保留这病。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4-2-1 20:42 编辑

144# 水色
才不是担心你传福音呢(就算传了又怎么样呢)。我现在乖乖去教堂,有的观念心有戚戚,有的则无法接受。借你的讨论,正好可以帮助理解。比如之前我以为原罪就是罪恶或吃苹果,觉得过了那么久的追溯期还要计较,是在太小气了。但看你和倚晴天的解释,就觉得“喔,这点子超赞的!好棒!”

佛教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我估摸取决于个人。对我而言,无神论更合口味。

空是“性空”,是教人不要被各种烦恼妄念蒙蔽,而不是指“有”的反面,不是虚空虚无。是个很美好的概念。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5247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775
http://www.lingshh.com/11-a/sidajiekong.htm
我知道什么?
分享:书名:写给无神论者

    作者:【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梅俊杰

    设计:晶多

    排版:济南阿古达科技有限公司

    审核:云多

    本书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译文出版社授权北京多看科技有限公司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朋友说,苍然太苍,奉命改为“宛然”
译序

    梅俊杰

    阿兰·德波顿先生的这本书,如果直译的话,书名应作《宗教之于无神论者:一名非信仰者关于宗教用途的指南》。可见,这是一本由无神论者写给无神论者、旨在借鉴宗教智慧的书,不是一本为宗教辩护的书,更不是一本传教的书
    与我等无神论者一样,作者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也不认同宗教中的超自然内容。但不同之处在于,作者愿意更加通达地看待宗教,能够透过其超自然体系,鉴别并吸收其中所包含的诸多有益要素,希图借此丰富  世俗生活,促世俗生活,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友爱随着人类从中世纪迈入近现代,科技节节昌明,理性日益高扬,各路宗教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尼采的一句“上帝已死”标志着宗教主导地位的土崩瓦解和世俗化洪流的滚滚而来,也让众多无神论者扬眉吐气、豪情万丈。目前这个超现代的大众消费时代似乎证明着人类掌握自身命运后的不凡成就。
然而,在德波顿看来,光鲜的物质外表之下,人性并无本质的改变,个体心灵的救赎仍然是个严重问题,人类群体生活所面临的挑战也依然如故。你可以宣告“上帝已死”,但你依然需要此前借助上帝而维系的伦理道德,也依然需要原来经由宗教而获得的心灵慰藉。可现代社会恰恰拙于满足这些需求,早已显露出令人遗憾的种种弊端。
相对而言,宗教作为人类经验的深厚积淀,形成了巍巍可观的理念和做法,大可补过于物质至上的当今社会生活。德波顿以为,人们尽可以抛弃宗教的基本教义,却实在不应该放弃宗教涉及群处、悲悯、慈善、教化、艺术、建筑等等方面的真知灼见和公序良俗,更何况其中不少要素原本就采自世俗生活。
对于书中的更多内容,这里不必赘述,本书开篇的“智慧无关教义”以及末尾的“结论”已有精当的概括。我只想强调一点,即作者抬举宗教,甚至有时不免将之理想化,绝不是要否定现代世界科学理性的基本框架,只是认为在此框架下,理应从宗教这一人类的共有遗产中善加采撷,从而矫治现代社会之褊狭,补救其心灵护
    理之贫乏。

    将本书译介到中国来谅必是件有意义的善事。作为在现代化道路上全力追赶乃至无暇他顾的民族,作为世上最为庞大的无神论者群体,我们无疑更需要以平和客观的态度来了解宗教并从中汲取营养。在道德精进、心灵抚慰、人际和谐这样的层面,各种宗教都提供着现成的启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进而言之,国家的价值观坐标和发展轨道也可从宗教中得到支撑。如果说自由、民主、科学、富强是当今中国无可争议的追求,我一直认为尚须辅之以更加丰富而宜人的内容。简言之,我们实应追求复合型目标:自由—和合、民主—良治、科学—人道、富强—正义,如此两相兼顾方能做到平衡协调、基石宏大从而行之久远。而宗教显然是这些新增目标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和促进手段。

    诚然,像天底下一切功业一样,对宗教有益内容的体察与采纳要靠慧根和悟性,首先则有赖于对宗教的悉心学习和研究。就此而言,我们或许面临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窘迫处境。所幸者,取长补短的条件已今非昔比。德波顿这位大众哲人匠心独具、富有启迪的论述当能让我们获益良多。

    我本人通过翻译全书已感到受益匪浅,至少从此会增加一个理性观察宗教的视角甚或增添一分宗教情怀。还好,当上海译文出版社衷雅琴女士约我承译此书时,我没有照例推辞,特此向她致谢。自然,我也要感谢张旦红、梅新枝,她们作为本书译稿最早的读者,协助完善了译文。
2011年8月12日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朋友说,苍然太苍,奉命改为“宛然”
1

    关于任何宗教,人们提出的最无聊、最徒劳的问题当数,它是否是真的。此处所谓真,指的是宗教自茫茫上苍下凡到尘世俗界,由先知和神灵以超自然的方式司管着。

    为节省时间,也冒着开卷便流失读者这一痛苦风险,容我直言相告:按照上苍钦赐这样的定义,当然没有一个宗教是真的。本书便为无神论者而作。这些无神论者无法膜拜奇迹异能、神仙圣灵,不会听信灌木树丛烧而不毁的故事,对于历史上非凡男女的超凡业绩也缺乏浓厚兴趣。这些非凡男女例如13世纪蒙特普尔恰诺的圣女阿格尼斯,据说她在祷告时能够双脚离地悬空两英尺,还能让孩童起死回生,又说她在凡俗生命结束时,坐在天使的背上从托斯卡纳南部升了天。
2
对无神论者而言,试图证明上帝并不存在会是件欣喜愉快之事。宗教的铁杆批评者们非常乐于把信教者的愚蠢低能一点一滴地、毫不留情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把敌手彻底笨蛋、十足疯子这样的面目揭露个够,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如此作为固然令人酣畅淋漓,然而,真正的问题却不是上帝存在与否,而是一旦你确定上帝显然并不存在,又该如何自处呢?本书的出发点是,一个人必定可以继续做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也可以发现,宗教时不时还是有用的、有趣味的、有抚慰心的;也还可以好奇地思考一下,或许能从宗教中汲取某些观念和做法,用以丰富教门之外的世俗生活。
一个人可以对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学说和佛教的“八正道”无动于衷,但同时也可以对宗教的某些方法生发一点兴趣,毕竟这些宗教在布道讲经、精进道德、营造团体精神、利用艺术和建筑、唤起信众远行求法、锤炼思想启发智慧、激发人们感恩春天之美等等方面,都是各有其道的。这个世界已经饱受种种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偏执者的困扰,在这片天地中,一定可以在完全拒斥宗教信仰与选择性地崇敬宗教仪式和理念之间保持某种平衡。
正是当我们不再相信宗教系由上苍钦赐下达或者依据天意设计打造时,事情才会变得兴味盎然。我们然后便可认识到,世人发明宗教实

    于两个核心需求,这两个需求绵延不绝,世俗社会如今也还无法特别有效地加以应对。其一,尽管人类怀有根深蒂固的私心杂念和暴力冲动,但我们终究需要在社会群体中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其二,我们需要应对令人生畏的各种人生苦痛,不管是职业场上受挫失意,人际关系麻烦连连,还是痛失至爱亲朋,或者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人类太容易遭灾受难了。上帝或许已死,然而,曾经促使我们树立起上帝的那些迫切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仍在要求我们拿出求解方案。哪怕经人提示后我们知道,耶稣拿七片面包几条小鱼让众人饱餐的故事在科学上并不准确,但那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挥之不去。

    现代无神论的错误就在于它未能看到,即使在宗教的核心教义遭到摒弃之后,宗教的诸多侧面仍然不失其有益的意义。一旦我们不再感到需要非此即彼地作出选择,即要么在宗教面前五体投地,要么对宗教进行诽谤诋毁,我们便能自由地发现,宗教实乃无数天才概念的宝库,借此或可纾缓世俗生活中某些最最源远流长却又未予有效关注的病痛。

    3

    我自己生长在一个坚定的无神论家庭里,作为儿子,我的双亲是不信教的犹太人,在他们心目中,宗教信仰跟迷恋圣诞老人差不太多。我还记得父亲曾让我妹妹黯然落泪的场景。本来,妹妹心中还有个不算牢固的观念,觉得某一隐逸的神灵可能留居在宇宙某处,但父亲却力图打消她的这一观念,当时妹妹不过八岁。对我父母而言,假如发现社交圈内有人私下怀有宗教情绪,他们就会表现出深深的怜悯之情,那种态度通常只给予被诊断出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而且,从此你就难以说服他们再正眼看待人家。
父母的态度强烈地支配着我,可是在二十五岁前后,我的无信仰世界却经历了一场危机。我的怀疑情绪萌发于早年聆听巴赫大合唱之时,此后当置身贝利尼的圣母画作前又有所发展,最后在涉猎禅宗建筑艺术时则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然而,一直要到我父亲去世之后数年,我才开始直面自己心中的矛盾情绪,这种情绪抵触着从小就被灌输的那些世俗教条。顺便说一下,我父亲去世后葬在伦敦西北部威尔斯登的犹太公墓,上面立有一块希伯来墓碑,相当奇怪的是,他事先没有为自己作好更加世俗化的身后安排。
上帝并不存在,对于这一明确的信念我从来没有动摇过。我只不过是获得了思想的解放,觉得可能存在某种方法,既可以与宗教打交道,又可以不必接受其超自然的内容。换句更形象的话说,这种方法就是既心向上帝圣父,又不至于因此妨碍对家父的敬重和追念。我意识到,自己对来世重生或者天国神仙一如既往地抵触,但这并不能证明我理当放弃各路宗教中的音乐、建筑、祷告、仪式、宴饮、圣地、朝拜、会餐、经卷。
世俗社会由于失去了一系列规程和主题而变得贫乏不堪,无神论者一般觉得无法与这些规程和主题生活在一起,总以为它们看起来跟尼采所谓“宗教的坏习气”密切相连。道德一词对我们来说已经变得风声鹤唳;想起聆听布道我们便会火冒三丈;对于那种认为艺术应当催人向上或教化育人的想法,我们唯恐避之不及;我们不再朝圣跪拜;我们已不能建造教堂庙宇;我们没有表达感恩的机制;对超凡脱俗者而言,读一本自我救赎书的念头已经变得荒诞不经;我们拒绝精神上的训练;陌生人很少在一起唱歌;我们面临着一个不愉快的选择,要么接纳有关无形神灵的奇异概念,要么完全放弃一整套抚慰心灵的、微妙精巧的或者干脆就是魅力无穷的仪式,须知,在世俗社会中,我们还在苦苦寻找这些仪式的替代物呢。
鉴于主动放弃了如此多的东西,我们实际上放任宗教把本该属于全人类的体验范围都划作它的专属领地。我们理应毫无愧色地收回这些领地,让其也为世俗生活服务。早期的基督教自己就十分擅长挪用他人的出色思想,它还狼吞虎咽地吸纳了无数异教徒的行为方式,而现代的无神论者居然回避这些东西,误以为它们天生属于基督教。当年新兴的基督教顺手拿来了冬至节庆活动,把它重新包装成圣诞节;它也吸收了伊壁鸠鲁关于在哲学群体中共同生活的理想,将其转变为今人所知的修道院制度;还有,在旧罗马帝国的城市废墟上,它漫不经心地把自己安插到了原先供奉异教英雄及异教主题的庙堂外壳之中。
无神论者所面临的挑战便是如何逆转这一宗教殖民化过程,即如何把观念和仪式与宗教体制剥离开来。宗教体制宣称这些观念和仪式属于自己,可实际上它如何能够独占呢?例如,基督教中大多数精华实与耶稣降生的故事完全不搭界,其所围绕的中心议题还是群体、节庆、重生,在被基督教花多个世纪加工打磨之前,这些主题本已存在于世。我们现应做好准备,使得与心灵相关的需求摆脱宗教给它们涂上的特别色
    彩。当然,颇为矛盾的是,往往只有钻研了宗教,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重新发现并重新言说这些心灵需求。

    宗教有个鹊巢鸠占的习惯,此点可见于罗马米兰达的圣洛伦佐教堂,17世纪时它建于罗马时代的安东尼努斯和福斯蒂纳神庙废墟之上。

    本书以下章节将试图重新解读各种宗教信仰,主要以基督教为重点,也会涉及犹太教和佛教,由此希望能撷取一些有益于世俗生活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借鉴其针对群体生活挑战以及精神和肉体病苦等方面的有益内容。这里的基本命题不是要说世俗化“化”错了,而是要强调,太多的时候,我们的世俗化未能遵循良好的途径。这主要是指在革除不切实际的理念这一过程中,我们矫枉过正地放弃了诸多宗教信仰中最为有用、最具吸引力的某些内容。

    4

    诚然,本书展示的这一行动方案将会开罪论辩双方各自的忠实信徒。有宗教信仰的人会反感他人看似粗疏地、选择性地、不成系统地来讨论其教义,他们会抗议说,宗教可不是从中随挑选可口饭菜的自助餐。然而,不少宗教之所以走向没落,就是因为它们不合情理地坚持,信众必须把盘子中的所有东西都吃掉。为什么不可以欣赏乔托的壁画对端庄的刻画,而同时又绕开其中天使传报之类的说教呢?为什么不可以赞赏佛教的慈悲为怀,而同时又规避其中有关来世投胎的教义呢?对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人而言,从多家宗教中如此零星采撷,不过就像一个文学爱好者从作品大全中挑出几个自己最喜爱的作家一样,并没有什么罪过。要说这里只提及世界二十一个较大宗教中的三家,那并不表示厚此薄彼或者浅尝辄止,不过是因为本书的重点是要把宗教笼统地与世俗生活作比较,而不是要在众多宗教之间进行相互比较。
情绪激烈的无神论者也可能感到怒不可遏,会觉得居然有本书如此抬举宗教,要让它成为我们种种追求的一块永恒试金石。他们会指给你看许多宗教中疯狂的、制度化的不宽容性,还会指给你看,不管就抚慰心灵还是启蒙心智而言,艺术和科学蕴涵着同等丰富的宝藏,况且其条理性和人文性更胜一筹。附带着他们还会问道,为什么一个自我标榜不愿接受宗教诸多侧面的人——比如,他无法以童贞女之子的名义公开发表讲话,也无法认同佛教《本生经》中关于佛陀兔子转世之类的虔诚说法,怎么还可以把自己跟宗教信仰这样的不屑话题纠缠在一起呢?
面对这些问题,我的回答是:宗教之所以值得我们重视,是因为其理念上的远大追求,也因为它以一种很少有世俗体制曾经做到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各路宗教力图将伦理道义和形而上学的理论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介入到了教育、时

    尚、政治、旅游、酒店、入会仪式、出版、艺术、建筑等诸多实务领域,其涉猎范围之广泛和驳杂,足令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世俗运动及相关个人所取得的成就,都相形见绌、难免汗颜。凡对观念的传播和影响感兴趣者,都不难在宗教身上找到魅力无穷的例子,它们堪称这一星球上最为成功的教育和思想运动。

    5

    总之,本书并不是刻意要给特定的宗教论功摆好,它们自有自己的辩护者。本书不过是要考察宗教生活的某些方面,以让其中的某些概念能够卓有成效地用来解决世俗社会中的有关问题。本书也会焚毁宗教中那些较为武断教条的侧面,为的是从中提炼出某些仍有时效并且仍能抚慰心灵的内容。面对这个并不安生的世界上短暂生命中的几多危机和悲苦,那些怀疑宗教的当代心灵终究也需要一点慰藉吧。所以,本书希望能从再也不像是“真”的宗教那里,抢救出一点美好的、动人的、智慧的东西!
朋友说,苍然太苍,奉命改为“宛然”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4-2-1 22:15 编辑
147# zoufeng_1234
所谓新约全新的话语和观念,存疑。旧约用希伯来文和亚兰文写,新约用希腊文写,不同种文字的差异是明显的,这不是新话语体系的问题。
新约创新了什么观念?除了有关教会的内容是新的,其他都 ...
倚晴天 发表于 2014-2-1 19:10
在我看来新约当然有很多全新的观念,旧约中强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新约中强调“爱你的仇敌,为那逼迫你的人祷告”,“宽恕你的弟兄七十个七次”,“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中间不是包含了全新的观念吗?如果把这些话抽离掉,耶稣还是耶稣,新约还能成为新约吗?
神经病人思维广,自费五毛立场稳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14-2-2 00:17 编辑

又见宛然,开心,先给你拜个大年。

     梅俊杰说得不完全对。基督教不需要悟性和根器,只要心里信,口里承认即可得救。所以基督教对底层百姓亲和力很大。耶稣也亲近这些人。基督教会,尤其国内的,绝对不是精英俱乐部,哈哈。

      原来德波顿写过这样一本书,不知道成书会是怎样。
      
      神究竟是否存在,这是一个关于真相的问题,要么真要么假,即便我不知道神是否存在,我也能绝对肯定一种似是而非的结论是不存在的。基督教艺术之所以伟大,和信仰的力量密不可分,很难相信,如果巴赫不是个虔诚的新教徒,他还能写出那些音乐。这就好比要求一个不恋爱的人说出甜蜜的话语,做出激情的姿态。或者,更低一点的比方,要求一个不是神经病的人画出精神错乱的画来。

        但是我想他的态度应该代表了大多数,就是折衷和通融。因为做一个纯粹的无神论者是极艰难的,需要超强大的意志,无神意味着可怕的偶然性,我们的存在是无序的,混乱的,不讲道理的,我们都不过是宇宙大爆炸的一个偶然的碎片而已,来了又去了,然后什么也不是。历史可以剥夺作为个体的你我,集体可以,国家可以,弱肉强食也可以。我们只能逃避到庸常的生活里,既无盼望,也无敬畏,所以无神论的犯罪率通常比有神论者高出许多。所以大多数无神论者需要一些些折衷和妥协,透一点光亮进来,不至于绝望至死。

        但是基督徒也差不多,好不去那里。从名义上说,世界绝大多数人口是有神论者,仅仅基督徒就占了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美国百分九十民众是有神论者,德波顿八岁以后迁居英国,这个国家百分七十一民众声称自己是基督徒。但是,在整个欧洲,真正去教堂礼拜的基督徒只有不到百分二十。
        
      也就是说,无论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无论有神论还是无神论,要彻底持定立场都很困难。你看在我们国家,玩些小神小怪,比如碟仙啊,跳大神啊,民俗禁忌啊,都会有人凑过来听听,但是说到正统的独一真神,感兴趣的人就少了。就我个人体会而言而言,聊聊星座是最佳交友途径,迅速人气倍增,谈论上帝则是孤立自己的最迅捷的途径。大多数人希望轻松些,不要想太深,生活已经很累了。
      
      这是生活之道,既不是信也不是不信,只是悬浮,没有根系的。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14-2-2 00:08 编辑
144# 水色
才不是担心你传福音呢(就算传了又怎么样呢)。我现在乖乖去教堂,有的观念心有戚戚,有的则无法接受。借你的讨论,正好可以帮助理解。比如之前我以为原罪就是罪恶或吃苹果,觉得过了那么久的追溯期还要 ...
ironland 发表于 2014-2-1 19:56
不知道佛教有没有解释过因果律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善有善报,这个规律一般的无神论是没有的。既然无神嘛,就都是偶然了,可这个律很秩序化,它使得人性可以安放和归宿,不发生紊乱,就像太阳系各大星球运转的规律一样完美,它从何而来的呢。
       刚刚很认真看了一条资料来源,必须感叹佛教的神奇,它既没有神,却进入了灵界,没有任何其他宗教能这样。但是我猜它总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比如因果律,就像是灵界的自然法则,如同地心引力一样。佛主不能只是观察和发现了它,却不管它是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规律是谁安排的。

       佛教的确是个特例。除了它,世界几个最大的宗教所描绘的神都有亲缘关系,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共用一个上帝,伊斯兰教的上帝也造亚当夏娃,它的圣经里也有耶稣,玛丽亚,亚伯拉罕,雅各,约瑟。。。。还共用一个圣地。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哎,我是不是太理性太较真了点,连我自己也觉得无趣。觉得太龟毛的问题,铁地不必理会就是了。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14-2-2 02:16 编辑

一不小心又说太多拉,已经立了誓言就要遵守,下面就旁观学习啦。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4-2-2 11:06 编辑

161# 水色
因果律建立在性空基础上,万事万物是不断变化的一个整体,不是偶然,没有孤立。约略参考科幻片《蝴蝶效应》。或者理论物理的弦论?

善有善报是对因果律一个较为广告文案化的表述。不过马丁 路德 金有个类似的表述,大意是说好的果实得从好的枝头上结出来。

佛教的前辈是印度教。也有大把头衔多如调色板上颜料的神仙。虽然一直有佛教无神论的提法,但若去普陀拉萨之类的地方这么说,恐怕会被打得满头包。


PS:每次听《奇异恩典》,我就会觉得有上帝。不然那货怎么写的出来?
我知道什么?
161# 水色
因果律建立在性空基础上,万事万物是不断变化的一个整体,不是偶然,没有孤立。约略参考科幻片《蝴蝶效应》。或者理论物理的弦论?

善有善报是对因果律一个较为广告文案化的表述。不过马丁 路德 金有 ...
ironland 发表于 2014-2-2 10:39
是了,因果律听着象灵魂的物理学。的确,宗教的标志是视万物为一体,一动触发全体,只是这万物一体的特性怎么来的,一切物理学定律都有根由,比如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上,因为有地心引力在起作用,地心引力为什么作用,这是由地球和苹果质量大小相互作用的定律决定的,。。。。如此这般,一切定律的背后还有原因,这个原因是由另外一个定律决定的,这样一直追问下去,推到最初牛顿只好说地球的原动力是是上帝踢了它一脚。这只是个粗浅的例子,据说所有的物理学科学人类学都难以避免的通往神学。即便是无神论的圣经进化论的作者达尔文,也是个基督徒,最初的原因是个谜,这是最让无神论不安的一点,然而佛教作为无神论的一种,为什么对灵魂的物理学可以安然若素呢。

       那句话是耶稣说的,被马丁路德金引用了。基督教是有神论,这么看是当然的,因为一切权柄在神手中,神是公义的,法则和秩序有所根源。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印度教的神是不分善恶的,只是悬浮在空中的一个可畏的权威。如果神不是善的,人行善仅仅为了顺从善恶一体的神所规定的因果律,以避免遭遇报应,这是很功利的作风呢。但是我们的心向善的时候,常常是反功利的,比如战争的两方,对方有叛徒为我方提供机密,这于我们有利,不需要奖惩机制,我们本能的鄙视情报提供者,不尊敬他,从心里小看他。仅仅功利地看待人类对善的需求,很多事都说不通呢。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和铁地说心里话,我很不情愿承认上帝是存在的。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好了,闭紧嘴巴子,拉链,挂锁头。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4-2-2 15:09 编辑

165# 水色

笑,这么多终极疑问。也许你可以去问问北京龙泉寺的和尚,那庙里有好几个物理学博士。
你的疑问和忧虑是我不曾有过的,我答不上来。也许佛教本身就是让人安之若素的东西吧。全看清了,就有涅槃资格,可以成佛了呢。



166# 水色
人对善的需求不是完全功利的。功利主义的衡量只是判断方法之一。诸行无常、镜花水月、无有挂碍等大把理论教诲,都是教人不要被恐惧、贪婪、虚荣、傲慢、固执、愤怒、爱等所迷惑,看清问题最本质、重要的地方,从而做出判断。
我知道什么?
这两天在读《传道书》,文字真美。
水色,你手头的圣经,歌林多前书1,8-13是怎么说的?
我知道什么?
水色姊妹好!
一种姿态,一种态度,一种风度
水色姊妹好!
种雪 发表于 2014-3-3 16:16
种雪啊,惊喜,问安。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水色,你手头的圣经,歌林多前书1,8-13是怎么说的?
ironland 发表于 2014-3-3 11:09
铁地是要借着经文说明什么问题吗?这一段保罗劝诫信徒不要分党结派,我来摘录一下。

“他也必坚固你们到底,叫你们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责备。神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他所召,好与他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份。弟兄们,我籍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因为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起弟兄们来,说你们中间有纷争。我的意思就是你们个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基督是分开的吗?巴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174# 水色

不是的。
我去教堂的圣经班。但我下的App中英对照圣经,中文翻译有问题,那一句英文大意应该是“若我吃的东西令我兄弟堕落,那我便不吃肉了。”居然译成是让我兄弟跌倒。网页搜索,也跑出个跌倒来。所以想对一下你的版本。若纸本的翻译准确,那我还是去买本罢。
我知道什么?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14-3-4 12:27 编辑

欧 你说的是八章十三节,我理解成一章八到十三节了。
和合本是译成跌倒,我感觉跌倒比堕落意思更精细,堕落是实在的犯罪,跌倒是意识软弱,自己把自己或他人视为有罪,失去了神的恩典。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176# 水色
但fall into sin,好歹加一句跌到罪恶里呀。“如果食物让我的兄弟跌倒,我就再也不吃肉了”,这他妈太诡异了。好像他在吃绊马索似的。
我知道什么?
跌倒的希腊文原文是σκανδαλιξει,直译为跌倒。释义如下:
1) to put a stumbling block or impediment in the way, upon which
   another may trip and fall, metaph. to offend
   1a) to entice to sin
   1b) to cause a person to begin to distrust and desert one whom
       he ought to trust and obey
       1b1) to cause to fall away
       1b2) to be offended in one, i.e. to see in another what I
            disapprove of and what hinders me from acknowledging his
            authority
       1b3) to cause one to judge unfavourably or unjustly of another
   1c) since one who stumbles or whose foot gets entangled feels annoyed
       1c1) to cause one displeasure at a thing
       1c2) to make indignant
       1c3) to be displeased, indignant
  太牛了,倚晴天,太牛了。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这两天在读黑塞的《悉达多》,感觉好贴近我现在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