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00
- 帖子
- 10035
- 精华
- 29
- 性别
- 女
- 注册时间
- 2004-4-18
访问个人博客
|
35楼
发表于 2008-12-31 14:58
| 只看该作者
(54)绕棺与挽歌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农村丧仪基本恢复到了1949年前的规格,但打八卦灯和河图洛书的礼仪还是极少。而打夕奠时绕棺挽歌的仪节还在依例进行,但参与者多是主要的吊客和陪东,其余是一些老头和男孩,女性不能参与绕棺行列。
绕棺队伍绕着灵柩和香案周围缓步而行,每人双手合执一炷香。香火点点,随人移动,形成一个椭圆形的火星圆圈。
陪东邀请母党大人挽歌,母大人吟唱第一篇文公赞,这是礼仪规矩。于是“徽……国……文公……朱夫子,制……为……丧礼……贯古今!”每唱一句,吊客就重复吟唱一句。接着母大人把“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万象空。吾于尊崇行正教,异端邪说不敢侵。焚香绕棺一篇祝,唯冀精英护阙灵!”领挽完毕。
三篇文公赞属于经典性的挽歌,这是首篇,第二篇插在中间挽,第三篇放在最后挽,表示挽歌结束。不少吊客跟着吟唱是不求甚解的,领唱的节奏还讲究抑扬顿挫,合唱时就跑调得很,快慢参差不齐,完全是一种附和的杂声。
除这老三篇外,其他内容是东君一篇吊客一篇轮流领唱。最简短的是康熙圣叹:“来是糊涂去是悲,空在人间走一回。不如莫来也莫去,来莫欢喜去莫悲。”
对于王维的《阳关曲》,挽歌的规格是每句三次分段重复,故叫阳关三叠曲,份顺挽和倒挽。倒挽时是:“浥轻尘,朝雨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顺挽时是:“渭城朝雨浥轻尘,朝雨浥轻尘,浥轻尘。”以下“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句照前三叠式吟唱。
我最不喜欢听挽《十空歌》,挽到“人生恰似采花蜂,朝奔西来暮往东。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这几句时,这种极端消极的人生观是使人感到十分心寒痛切的。
有的吊客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竟然挽起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来。虽然内容极具浩然正气,但实在太冗长了。这时我就只想这个领挽者来几个画眉跳间,马上挽到“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而结束。
最老的经典挽歌,是蒿里歌和薤露歌,我做吊客时也曾领挽过。可是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一句也回忆不起来了。到了戊子年夏天回乡时,我再去走访这个刘罗锅型的四牛皮。他把那卷了角的像腌菜一样的应酬本子翻出来,这才找到了那童时吟挽过的蒿里和薤露。
其蒿里歌是:“蒿里谁家地,白杨飒飒风。世事每如沧海变,红颜易做白头翁。黄泉鬼伯相催促,世人荣华一旦空。叹人生,功名富贵如春梦。”
其薤露歌是:“薤上露,其易晞。薤露既落又复随,人生一去几时归。春去秋来光阴速,玉兔金乌不惨摧。叹人生,谁能在世千秋岁。”
碰到大场面的丧事,也会有老先生出来挽总挽。在统共500多字的总挽歌里,有404字感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诸子百家,有99字为可笑者,如汉明帝、梁武帝等,有78字为乱臣贼子如董卓秦侩等,最后以21字呜呼结尾。这种典故繁多的特长篇幅挽歌,其实只是对牛弹琴,让吊客跟着边走边打瞌睡而已。
当写到这个有关绕棺挽歌时,我不由想到《红楼梦》里第一回里跛脚道人唱的“好了歌”,以及第二十七回里林黛玉哭的葬花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于是即夕步韵写下:“童昔挽歌为尊儒,他年挽我应知谁?试看流光催人老,便是自然淘汰时。诗罢书成人已去,来嗣去者两应知!”
随着丧事改革的不断推广和深化,打夕奠绕棺的废除,传承的挽歌也相应消失。要想知道绕棺挽歌是什么,只有去翻看四牛皮的腌菜本子了。而脊背越拱越高的四牛皮,走起路来好像在地上寻针,已是鼻子出了塅,眼睛进了冲。不久,他的棺也将被别人绕行。那时,你只有到地摊上找到盗版的《礼文备录》或《乡党应酬》,或能翻到那薤露蒿里等文字,不过绕棺挽歌的习俗已不复存在。 |
|